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犹太商人羊皮卷
17752900000006

第6章 冒险致富(1)

有一次,两个法国人和两个犹太人乘火车旅行。

法国人很单纯,每人买了一张票;而犹太人精打细算,两个人只买了一张票。法国人见到这种情形,就问犹太人:“你们只有一张票,那等列车长来查票,你们怎么办?”

犹太人神秘地笑而不答,上了火车不久,便传来列车长查票的声音,只见两个犹太人挤进一间厕所。

列车长查票,来到他们的车厢,敲了敲厕所的门,说:“车票看一下!”

门开了一条缝,一只手拿着一张票伸出来。列车长怎么也想不到,一间厕所内,竟会躲着两个人。

他看过了票,说道:“嗯,好了,谢谢!”又把票从门缝中塞了回去。

到了目的地,他们4人玩得很尽兴。踏上归途买票时,两个法国人心想:“早上来时,犹太人的方法真不错……”

于是他们几经讨论后,决定也买一张票,轮到犹太人时,只见他们摇摇手,说这次就不买票了。

上了火车,两个法国人期待着:不知道又有什么好方法。说时迟,那时快,列车长又来查票了。

法国人顾不得观看犹太人的新招式,两个人赶紧钻进了厕所。

又是“叩、叩”两声,犹太人敲了敲厕所的门,门应声而开,一只手拿着一张票,从门缝中伸出来。

犹太人:“嗯,谢谢——”

两个犹太人拿了票,立刻往前一节车厢的厕所奔去。

敢与风险做游戏

“风险往往是和收获成正比的。”

——《羊皮卷》

善于冒险,这是一个褒义词,很多犹太人都是这样的。在他们看来每一次风险也都含着等量的成功的种子。风险越大,回报越高。

犹太商人历来背着一个投机家的名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投机”这个词是贬义词。现在不同了,经济学家们给“投机”换上了一个恰如其分的雅称,名之为“风险管理”。这个名称一改,犹太商人也由原来的“投机家”变成了“风险管理者”。

确实,犹太商人长期以来不仅是在做生意,而且也是在“管理风险”,就是他的生存本身也需要有很强的“风险管理”意识。犹太商人不能干坐着等“驱逐令”之类的厄运到来,也不能毫无准备地使自己措手不及。所以在每次“山雨欲来风满楼”时,他们都能准确把握“山雨”的来势和大小。这种事关生存的大技巧一旦形成,用到生意场上去就游刃有余了。有不少时候,犹太商人正是靠准确地把握这种“风险”之机而得以发迹。

要想做成任何一件事都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当失败的可能性大时,却偏要去做,那自然就成了冒险。问题是,许多事很难分清成败可能性的大小,那么这时候也是冒险。而商战的法则是冒险越大,赚钱越多。当机会来临时,不敢冒险的人,永远是平庸之人。而犹太商人则不然,他们大多具有乐观的风险意识,并常能发大财,犹太大亨哈默在利比亚的一次冒险成功,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当时,利比亚的财政收入不高。在意大利占领期间,墨索里尼为了寻找石油,在这里大概花了1000万美元,结果一无所获。埃索石油公司在花费了几百万收效不大的费用之后,正准备撤退,却在最后一口井里打出油来。壳牌石油公司大约花了5000万美元,但打出来的井都没有商业价值。西方石油公司到达利比亚的时候,正值利比亚政府准备进行第二轮出让租借地的谈判,出租的地区大部分都是原先一些大公司放弃了的利比亚租借地。根据利比亚法律,石油公司应尽快开发他们的租借地,如果开采不到石油,就必须把一部分租借地还给利比亚政府。第二轮谈判中就包括已经打出若干眼“干井”的土地,但也有许多块与产油区相邻的沙漠地。

来自9个国家的40多家公司参加了这次投标。参加投标的公司,有很多是“空架子”,他们希望拿到租借地后再转租。另一些公司,其中包括西方石油公司,虽财力不够雄厚,但至少具有经营石油工业的经验。利比亚政府允许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参加投标,因为它首先要避免的是遭受大石油公司和大财团的控制,其次再去考虑资金有限等问题。

