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巴菲特投资真经
17754900000011

第11章 巴菲特人生哲学——财富观念(2)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一般的小富豪,他们的收入有限,只能靠节俭致富,真正的富豪日进斗金,当然不会为每一笔花费慎重考虑。这种说法也许有点道理,但也不完全准确。美国地产大亨特朗普是美国最讲究排场的富豪之一,可是,特朗普在他的书中却告诫年轻人,不要盲目追求奢华。“我当然会买那些品牌能够代表质量的产品。不过阿司匹林是阿司匹林,洗发水是洗发水,麦片是麦片,没有必要把钱浪费在包装和广告上。”

事实上,奢侈的程度和富有的程度并不成正比,甚至有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趋势:越有钱的人越喜欢过简朴的生活。

沃伦·巴菲特是世界级富豪,据估计,他的资产在440亿美元左右,如果他拿出25%的财产购买房屋,那么他的房产应该价值88亿美元。但是,巴菲特的生活更像一个百万富翁,而不是亿万富翁。在接近50年的时间里,他一直住在奥马哈市的一套房子里,这套房子是他当初花了3万多美元买来的。

不管财产几何,“量入为出”似乎是对每个人都适用的消费准则。毫无疑问,造就财富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时间规划、能力、运气等,不过精打细算和理性消费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仅靠“抠门”创造不了财富,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是:如果你花得永远比挣到的多,不管你有多少财富也无济于事。而慎重消费会让你更快地积累财富,更持久地拥有财富。

但问题是,对那些身家动辄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的超级富豪来说,购买游艇和豪宅对他们来说也算得上是理性消费,他们有必要非得如此“吝啬”吗?

其实,富豪“吝啬”成性,有其历史的根由。18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新兴的资产者比贵族拥有了更多的财富,他们要做的是从贵族的手里取得权力。资产者并没有采取与贵族斗富的途径,而是聪明地选择了正好相反的方法——节俭。他们甚至在媒体上刻意炒作贵族的奢华,并用自己勤奋、简单的生活方式与之进行对比。他们投资土地、兴办教育、修建基础设施、热心公益事业。他们比贵族更富有,但他们把开销的大部分都用于服务社会,自己却从不追求享受。

1943年,17岁的坎普拉德开了家小店,取名IKEA。坎普拉德于1965年创办了第一家宜家商场,也就是今天世人熟知的宜家。

如今,坎普拉德以约314亿美元的身价跻身世界富豪榜前十位,但这名亿万富翁却是出了名的“吝啬鬼”,身价数百亿美元却始终过着节俭的生活。

“我是有些小气,可那又怎么样呢?”

身着一件褪色外套、一双磨损旧鞋,戴着一副老式眼镜,这位老翁看起来就像是靠养老金勉强过日子的“穷汉”,而他的真实身份是瑞典宜家公司的创始人。

坎普拉德的家乡建起了一座坎普拉德的雕像。在出席剪彩仪式时,坎普拉德竟把彩带工整地折好后递给市长,告诉他彩带还能继续使用。

这位亿万富翁甚至把他的“吝啬”发扬到伦敦的旅行中。在那里,他出行只乘公交车或地铁。不久前参加一个商业晚会时,坎普拉德被保安人员挡在了门外,因为他们看见坎普拉德从一辆公交车上下来。

坎普拉德还自豪地说,他解雇了长年为他服务的理发师,因为新聘的理发师每次只收取12美元费用。

面对外界说他“吝啬”的声音,坎普拉德说:“我是有些小气,可那又怎么样呢?奢华生活,只会让其他人跟风。”

比如,在谷歌搜索引擎已经相当成熟的时候,它异军突起,短短7年时间就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搜索引擎,谷歌的创始人佩奇和布林也成了各大财富榜上惹人注目的新贵。

随着谷歌股价的不断飙升,两人成了亿万富翁。在2005年《福布斯》

的全球富豪榜上,佩奇和布林并列排名第55,资产都是72亿美元。现在,虽然已经功成名就,身家亿万,他们却不改简朴的本色。现在他们仍然住在硅谷中心最普通的房子里,他们两个人都没有游艇。他们开的车价值大概2万美元,款式新潮,但却很省油。

谷歌在购买软件和硬件方面很是吝啬,他们通常会自己设计软件,制造硬件。他们使用已经废弃的硬盘组装自己的服务器,而在硅谷谷歌总部,创业初期由二人自行改装的第一批服务器仍然在使用。

当然,作为年轻人,他们对新鲜的事物也同样充满兴趣,对时髦的东西并不排斥。他们喜欢溜冰和玩滑板,并把这种风气带给了他们的员工。

4000美元一辆的滑板车停放在园区内各处,人们可以骑着滑板车在大楼之间穿行,员工们甚至可以穿着运动鞋或溜冰鞋上班。

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对佩奇和布林作出过这样的评价:“他们首先是技术人员,其次才是商人,他们重视价值胜过重视金钱。”《人物》杂志编辑茱莉·乔登也说,“他们拥有聪明的头脑,但同时也是非常脚踏实地的人,这应该是他们最吸引人的优点”。这种浪漫又务实的性格促使二人选择了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过节俭的生活,但为员工创造优厚的福利。

