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巴菲特投资真经
17754900000022

第22章 巴菲特投资真经——投资习惯(3)

由于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众多,股票价格就处于经常性的变动之中。

股票投资的风险很大,在股市中恐怕没有一个股民不曾被套牢或发生过局部亏损的,而一旦套牢或发生亏损,就需要相当的勇气来承受心理压力,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埋怨及指责。另外,由于股票价格的波动,往往是卖了以后股价就涨,而买了股价就跌。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几个股民在买进时能碰上最低价、在卖出时能遇上最高价的。股民一旦入市,其思想压力往往非常沉重,买了怕跌、卖了怕涨,在买进卖出后不是懊恼就是后悔。若心理脆弱,不但影响工作,还影响生活。所以,要做一个股民,一定要有较强的心理能力来承受各种压力。

此外要注意,制订投资目标的时候要尽量保守。其实,巴菲特最高一年的投资收益也没超过50%,其长期复合投资收益率也只有20%。如果一个投资人能够把20%作为自己的投资目标,如果能够持续实现,其实就已经非常成功了。反之,如果连基金经理人150%的收益率都要去超越,那么为追求这种目标,投资人基本就很难做到心态平和了。

由于年龄、收入、家庭负担等不同,不同的投资者能够承担的风险也是不一样的。开始投资前,投资者还必须建立自己的风险预期,也就是必须要问清楚自己愿意承担多少亏损。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以选择不同风险特征的基金投资组合。将自己投资的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这就是为自己的资产建立一道防火墙,不至于因为投资的风险而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

投资全新的领域

巴菲特定律是巴菲特多年投资生涯的经验结晶。从20世纪60年代以廉价收购了濒临破产的伯克希尔公司开始,巴菲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投资神话。有人计算过,如果在1956年,你的祖父母给你10000美元,并要求你和巴菲特共同投资,你的资金就会获得27000多倍的惊人回报。

能取得如此疯狂的成就,得益于他自己所信奉的圣经,他后来将其总结为巴菲特定律,那就是在其他人都投资的地方去投资,你是不会发财的。无数投资人士的成功无不或明或暗地遵从着这个定律。

1962年,沃尔顿开设了第一家商店,1969年就发展到18家分店,到1992年沃尔顿去世前,他已将其分店网络扩大到1735家,年营业额达到400亿美元。在短短几年内,他就超过了美国的大商行凯马特公司和西尔斯公司,成了零售行业中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

沃尔顿的成功秘诀很简单:他避开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而主要在美国南部和西南部的农村地区开设超级市场,并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城市的外围,赌博式地等待城市向外扩展。他这一有着长远眼光的发展战略,不但避开了创业之初与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的拼杀,而且独自开发了一个前景广阔的市场,最终获得了成功。

2009年3月3日,汤森路透宣布,公司将针对其金融服务用户推出视频点播服务,该服务将包含数千段视频和文本记录,内容涉及多个主题,并且均可通过搜索功能查询。汤森路透计划通过该服务为商业用户打造一站式的资源平台。

该服务与现有的财经新闻视频报道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既不通过电视播出,也没有节目时间表,每段视频均可进行在线点播,不过该服务并不对普通大众开放。

汤森路透视频点播服务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与CNBC和彭博电视台进行直接竞争,而是希望创造一个新的市场。汤森路透已经在纽约、伦敦和中国香港三地部署了电视制作班底,并将对其员工进行培训,以便对特定主题的报道编辑视频短片。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广播和数字通信副主任保罗·海沃德说:“到目前为止,除汤森路透外,还没有其他公司推出类似的服务。当然,它们毫无疑问也会陆续进入这一领域。这令我非常振奋。”