哈默虽然充满信心,但前程未卜,尽管他和利比亚国王私人关系良好。但是,他不仅这方面经验不足,而且同那些一举手就可以推倒山的石油巨头们相比,竞争实力悬殊太大,真可谓小巫见大巫。但决定成败的关键不仅仅取决于这些。

哈默的董事们都坐飞机赶来了,他们在4块租借地投了标。他们的投标方式非同一般,投标书用羊皮证件的形式,卷成一卷后用代表利比亚国旗颜色的红、绿、黑三色缎带扎束。在投标书的正文中,哈默加了一条:他愿意从尚未扣税的毛利中拿出一部分钱供利比亚发展农业用。此外,还允诺在国王和王后的诞生地库夫拉附近的沙漠绿洲中寻找水源。另外,他还将进行一项可行性研究,一旦在利比亚找出水源,他们将同利比亚政府联合兴建一座制氨厂。

最后,哈默终于得到了两块租借地,使那些强大的对手大吃一惊。这两块租借地都是其他公司耗巨资后一无所获而放弃的。

这两块租借地不久就成了哈默烦恼的源泉。他钻出的头三口井都是滴油不见的干孔,仅打井费就花了近300万美元,另外还有200万美元用于地震探测和向利比亚政府的官员交纳的不可告人的贿赂金。于是,董事会里有许多人开始把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叫做“哈默的蠢事”,甚至连哈默的知己、公司的第二股东里德也失去了信心。

但是哈默的直觉促使他固执己见。在和股东之间发生意见分歧的几周里,第一口油井出油了,此后另外8口井也出油了。这下公司的人可乐坏了,这块油田的日产量是10万桶,而且是异乎寻常的高级原油。更重要的是,油田位于苏伊士运河以西,运输非常方便。与此同时,哈默在另一块租借地上,采用了最先进的探测法,钻出了一口日产7.3万桶自动喷油的油井,这是利比亚最大的一口井。接着,哈默又投资1.5亿美元修建了一条日输油量100万桶的输油管道。而当时西方石油公司的资产净值只有4800万美元,足见哈默的胆识与魄力。之后,哈默又大胆吞并了好几家大公司,等到利比亚实行“国有化”的时候,他已羽翼丰满了。这样,西方石油公司一跃而成为世界石油行业的第八个姊妹了。

哈默的一系列事业成功,完全归功于他的胆识和魄力,他不愧为一个犹太大冒险家。当然,另一个大冒险家洛克菲勒也同样让世人惊叹。

洛克菲勒踏入社会后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在一家名为休威·泰德的公司做书记员,这是他精于计算的良好开端。

在休威公司的第三年,他已经对中间商的生意掌握了十之八九,并且对这个行当跃跃欲试。在这一年,他未经老板同意,就自作主张地做起了小麦粉和火腿生意。不久,新闻媒介报道的饥荒在英国发生了,使他的计划得以付诸实施。休威公司把囤积在仓库里的食品货物发往欧洲饥荒蔓延的地区,赚得了巨额利润。为此,洛克菲勒要求公司为他加薪到800美元,但老板支支吾吾。于是,洛克菲勒决定辞掉这份工作,创办自己的公司。

1859年3月18日,在克利夫兰街32号,洛克菲勒与人合伙经营的“谷物牧草经纪公司”开张了,其时洛克菲勒不过19岁。在这个经纪行里,他仍然主要干老本行——经营各种与数字联系密切的资金等项目。他的合作伙伴克拉克则当“外场”——应付顾客、委托商品的交接。克拉克对洛克菲勒的缜密工作十分欣赏。他形容说:“他有条不紊到极点,留心细节,不差分毫。如果有一分钱该给我们,他要取来,如果少给客户一分钱,他要客户取走。”

由于洛克菲勒的勤奋工作和精明头脑,南北战争的爆发再一次成为洛克菲勒发财的契机。为了逃避战争,洛克菲勒曾找过不止20个替身,并且向北军捐了大笔钱款,这也许是因为多多少少的歉疚感的作用。