佩奇和布林不仅对员工慷慨,也对社会尽责。他们成立了谷歌基金会,捐赠公司的股份,在全球开展慈善事业。

佩奇和布林的经历其实正是很多精打细算的富豪的共同历程:最初挣到巨款,他们欣喜若狂,简直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但当他们继续走下去时,他们会发现,金钱并不是成功的真正标志,因此你要寻找的是自己的真正价值,而不是获得的净利润。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可见,钱是一个人的必需品。因为,没有钱就没有基本的物质保证;没有钱,就难以过上理想的生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福雷德利克·赫茨伯格称金钱为“安全因素”,即人需要一定数量的金钱才会有安全感。入不敷出,就会终日为金钱而苦恼。如果一个人的钱除了维持生活还绰绰有余的话,那么他就会感到很轻松,从而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更重要的事情。

看看我们身边,每个行业的人都在努力工作,而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赚钱,这么说恐怕有人不认同,因为认为所做的事情应该是一种伟大使命。使命是有力量的,对一个人能更好地工作、更好地赚钱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有使命的人工作会更出色,但不管是哪种工作,要是脱离了与金钱的关系,这个工作也就没有太大的社会意义了。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商品社会中,金钱的作用非常之大。看病就医,上学教育,行车走路,住房吃饭……生活之中处处少不了金钱的影子。既然少不了,人们自然会想办法获取,但是又不可用非法手段,所以想起古人这句老话。

君子也爱钱财,但定要取之有道。在现代社会中,这“道”字的学问可不小,得财之道一应该是挣钱,即用自己的劳动来挣取工资;得财之道二是用钱去生钱;得财之道三是如何省钱,从某种角度说,省钱其实也就是挣钱。

第一条是多数人都知道,也可以做到的,但第二条是有些难度和风险的。用钱生钱的方式有很多,这里只讲股票、基金等这些常见的方式。得财之道第三条是现在的年轻人要特别注意的。老年人由于吃过苦,所以他们知道该如何省下任何一分钱,但是年轻人很少会这样做。

入市炒股,最纯粹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然而,看着那些眼花缭乱的K线图、真真假假的业绩表,在亲历了一根根绿阴线、一个个套牢盘后,我们或许才会明白“十个股民九个亏”这句话的无奈。如何在股市中赚到钱,成为广大股民最关心的一个话题。为了解开其中的谜底,有的股民天天狂看股评,有的股民日日追索牛股,甚至有的股民求神拜佛,横竖一赌。结果弄得人很累,钱照赔。那么,是不是说股市里就没有轻松赚钱的可能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如何在股市里做到赚钱有道,寻找出安全、可靠的炒股技巧,成为每一位股民思考的问题。

“股神”巴菲特,他的生财之道是人们争相研究的重点。巴菲特投资赚钱的宝典和赢家暗语概括起来可表示为5+12+8+2,大致可概括为5项投资逻辑、12项投资要点、8项选股标准和2项投资方式。

5项投资逻辑为:

◎ 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是企业的经营者,所以我成为优秀的投资人;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投资人,所以我成为优秀的企业经营者。

◎ 好的企业比好的价格更重要。

◎ 一生追求消费垄断企业。

◎ 最终决定公司股价的是公司的实质价值。

◎ 没有任何时间适合将最优秀的企业脱手。

12项投资要点为:

◎ 利用市场的愚蠢,进行有规律的投资。

◎ 买价决定报酬率的高低,即使是长线投资也是如此。

◎ 不在意一家公司来年可赚多少,仅注意未来5至10年能赚多少。

◎ 只投资未来收益确定性高的企业。

◎ 通货膨胀是投资者的最大敌人。

◎ 价值型与成长型的投资理念是相通的;价值是一项投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而成长只是用来决定价值的预测过程。

◎ 投资人财务上的成功与他对投资企业的了解程度成正比。

◎ “安全边际”从两个方面协助你的投资:首先是缓冲可能的价格风险;其次是可获得相对高的权益报酬率。

◎ 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星期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

◎ 就算联储主席偷偷告诉我未来两年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改变我的任何一个作为。

◎ 不理会股市的涨跌,不担心经济情势的变化,不相信任何预测,不接受任何内幕消息,只注意两点:A.买什么股票;B.买入价格。

◎ 利润的复合增长与交易费用和税负的避免使投资人受益无穷。

8项选股标准为:

◎ 必须是消费垄断企业。

◎ 产品简单、易了解、前景看好。

◎ 有稳定的经营史。

◎ 经营者理性、忠诚,始终以股东利益为先。

◎ 财务稳健。

◎ 经营效率高、收益好。

◎ 资本支出少、自由现金流量充裕。

◎ 价格合理。

2项投资方式为:

◎ 卡片打洞、终生持有,每年检查一次以下数字:初始的权益报酬率;营运毛利;负债水准;资本支出;现金流量。

◎ 当市场过于高估持有股票的价格时,也可考虑进行短期套利。

从某种意义上说,卡片打洞与终生持股,构成了巴式方法最为独特的部分,也是最使人入迷的部分。

正如巴菲特所说,“我的成功并非源于高的智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性。我总是把智商和才能比作发动机的动力,但是输出功率,也就是工作的效率则取决于理性。”

长期投资与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