通过投资新的领域,汤森路透推出的视频点播服务使其在全新领域尚无竞争对手。

新材料是目前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之一,存在很多投资机会。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材料与其他产业联系紧密。例如在新能源产业中,当前大力发展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涉及的单晶硅、多晶硅以及非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都是新材料,风力发电机组中的叶片、耐磨轴承等,都离不开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中的节能建材、可降解塑料等,都属于新材料范畴;在电动汽车产业中,制约纯电动车发展的电池隔膜和正极材料是新材料领域要解决的问题;生物医药产业中的医疗器械、药用辅材有很多也是新材料……

材料是工业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材料多数时候作为工业原料,处于产业前端,与消费者相距较远,产值体量并不大,其作用是隐性的。当某一种新材料刚出现的时候,需要政府花费很多精力,用较长时间逐渐让市场了解新材料的用处,并接受认可。

比如说,安泰科技是一家著名材料企业,非晶带材是其主打产品之一。安泰在早期开始做非晶带材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当地政府对该企业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如今,安泰科技的非晶材料产能已经达到万吨级。当地又依托安泰建成了非晶产业园,并向产业下游延伸,促进安泰和下游的变压器铁芯生产厂商合作,专门生产非晶变压器,又促使它和电机企业合作生产电机,使其产业得到飞速发展。

由此可见,无论是投资还是经营企业,我们都要善于找到自己的财富增长点。随大流、一窝蜂是赚不到钱的。我们要牢牢记住巴菲特的忠告:

在其他人都投了资的地方去投资,你是不会发财的。

善于配置资本

沃伦·巴菲特说:“许多股东权益回报率和总体增量资产回报率持续表现良好的股份公司,实际上将大部分的留存收益投入了毫无吸引力的甚至是灾难性的项目之中。公司强大的核心业务年复一年地持续增长,隐瞒了其他资本配置领域里一再重复的错误(通常是高价收购本质上平庸的企业)。犯下错误的经理们总是不断报告他们从最新的失败中吸取的教训,然后,再去寻找下一个新的教训。”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购买的股票,其公司管理层一定要优秀。他说,公司管理层是否优秀的表现之一,就是看他们能否从股东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局限于某种机构强制力的束缚。

他说,资本配置是公司管理层最主要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司管理层的资本配置能力决定着公司的存亡。遗憾的是,大多数公司管理层的资本配置能力并不强,只是因为公司业务的不断增长而掩盖了资本配置的错误决策。相反,明星经理人就会避免犯这种错误。

巴菲特说,最常见的这种错误决策是把业务增长所创造的一部分留存收益用于高价收购资产项目。这些资产项目表面上看还不错,可实际上毫无吸引力,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投资项目,谁投资谁倒霉。

正因为如此,投资者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形:前面一个项目还没有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就紧接着投资另一个项目,准备总结下一次失败的教训。

相反,巴菲特投资股票最注重公司的内在价值。他认为,公司管理层只有充分发挥高超的资本配置能力,不断把资金投入到回报率高的投资项目中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长期盈利能力,进而显著提高内在价值,促进股价长期上涨。

不难看出,巴菲特的这一观点和目前资本市场上的普遍观点并不相同。后者认为,股票市场会高估公司的短期收益,低估长期盈利能力。所以,上市公司如果削减资本支出和研究开发费用,会有助于实现短期利润最大化,从而推动股价不断上涨。

而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关键是从长期看还是从短期看。巴菲特着眼于长期投资,当然要注重公司的内在价值和长期盈利能力的不断增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股价回归到与其内在价值相符时,方便投资者获取巨额回报。相反,如果从短期角度看,就会更在乎股价的一时波动。可是,如果削弱了资本支出尤其是研究开发费用,就很难保证公司具有长远发展的强大动力,甚至连短期动力也保证不了。

研究表明,股市中存在着以下一种有趣的现象:1985年,麦康奈尔等人通过研究投资活动和股价变动规律发现,对于美国股市中的大多数工业类股票而言,每当上市公司发布增加有计划的资本性支出公告后,股价就会大幅度上涨。反之,每当上市公司发布减少有计划的资本性支出公告后,股价就会大幅度下跌。