尽管洛克菲勒逃过了兵役,避免了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和60万年轻人一样灰飞烟灭,但他也并不是两耳不闻天下事,相反,他密切注视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在经纪公司的办公室里,他的墙上挂满了战况图和各种从华盛顿传来的政治新闻以及前线的最新动态。公司的职员们常常看到洛克菲勒在他的“陆军参谋部”里走来走去,不时用笔在内容丰富的墙上点点画画,或埋头记录着什么。洛克菲勒通过对战争形势的分析,使投机生意做得非常红火。

你看到有风险吗?没有看到?恭喜你,你可以先睡一觉,因为目前还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事;你遇到风险了吗?遇到了?恭喜你,利润会奖励你不畏风险的勇气。

没有人喜欢失败,人人都可能成功,成为一个富有的人;但是,当财富敲响大门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抓住机会,把走到自己家门口的财富留下来。人们常犯的错误是,在已经撞到自己眼前的机会面前患得患失,犹豫不决,或是没有做好准备,对突如其来的机会麻木不仁,没有反应,让机会在自己面前溜走。

不要只盯着可能有的一点点风险而裹足不前。不能冒风险的人,必将一事无成。

摩根家族的祖先是公元1600年前后从英国迁移到美洲来的,传到约瑟夫·摩根的时候,他卖掉了在马萨诸塞州的农场,到哈特福定居下来。

约瑟夫最初以经营一家小咖啡店为生,同时还卖些旅行用的篮子。这样苦心经营了一些时日,逐渐赚了些钱,就盖了一座很气派的大旅馆,还买了运河的股票,成为汽船业和地方铁路的股东。

1835年,约瑟夫投资参加了一家叫做“伊特纳火灾”的小型保险公司。所谓投资,也不要现金,出资者的信用就是一种资本,只要你在股东名册上签上姓名即可。投资者在期票上署名后,就能收取投保者交纳的手续费。只要不发生火灾,这无本生意就稳赚不赔。

然而不久,纽约发生了一场大火灾。投资者聚集在约瑟夫的旅馆里,一个个面色苍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很显然,不少投资者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件。他们惊慌失措,愿意自动放弃自己的股份。

约瑟夫便把他们的股份统统买下,他说:“为了付清保险费用,我愿意把这旅馆卖了,不过得有个条件,以后必须大幅度提高手续费。”

约瑟夫把宝押在了今后。这真是一场赌博,成败与否,全在此一举。

另有一位朋友也想和约瑟夫一起冒这个险,于是,两人凑了10万美元,派代理人去纽约处理赔偿事项。结果,从纽约回来的代理人带回了大笔的现款,这些现款是新投保的客户出的比原先高一倍的手续费。与此同时,“信用可靠的伊特纳火灾保险”已经在纽约名声大振。这次火灾后,约瑟夫净赚了15万美元。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能够把握住关键时刻,通常可以把危机转化为赚大钱的机会。这当然要善于观察分析市场行情,把握良机。机会如白驹过隙,如果不能克服犹豫不决的弱点,我们可能永远也抓不住机会,只有在别人成功时慨叹:“我本来也可以这样的。”

弱者等待机会,强者则创造机会。

犹太民族历经磨难,但他们看待事物的发展趋势时,却常常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事实也正是这样,无论经商还是做别的什么,乐观者的机会总是多一些,投中的次数也更多一些。

危机中寻找希望

“当压力出现,迫使我们改变自己的法规时,我们要不顾一切地战斗,即使面临强敌也要战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羊皮卷》

有这样一个科学的实验:科学家烧开一锅油,把一只青蛙放在滚热的油锅旁边,那只青蛙在快到油面的时候,竟然跳离了油锅;然而,把这只青蛙放进注满水的锅里,下面放火去煮,这只青蛙开始还觉得温热,后来水越来越热,它却离不开锅里,最后被水煮死。

犹太人就像那只快到油锅的青蛙,他们时刻充满了危机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着警惕。许多犹太人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痛苦和苦难,因此,当他们有了安定的生活的时候,他们是不会忘记曾经受过的苦难的。在他们的心里,时刻充满了警惕,目的就是不让自己忘记过去。

