你和朋友一起做个简单的实验:
选定三项工作,你们两人同时进行。譬如一件是堆一叠硬币;一件是在空白纸上画15颗星星;第三件则是把一些回形针串在一起。两个人的东西数量都一样。
两人同时开始。你同时进行三项工作,一会儿你叠几个硬币,一会儿你画几颗星星,一会儿你串几个回形针。你的朋友则先把所有硬币堆成一叠,完成;然后,开始画星星,画完15颗;最后把所有回形针串成一串。你猜谁的动作会比较快,完成起来比较容易,且心理、情感上都比较愉快?答案不说自明,你那位专心做手边一件事情,等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件的朋友会赢,而你在三项工作间来来回回忙碌,你的错误率可能较高,譬如你会把叠了一半的硬币弄倒等。即使你很擅长变来变去,但你的心理还是不容易保持平静。
对一个实验如此,对学习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是这样。爱因斯坦告诉我们做事情要专注,全力以赴,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如果你不把注意力投放到一件事情上,而是东忙一下,西忙一下,那最后可能哪一件事都不会做好。
有一位名叫彼得的业务员,其实,他是个非常热心的大好人,对于同事的要求总是义不容辞地一口答应。“送材料啊,来,我帮忙。”“联系客户是吗?没问题,我来替你做。”“跑广告公司吗?来来来,东西放这儿,我等一下再一起送去。”
甚至,年轻志大的他,还向老板毛遂自荐:“老板,我会做……我能做……我还可以做……”有志于销售事业的他一心想着多做点儿事,他认为这样一定可以让自己在同行间更快地崭露头角。
一开始,体力过人的他尚可应付,但两个月后,他开始吃不消了,开始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三个月后,他每天都顶着晕晕乎乎的脑袋去上班。
半年后,公司公布业绩,他是公认琐务最多的人,但是各项成绩却一塌糊涂。
其实在更多的时候,“质”远远比“量”更为重要,与其拿100个60分,还不如得60个100分。尽管它们的和都是6000分,但实际上差别可真是太大了。如果你每天做许多事情,但却每件事都是马马虎虎,别人看待你充其量不过是个60分的人。相反的,如果你能集中火力,不贪心,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且能把它做得十分完美,那么别人看你时,就会是个“100分的人”。
100个60分,不如60个100分,这个浅显的道理连幼儿园小朋友应该都知道吧。
但是看看我们周围,那些人,他们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而且效率低下。之所以出现这个结果,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们没有掌握这个简单的做事方法——一次只做一件事。他们总试图让自己高效,而结果却往往背道而驰。
像天才一样思考
被人们称为时间管理大师的哈林·史密斯曾经提出过“神奇三小时”的概念。
他鼓励人们自觉地早睡早起,每天早上5点起床,这样可以比别人更早展开新的一天,在时间上就能跑到别人的前面。利用每天早上5~8点的“神奇的三小时”,你可不受任何人和事的干扰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每天早起三小时就是在与时间竞争,你必须讲求恒心,养成早起的习惯,以后你会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