这实际上表明,即使从短期角度看,通过减少资本支出和研究开发费用,增加短期利润,推动股价上涨也是不成立的。

另一项针对几百家上市公司的战略性资本支出与投资决策的权威性调查显示,美国股市中凡是上市公司发布兼并、增加研究开发费用、开发新产品、增加资本性支出的公告后,股价都会显著上涨。

实践表明,真正能促使股价上涨并且保持这种长期的趋势的,就是巴菲特所说的正确的资本配置。通过显著提高公司的内在价值,为股东创造更高的价值回报,最终必然会导致股价报复性反弹。

巴菲特说,许多上市公司的公司管理层也很正派、能干、经验丰富,可是却无法进行理性的资本配置决策,这是为什么呢?他在长期投资实践中发现,一家公司的发展总是喜欢沿着目前的方向,拒绝任何有利的改变。公司管理层无论是否优秀,他们所作出的业务决策是否明智,下属都会投其所好、推波助澜。更不用说竞争对手的扩张、并购,管理层的激励计划以及其他任何举动,都可能会被盲目照搬、模仿过来。所有这一切,都很容易把公司引入歧途。

巴菲特把这种现象和原因归结为机构强制力。他说,过去在商学院读书时,老师和教科书上从来就没有提到过这种强制力,他在进入商界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这种现象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这有点像我们通常所说的“潜规则”:你在这个位置上就得这么做,否则不是位子坐不牢就是不被人理解。

有鉴于此,巴菲特平时对伯克希尔公司所属控股公司的管理层就非常注重减少他们受这种机构强制力的影响。他说,不仅如此,查理·芒格和他还尽力避免投资于那些公司管理层不够优秀,或者公司管理层虽然优秀,却无法摆脱机构强制力影响的上市公司。

总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公司管理层能够从长远的角度,从所有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决不要因为一时一地的短期收益而杀鸡取卵。

巴菲特认为,资本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司的兴衰存亡。为此,优秀的公司管理层应当具备两点:一是高超的资本配置能力;二是要尽力从所有者角度考虑问题,尽力摆脱“潜规则”的影响。

通过短期套利获益

证券投资是一个不能精确预测的行当,它的未来充满了变数。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在可遇见的未来,有些标的的未来发展还是有希望进行预测的。当这种结果出现的概率较高时,就可以进行投入。当然,对单一的标的进行全额下注,又是一个比较危险的行为,所以进行多个标的的投入,又是降低风险的必须行为。这就是投资组合的必然之路。

对于市场中的短期强势品种,在回落的低点买进做反弹,也是获利的稳定方法,是可以预测买点的大概率事件。

如果每笔交易都对你有利的话,把一连串的套利交易汇集在一起,投资者就可以把收益较低的每笔交易最终变成一个获利丰厚的年收益。所谓套利,是指巧妙地掌握股票投资时效,在买入一种期货合约的同时卖出另一种期货合约。

善于套利是巴菲特的一项特殊才能。在早期,巴菲特每年都以40%的资金用于套利。他认为,如果你有把握在短期套利中获得短差,就可以考虑买入这样的股票。如果每一笔交易对你都有利,就会积少成多,从而使得获利非常可观。他自己就经常用这种手法进行短期套利,并且获利颇丰。

这种期货合约对象可以是同一种期货品种、不同交割月份,也可以是不同期货市场上的同一种期货表现为跨市套利,更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期货。

短期套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前锁定利润、减少风险。在不同的期货交易中,利用做多、做空的差价变动获得投资回报,与绝对价格水平的关系并不是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1962年,当美国股市纷纷下跌之时,巴菲特就是通过套利投资渡过了这一段最困难的时期。当年,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而巴菲特有限公司的年收益率却很高。