为了不让自己忘却苦难,他们制定了各种规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纪念节日、假日甚至婚礼上都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的痛苦。

他们每周的休息日是从星期五开始,直到星期六为止,星期天规定为一周的开始。为什么要把周五的黑夜定为全家幸福愉快节日的开始呢?《羊皮卷》是这样解释的:“因为与其明亮地开始、黑暗地结束,倒不如黑暗地开始,明亮地结束。”这就提示人应该先吃苦再享受。

不仅休息日提示他们不要忘记痛苦,即使在犹太社会的纪念日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逾越节”也同样进行了规定。“逾越节”这天是犹太人纪念他们重返以色列的日子。在这一天,他们早早准备好精美的食品、华丽的服饰,大家快乐地度过这个美好节日,但是在这个节日上,犹太人规定每个人必须要吃一种很粗的面包,还有一种很苦的野菜的叶子,因为这些代表着屈辱和失败。据犹太历史记载:犹太人早期的时候曾在埃及做奴隶,过着很悲惨的生活。公元前15世纪的时候,他们在自己的英雄摩西的率领之下,越过沙漠,由于来不及准备吃的,他们只有吃那些没有发酵的面饼和路途上的野菜,最后千里迢迢、千辛万苦地回到以色列。这件事距离现在已经有3500多年了,可是时至今日,犹太人仍然在纪念那段苦难的日子,让自己不要忘记苦难和屈辱。

即使在结婚这样喜庆、重大的事情上,他们也要提醒新人不要忘记苦难。婚礼规定新人不能把酒喝完,然后把酒杯完整地放入盘中,而是喝完酒后把酒杯摔碎,这个动作表示两个人同甘共苦一起度过艰难的一生。希望两个人不要讲究享乐,并告诉他们一味享乐、忘记艰辛是败家的象征。

人们评价犹太人的危机感及忧患意识:“每当幸运来临的时候,犹太人总是最后感知;而每到灾难来临的时候,犹太人总是最先感知。”

从前,有位犹太商人狄利斯和他长大成人的儿子一起出海远行。他们随身带上了满满一箱子珠宝,准备在旅途中卖掉,但是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过这一秘密。一天,狄利斯偶然听到了水手们在交头接耳。原来,他们已经发现了他的珠宝,并且正在策划着谋害他们父子俩,以掠夺这些珠宝。

狄利斯听了之后吓得要命,他在自己的小屋内踱来踱去,试图想出个摆脱困境的办法。儿子问他出了什么事,狄利斯于是把听到的全告诉了他。

“同他们拼了!”年轻人断然道。

“不”,狄利斯回答说,“他们会制服我们的!”

“那把珠宝交给他们?”

“也不行,他们还会杀人灭口的。”

过了一会儿,狄利斯怒气冲冲地冲上了甲板,“你这个笨蛋儿子!”他叫喊道,“你从来不听我的忠告!”

“老头子!”儿子叫喊着回答,“你说不出一句值得我听进去的话!”

当父子俩开始互相谩骂的时候,水手们好奇地聚集到周围。老人然后冲向他的小屋,拖出了他的珠宝箱。“忘恩负义的儿子!”狄利斯尖叫道,“我宁肯死于贫困也不会让你继承我的财富!”说完这些话,他打开了珠宝箱,水手们看到这么多的珠宝时都倒吸了口凉气。狄利斯又冲向了栏杆,在别人阻拦他之前将他的宝物全都投入了大海。

过了一会儿,父与子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只空箱子,然后两人躺倒在一起,为他们所干的事而哭泣不止。后来,当他们单独一起待在小屋时,父亲说:“我们只能这样做,孩子,再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救我们的命!”

