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潜伏秘籍
17754500000030

第30章 像老板那样思考

英特尔总裁安迪·葛洛夫曾对大学毕业生们提出建议:“不管你在哪里工作,都别只把自己当成一名员工,而应该努力适应,把公司当成是自己的公司。职业生涯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人能够掌控。这就是你自己的事业。”

在葛洛夫看来,对任何企业来说,理想的员工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员工,是能够像老板那样思考的员工。

有位哲人来到一个建筑工地,询问三位正在劳动的工人“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位工人答道:“我正在砌砖。”第二位工人答道:“我正在砌一堵墙。”第三位工人则答道:“我正在建造一座宏伟的高楼。”

哲人是这么分析的,第一个工人迫于生活而机械地工作,目标只是谋生,缺乏远见。第二个工人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从不关心与自己无关的事情,缺乏激情。第三个工人则理解自己工作的价值,关心工作的结果,并会斟酌其中的每一个环节。

哲人判断,第三位工人将来会很有出息。因为,他会像老板一样思考问题,虽然是在为老板打工,但他的心里和老板一样,有一座高楼。果然到了后来,第三个工人成为一家大房地产公司的老板。“你在为什么打工?”当你走出校园、参加工作的那一天,你就必须正视这个问题。一些员工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我当然是在为老板打工。”“为养活自己和老婆孩子而打工。”

也常听到员工发泄自己的不满说:

“一个月就那么点工资,没必要为老板卖命。”“又不是我自己的事情,差不多就行了,没必要较真儿。”

说这些话的人,可能有着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却不断生活在抱怨中,到哪里工作都不顺心,似乎总是面临寻找下一份工作的难题。

日本东芝株式会社社长土光敏夫说过一句有名的话:为了事业的人请来,为了薪水的人请走。“打工皇帝”唐骏回忆自己在微软当小程序员时的经历时也说:“虽然是做程序员,但不能只把自己当成程序员,我还应该为老板和公司着想……只有指出了核心问题又拿出了有效解决方案的员工,才会得到老板的重视和信任。”

那种为薪水而工作的“按钮式”员工其实到处都有。在他们眼里,工作无非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多做一点,少做一点,做好一点,做坏一点,跟自己都没有多大关系。持有这样的观念,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最大的错误,会让人失去许多宝贵的机会。

为了事业的人则不同,他们会像老板那样思考,这意味着他们认同公司的价值观。杰克·韦尔奇曾表示:“即使工作成绩出色,但如果不认同公司的价值观,那么这样的人才公司也不会要。”

一个公司内最优秀的、不可替代的员工,都会把公司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全力以赴地去完成。他们不光是为老板打工,更不仅仅是为了薪水打工,而是为自己的目标、自己的梦想而打工。任何一位员工,如果秉持这样的信念,努力不懈,最后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打工者,也一定能实现更高更远的目标。

下面要说的是一个马夫的传奇经历,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像老板那样思考,最终成就大业的。

这个马夫是一个美国人,名叫查尔斯·施瓦伯,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山村里,从小过着贫贱的生活。18岁那年,施瓦伯来到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当其他同事抱怨工作累、薪水低而消极怠工的时候,施瓦伯却默默积累着工作经验,并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建筑知识。

一天,当施瓦伯正利用工休时间看书的时候,恰巧被前来工地检查工作的公司经理看见。经理看了看他手里的书,又翻了翻他的笔记本,一言不发就走了。第二天,经理把施瓦伯叫到办公室,问:“你学那些东西干啥?”施瓦伯说:“我想,咱们公司缺的不是泥水工,而是既有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是吗?”经理点了点头。不久,施瓦伯就被提拔为技师,后来又一步步升迁至总工程师的位置上。25岁那年,他成了这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

不久,施瓦伯又遇上了一个对他帮助很大的人,那就是卡内基钢铁公司的合伙人琼斯。琼斯发现作为建筑公司总经理的施瓦伯每天都是最早来到建筑工地,就问他为什么这么早来。施瓦伯回答说:“我早点来,要有什么急事的话,就不至于被耽搁了。”琼斯对这位年轻人极为赏识,就提拔他做了自己的副手。当琼斯在一场事故中去世后,施瓦伯又成了大老板卡内基的得力助手,任集团总经理。

在职场中,同事关系可说是相当复杂。与上下级关系相比,同事关系具有两点明显的不同:其一,在同事之间,不像上下级那样具有领导权和阶级关系;其二,意味着你与同事之间既是“合作者”,又是潜在的“竞争者”。所以,在工作上获得同事的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不但能够让你的工作顺利开展,在关键时刻多张选票,还有助于你进一步协调上下级之间的纵向关系,使整个人际网络更加理想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