巴菲特最喜欢两种套利手法,一是用中期免税债券替代现金,二是接受长期资金的投资委托。

用中期免税债券替代现金,就是将多余的现金用于套利投资。究其原因在于,免税债券与短期国库券相比,税后收益更高。如果你因为某种原因急需卖出免税债券,这时候就会面临着承担资本损失的风险,而这时候如果通过套利,就能用收益上的获利来弥补这种潜在损失。

接受长期资金投资委托后,往往会遇到没有适合当前长期投资的机会,这时可以采用以中期免税债券替代短期国库券的换券操作手法,会比其他短期投资方式获利更多。巴菲特几十年的投资经历表明,他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年平均投资回报率高达25%(税前)。

例如,1981年伯克希尔公司下属的阿卡塔公司,同意把公司卖给一家靠举债收购企业的公司。阿卡塔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森林产品和印刷业,1978年美国政府因为要扩大红木国家公园范围,从阿卡塔公司征收了1万多英亩的红木林地,代价是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给公司9790万美元,另加利息6%单利的流通在外债券。

阿卡塔公司认为,政府征收这块林地的价格太低,而且6%的单利也太低。所以这时候公司建议,希望能以每股37美元的价格购买阿卡塔公司的股票。除此以外,再支付一笔相当于政府购买阿卡塔公司总额2/3的代价补偿费用。

巴菲特认为,阿卡塔公司董事会已经决定要卖掉该公司,如果不是卖给收购公司,也会出现其他买主。现在的问题是,要弄清被政府强制征收的那块红木林究竟值多少钱,而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巴菲特知道,这家收购公司在筹措资金方面的经验相当成功,既然它们愿意以37美元的股价收购股票,并且另外还要再加费用,那么这个价位应当是有投资价值的。所以,伯克希尔公司从1981年秋季开始也买进阿卡塔公司的股票。直到11月30日,伯克希尔公司已经买入40万股,约占阿卡塔公司总股本的5%。

1982年1月,阿卡塔公司和该收购公司签订了以每股37美元的价格购买股票的正式协议。这时候,伯克希尔公司继续以38美元的股价增持万股股票,因为巴菲特相信,政府一定会对这片红木林地做出合理补偿的。

就在收购公司签订正式协议,要购买阿卡塔公司的股票时,却突然因为资金筹措困难而使原计划搁浅。这时候冒出了新的竞争者,最后以高股价收购了阿卡塔公司的股票,另外再加一半潜在的政府诉讼补偿。就这样,伯克希尔公司从收购该股票的2290万美元的投入中,得到了170万美元的利润,相当于年收益率15%。

事情到此为止并没结束,承审法院指派两个委员会来解决这项纷争,一个负责认定红木林的价值,一个则负责应该适用的利率。隔年1月,委员会认定红木林的价值为2.75亿美元,适用的复利率应为14%。到了8月,法官裁定这项决议时,意味着政府需要再支付高达6亿美元的赔偿金。联邦政府立刻提出上诉,而就在上诉即将宣判结果时,双方以5.19亿美元达成和解,因此公司等于又多收入了1930万美元,相当于每股29.48美元的大红包,之后还可以再拿到80万美元的进账。

大多数套利者每年会参与几十次交易,而巴菲特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只找一些重大财务交易事项进行套利。因此,虽然巴菲特倾向于进行长期投资,但如果没有机会进行长期投资,他就会寻找套利机会,或者说转机获利机会,因为套利可以为他提供比其他短期投资更大的获取现金资产的空间。

注重税后收益

很多研究巴菲特的人,都在寻找巴菲特的投资方法的精髓。

从可口可乐到吉列,再到中国的中石油,巴菲特一次次演绎了世人津津乐道的“股神”传奇。巴菲特在股票投资上的辉煌业绩掩盖了伯克希尔公司的其他业务,以至于很少有人注重到巴菲特早已从一个“股票投资人”转变为一个“股权投资人”了。