“是的”,儿子答道,“您这个法子是最好的了。”

轮船驶进了码头后,狄利斯同他的儿子匆匆忙忙地赶到了城市的地方法官那里。他们指控了水手们的海盗行为和犯了企图谋杀罪,法官逮捕了那些水手。法官问水手们是否看到老人把他的珠宝投入了大海,水手们都一致说没看到过。但法官仍然判决他们都有罪。法官问道:“犹太人不会弃掉他一生的积蓄而不顾,只有当他面临生命的危险时才会这样去做吧?”水手们只得赔偿了狄利斯的珠宝,法官因此饶了他们的性命。

任何一个犹太人都知道他们是输不起的,他们只有成功,失败了,就意味着灭亡和永远没有机会再来,因而,他们都异常地努力,很多犹太人就是在别人看起来根本就不可能东山再起的绝境的时候,取得了成就的。打开犹太名人的少年经历,就会发现在10个犹太名人里面,有八九个是从小在苦难、坎坷中长大的。犹太人的这种逆境成功的精神,永远为世人所敬佩。

成功对于他们来说,不是“我需要”,而是“我必须”。

即使是在他们遭受驱逐和凌辱的时候,在他们像烂泥一样被踩在脚下的时候,他们也不放弃自己是上帝选民的自豪感,别人欺凌他们,说他们是“犹太猪”,希特勒说犹太民族是劣等民族,不配和高贵的德国人生活在世界上,可是他们从来没有这样认为过,他们反而觉得自己才是最值得骄傲的民族,自己仍然可以改变这个世界。于是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为了自己“上帝的选民”这个称号而自豪,使这个备受欺凌的民族团结在一起。他们用自己巨大的财富让世人对他们羡慕和妒忌。

1921年的俄国,经历了内战与灾荒,急需救援物资,特别是粮食。哈默本来可以拿着听诊器,坐在清洁的医院里,不愁吃穿安稳地度过一生。

但他厌恶这种生活。在他眼里,似乎那些未被人们认识的地方,正是值得自己去冒险、去大干一番事业的战场。他作出了一般人认为是发了疯的抉择,踏上了被西方描绘成地狱似的可怕的前苏联。当时,前苏联被内战、外国军事干涉和封锁弄得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十分困难;霍乱、斑疹、伤寒等传染病和饥荒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采取了重大的决策——新经济政策,鼓励吸引外资,重建前苏联经济。但很多西方人士对前苏联充满偏见和仇视,把苏维埃政权看做是可怕的怪物。到前苏联经商、投资办企业,被称做是“到月球去探险”。

哈默心里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但风险大,利润必然也大,值得去冒险。于是哈默在饱尝大西洋中航行晕船之苦和英国秘密警察纠缠的烦恼之后,终于乘火车进入前苏联。沿途景象惨不忍睹:霍乱、伤寒等传染病流行,城市和乡村到处有无人收殓的尸体,专吃腐尸烂肉的飞禽在人的头顶上盘旋。哈默痛苦地闭上眼睛,但商人精明的头脑告诉他:被灾荒困扰着的前苏联目前最急需的是粮食。他又想到这时的美国粮食大丰收,价格早已惨跌到每蒲式耳一美元。农民宁肯把粮食烧掉,也不愿以这样的低价送到市场出售。而前苏联这里有的是美国需要的、可以交换粮食的毛皮、白金、绿宝石。如果让双方能够交换,岂不两全其美?从一次苏维埃紧急会议上哈默获悉前苏联需要大约100万蒲式耳的小麦才能使乌拉尔山区的饥民度过灾荒。机不可失,哈默立刻向前苏联官员建议,从美国运来粮食换取苏联的货物。双方很快达成协议,初战告捷。

没隔多久,哈默成了第一个在前苏联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此后,列宁给了他更大的特权,让他负责前苏联对美贸易的代理商,哈默成为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美国橡胶公司、艾利斯一查尔斯机械设备公司等30几家公司在前苏联的总代表。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收益也越来越多。他存在莫斯科银行里的卢布数额惊人。

第一次冒险使哈默尝到了巨大的甜头。于是,“只要值得,不惜血本也要冒险”,成了哈默做生意的最大特色。

知道了自己民族之所以被人欺凌的原因是由于他们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政府来保护自己。于是在几位犹太爱国人士的积极倡导下,他们发动了犹太复国运动,别人觉得那样流散四方而又弱小无助的民族是不可能建立一个国家的,但是在很快的时间里,1948年,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全球各地的“上帝的选民”纷纷会聚他们的圣地巴勒斯坦,各地的犹太富豪们纷纷慷慨解囊捐献自己的财产,他们很快地把自己的祖国建设成了一个强盛、富裕的国家,他们取得的各项成就让世界感到惊讶。在历经了2000多年的流浪、被迫害、被屠杀之后,他们凭借“上帝的选民”的自豪和光荣终于让他们回到了“应许之地”,这是一个历史的奇迹!