数据显示,实业投资早已是伯克希尔主要的扩张方向。2006年,伯克希尔的股票投资净现金流出为54亿美元,而收购业务的净现金流出额达101亿美元。此外,旗下子公司还花费46亿美元用于购买固定资产。在伯克希尔的实业投资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保险业务。2006年,伯克希尔保险集团的浮存金高达509亿美元。实际上,巴菲特那些闻名的股票投资大多是放在保险集团旗下的,是保险集团的浮存额支撑着这些投资,且整个保险集团及其持有的证券资产占到伯克希尔集团总资产的60%,贡献了总利润的60%~70%。

不仅如此,“股神”传奇的背后,是巴菲特精心打造的以“零成本”保险资金为核心的产融价值链:保险业务的浮存金为股票投资提供了零成本资金,而股票投资的收益又转化为实业投资的资本金,实业投资的利润成为保险业务扩张的流动性后盾。

之前谈到复利的强大之处,如果现在可以省一分钱,预示着将来这一分钱可以为你赚回一元钱。所以,聪明的投资者总会巧妙地安排自己的行动,以使合法的实际税额最小化,而失败的投资者往往是不重视税收和其他交易成本对长期投资的影响的。

净资产收益率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它弥补了每股税后利润指标的不足。例如,在公司对原有股东送红股后,每股盈利将会下降,从而在投资者中造成错觉,以为公司的获利能力下降了。而事实上,公司的获利能力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用净资产收益率来分析公司的获利能力就比较适宜。

实际上,获得税后的最大复利率,可能谁都看过,只是被大家忽视了而已。在《巴菲特证券投资法》一书中,作者写道:“对沃伦来说,某项投资的内在价值就是该项投资所产生的年盈利收益率”;“正是利用这一预期的年盈利收益率,沃伦才决定某项投资是否值得……这个年盈利收益率正是沃伦对不同投资项目进行比较选择的标准。”

“举个例子:假若沃伦以每股10美元的价格购买X公司的股票,并且预计10年后股价会上涨到50美元,那么他就可以计算出10年的年收益率为17.46%。沃伦把17.46%与其他投资的收益率相比较,以决定这项投资是否值得。”

“只有当某项投资的未来收益能以较高的确定性预测时,沃伦才进行长期投资。这种确定性去掉了公式中的风险因素,从而使未来价值的确定具有较强的可信性。”

由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巴菲特的主要投资方法大致是:计算某项投资的未来复合收益率,并与其他公司或投资项目进行比较,找出最高的复合收益率公司。该收益率的获得必须建立在公司未来收益可以预测的基础上,因此必须排除那些年度利润毫无规律的公司。

巴菲特自掌管伯克希尔公司以来,这家公司只有一年有分红,伯克希尔不分红,巴菲特也不喜欢分红。巴菲特认为,如果分红,收入就要被征收两次税,公司要缴纳所得税,而股东们要为他们所获得的红利收入纳税,一元钱的企业利润在征收税后可能只有65分钱了。如果不分红,留存收益可以继续赚取复利。因此,在买卖股票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频繁操作,尽量减少交易成本。

所有这些交易形成了一场代价相当昂贵的听音乐抢椅子游戏。如果一家政府机构要对公司或者投资者的盈利征收16.66%的新增税收,你能想象这会给公司和投资者带来痛苦的反应吗?通过市场过度活跃的交易行为,投资者付出的交易成本相当于他们自己对自己征收了这种重税。

为此,巴菲特以一些切实可信的数据向我们展示了频繁交易的可怕。

他认为,对股东来说,市场日成交量达到1亿股的交易日不是福音,而是诅咒,因为这意味着,相对于日成交量5000万股的交易日,股东们为变换坐椅要支付两倍的手续费。如果日成交量1亿股的状况持续一年,而且每次买进卖出的平均成本是每股15美分,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坐椅变换税总计约75亿美元,大致相当于财富500强中最大的四家公司——埃克森石油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美孚石油公司和德士古石油公司在1982年的利润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