风险的回报

“当机会来临时,不敢冒险的人永远是平庸之辈。”

——《羊皮卷》

身处逆境当中,不气馁,不失去希望当然是重要的,承受压力甚至苦难,顽强地忍耐着等待机会更显可贵。但是,命运的改变往往就在于某一个机会上,抓住这个机会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成功与失败均是不可预见的,去做就意味着冒险;而在失败与成功都不可把握时,就更意味着风险。那么,面临此等机会,我们该怎么办?由于是身处逆境当中,我们可以凭借或依赖的东西非常有限,往往就是“抵上身家性命,成与不成在此一搏”,赢了,我们的人生就此改变;输了,就是一败涂地。一般人,往往会望而却步,甘愿放弃机会,而勇敢者就会知难而上,激流勇进。只要我们充分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和各方面的状况,不是盲目冒进,就应该大胆地去尝试、去冒险。

“高风险,意味着高回报”,只有敢于冒险的人,才会赢得人生辉煌;而且,那种面临风险,审慎前进的人生体验为我们练就了过人的胆识,这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犹太人无疑是这种财富的拥有者:他们凭着过人的胆识,抱着乐观从容的风险意识知难而进,逆流而上,往往赢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这种身临逆境,勇于冒险的进取精神是成就“世界第一商人”的又一重要因素。

1862年,美国南北战争已经爆发,林肯总统颁布了“第一号命令”,实行全军总动员,并下令陆海军展开全面进击。

摩根与一位华尔街投资经纪人的儿子克查姆商量出了一个绝妙计划。这天,克查姆来访,说:

“我父亲在华盛顿打听到,最近一段时期北方军队的伤亡惨重!”

摩根敏感的商业神经被触动了:

“如果有人大量买进黄金,汇到伦敦去,会使金价狂涨的!”

克查姆听了这话,对摩根不由得刮目相看。为什么自己就没有想到这点?两人于是精心策划起来。

“让伦敦匹保提和自己的商行以共同付款的方式,先秘密买下500万美元的黄金。一半先汇往伦敦,另一半留下来,只要把汇款消息稍微泄露一下……到那时,我们就把留下来的那一半抛出去!”

“你这个主意跟我不谋而合,现在还有一个良机,那就是我们军队准备进攻查理斯敦港。如果现在黄金价格猛涨,那么这场军事行动就会受到影响,这样就又会反使黄金上涨。”

“这回我们可要大赚一笔了!”

这两个谈话者一个是摩根,另一个是他的同伴克查姆。

两人立即行动起来。他们先秘密买下400万—500万美元的黄金,到手之后,将其中一半汇往伦敦,另一半留下。然后有意地将往伦敦汇黄金之事泄露出去。这时,估计许多人都应该知道北方军队最近战败的消息了,金价必涨无疑。这时再把手里的一半黄金以高价抛出去。

果然,当摩根与克查姆“秘密”地向伦敦汇款时,消息走漏了,结果引起华尔街一片恐慌。黄金价格上涨,而且连伦敦的金价也被带动得节节上扬。当然,摩根、克查姆坐收渔翁之利。

犹太人历来以冒险家闻名于世。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冒险家”都是一个贬义的称呼,不过,现在人们的观念终于转变过来了。人们认识到,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做任何事情都有成功与失败的可能。因为在严格意义上来讲促成一件事情成功的因素是不可穷尽的,人的力量只能对其中的一部分加以掌控。所以,做任何事情都有风险,只是大小不同罢了。如果一件事成功与失败的概率相等或后者更大,那么做这件事无疑要冒很大风险。现代社会中充斥着种种冒险游戏。特别是在经济领域,投资意味着风险,特别是炒股票,风险就更大。不过,经济原理告诉我们:风险越大,收益的绝对值越大,商家的法则就是冒险越大,赚钱越多,特别是对于一个前人尚未涉足的市场领域,作为开拓者就更要冒风险。

19世纪80年代,在关于是否购买利马油田的问题上,洛克菲勒和同事们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利马油田是当时新发现的油田,地处俄亥俄州西北与印第安纳东部交界的地带。那里的原油有很高的含硫量,反应生成的硫化氢发出一种鸡蛋坏掉后的难闻气味,所以人们都称之“酸油”。没有炼油公司愿意买这种低质量原油,除了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在提出买下油田的建议时,几乎遭到了公司执行委员会所有委员的反对,包括他最信任的几个得力助手。因为这种原油的质量太差了,价格也最低,虽然油量很大,但谁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提炼。但洛克菲坚信一定能找到除去高硫的办法。在大家互不相让的时候,洛克菲勒最后开始进行“威胁”,宣称将个人冒险去“关心这一产品”,并不惜一切代价。

委员会在洛克菲勒的强硬态度下被迫让步,最后标准石油公司以800万美元的低价买下了利马油田,这是公司第一次购买产油的油田。此后,洛克菲勒聘请一名犹太化学家花了20万美元,让他前往油田研究去硫问题,实验进行了两年,仍然没有成功,此期间,许多委员对此事仍耿耿于怀,但在洛克菲勒的坚持下,这项希望渺茫的工程仍未被放弃。这真是一件天大的幸事,又过了几年,犹太科学家终于成功了!

这一丰功伟绩,正充分说明了洛克菲勒具有能够穿透迷雾的远见,也具有比一般大亨更强的冒险精神。

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一帆风顺,相反却会遭遇不尽的不幸、挫折和失败。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那么,面对失败,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提倡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去挖掘自我潜能的极限,但是如果冒险失败怎么办?很简单,从失败中学习,再重新开始,失败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此一蹶不振。只要趁机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我们终将达到成功的彼岸。当然,失败的滋味是很不好受的,但痛苦之余,不要忘了从正面透视失败,彻底探索导致失败的因果关系及其暗藏的意义,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是无可比拟的宝贵财富。不妨可以这样说,只会一味品尝失败记忆的人实际上尚未成熟,只有坦然面对失败的人才算是真正成熟的人。

在这方面,大概没有任何民族比得上犹太人。世界上大部分民族的节日都含有庆祝的意味,而犹太人的节日大多是为了记取他们曾经遭受的苦难与失败。他们在每一年的节日中回忆祖先的失败,借以警惕和自我激励。

犹太人在2000多年的流浪中,在受尽歧视与排挤的环境下成长起来,他们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失败。但是,今天他们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舞台上的佼佼者。他们依靠的就是其民族特有的民族智慧和民族性格,其中之一,就是其坚忍不拔、永不气馁的奋斗和进取精神。

犹太女作家戈迪默无疑是犹太民族的骄傲。她是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女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以来的第七位获奖者。然而,这份荣誉是她用40年的心血和汗水浇铸的,这当中,她多次面临困厄与失败,但她从不沉沦,毫不气馁。40年的风雨,那是一段漫长的苦难记忆。

她于1923年11月20日出生在约翰内斯堡附近的小镇——斯普林斯村。她是犹太移民的后裔,母亲是英国人,父亲是来自波罗的海沿岸的珠宝商,幸福的家庭生活造就了小戈迪默的无限憧憬和梦想。

6岁那年,她抚摸和凝视着自己纤细而柔软的躯体,梦想着当一位芭蕾舞演员,她从剧院里得知,舞台生涯最能淋漓尽致表现人的修养和思想情感,也许这就是她追求的事业。于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星期六,她报了名,加入了小芭蕾剧团的行列。事与愿违,由于体质太弱,她对大活动量的舞蹈并不适应,时不时地被一些小病小灾纠缠着。久而久之,小戈迪默被迫放弃了对这项事业的追求。

遗憾之余,这位倔强的女性暗暗发誓:条条大道通罗马,她终究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