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蔡礼旭大学演讲录
17751900000010

第10章 少年得志大不幸

了凡先生通过行善积福,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如果我们从小就知道这个道理,人生就会截然不同。小时候应该积福、培福。福从哪里积?“福田心耕”,孩子从小心地善良就在积人生的福分。因为他有对人生奉献、对社会贡献的态度,所以他中年懂得造福。诸位朋友,福报什么时候享才对?晚年。俗话讲“少年得志大不幸”,为什么?年轻的时候飞黄腾达容易得意忘形。很多人拿了博士学位回来,父母不认了。父母不识字,他觉得父母跟他站在一起会让他丢脸。他得志了,但他忘了他的人生是谁帮他扛起来的?是父母省吃俭用成就的他。所以人一得志就骄傲,觉得都是自己的功劳,慢慢地就会众叛亲离,所以少年得志大不幸,往往很多的罪业就是在盛的时候犯下来的,福报晚年来享最实在。

我们平常有一句骂人的话叫“不得好死”,这句话现在已经不算是在骂人,而是事实。小时候我们常常会听到,某一位长者昨晚睡梦中走了,好不好?好。现在我还没有听过睡觉死掉的,都怎么死的?都在医院折磨死的。而且说实在话,人有贪心,晚年更贪心,心情烦恼,东烦西恼,身体就搞垮了。一个人欲望越低,身体越强壮。所以人的晚年也要看年轻时候的修养功夫,还要看懂不懂得教孩子,都做到了,你的晚年才会真正有好日子过。

当一个孩子从小学到的就是圣贤教诲,他的人生态度就会不一样。有些书上说,生涯规划的黄金时段是二十岁到六十岁。其实没那么长,接受圣贤教诲的孩子,他的生命从小就有价值。

有一个孩子两岁多,也去参加课程,第一次回到家里父母问他:“你今天学到什么?”孩子说:“孝顺父母。”铿锵有力。每次上课,很多同学比他大,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会上来分享:这个礼拜我帮父母洗脚,这个礼拜我帮父母盛饭,会把他们的孝行讲出来,这叫“相观而善”,西方讲“观摩法”。这个观摩法早在几千年前的《礼记·学记》里面就提到了,假如要申请版权的话,可能中国人会争取到更多的版权。但是中国老祖宗会不会去争这个?绝对不会。以前写很好的文章,怕人家不受益,不用自己的名字,用他人的名字。“我可以不要名,但是不能不利益社会大众”,那个心境让我们佩服。

这个孩子受到哥哥、姐姐们的影响,二次回来话都没讲,马上去拿茶杯端着温开水给父母喝。两岁多的孩子!这个孩子有没有修身?有。有没有齐家?他父母会想:两岁多都帮我倒茶,那我有没有孝顺我父母?孩子那么孝顺,他父母不孝顺,父母自己都会觉得怪怪的,所以也有齐家。有没有治国?有。我把这个故事在中国大江南北讲了,东南亚也讲了,还会一直讲下去。一个人的德行做出来,可以影响甚深,治国、平天下。所以诸位朋友,以后你们的孩子有了好的表现,要E-mail给我,我帮你们修功德,把这个好的事例拿来激励更多的孩子,让他们见贤思齐。

现在父母养孩子有这样一种倾向,嫁一个女儿是多一个儿子,娶一个媳妇是损失一个儿子。女儿孝顺,所以多一个女婿回来照顾父母;儿子呢?父母太宠,宠得孩子没有道义,只有好恶,喜欢就爱得不得了。他爱老婆,凡事就都听老婆的话。所以教儿子不要教出好恶,要教出道义,这样他才会孝顺父母。所以当父母的不能偏爱儿子,否则祸患无穷,这是我研究出来的。因为我是独子,我是长孙,我又是长曾孙,我假如用宠的方式来教就完蛋了,绝对是败家子。幸好父母平等对待,我两个姐姐跟我一样,所以我心里才不会恃宠而骄,不会觉得什么事情都要顺着我。所以“爱之足以害之”,爱子女要用对方法,要用理智,不然你到最后会说:

“我对他这么好,怎么是这样的结果?”那时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缘分得来不易,其实人只要珍惜因缘,体谅、关怀的心就出来了,人与人间的关系就会步入良性循环。有一个老师,她跟她婆婆的关系不算好也不算坏,学了《弟子规》以后,她见到她婆婆都九十度鞠躬,给她问好。有一天在吃饭,她婆婆正准备唠叨两句,她夹起菜刚好要往她婆婆的碗里送,她婆婆本来话要出来了,突然停住,然后接着说:“你学得不错。”她的孩子一岁三个月,什么学得最好?鞠躬。她没教他,但是每天看到妈妈在鞠躬,孩子看到人时也会行礼问好。上行下效,好好做,绝对不会白做。

假如你的孩子现在还在妈妈肚子里,你就可以开始放《弟子规》光盘给他听。生出来以后,第一句话可能就是“弟子规,圣人训”,从小就弘扬中国文化,所以他的人生不会白费。我们很多的孩子六七岁,在外面遇到长辈鞠躬问好,躬鞠下去,旁边的人都侧目,现在还有这种孩子!

孩子从小就是要当好孩子,当好学生,还要当好公民,影响别人。我们跟孩子讲,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是孔老夫子的好学生,不能让孔老夫子丢脸,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孔夫子的教诲,让他们一起来学习,所以你这个招牌要擦亮一点儿。这些孩子从小积福,长大了走入社会造福,晚年享福,所以他们的人生很有价值,整个人生都在发光,老了以后价值会不会减少?有智慧的人越老越值钱。

我的老师释净空教授,已经年近八十,走到哪里都受人欢迎,因为他的智慧是每个人都渴望学习的。很多的人都很担心,我老的时候没有人养怎么办?你的人生不能这样规划,要怎样规划?年轻的时候造福社会,积累很多宝贵经验;年老的时候,那些晚辈争着要来服侍你,年轻人争着要来跟你学习,那你的晚年就很值钱。而且一个人的一生,只要是真诚地去做,德行自然地流露,他的生命不会结束,会继续发光。

诸位朋友,范仲淹死了吗?永垂不朽,他影响了八百多年来的子孙。

不只影响子孙,他还影响了生生世世的读书人,八百年后还影响了我。我高中时看到两篇文章,本来在打瞌睡,突然就醒过来了,觉得眼前一片光明。第一篇文章就是《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好像跟我的本性相应,我醒过来,后来又睡着了,因为没有后续的熏习和教导。

第二篇是读诸葛亮的《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时候也很震撼。后来我看了《三国演义》,孔明演得真好。到最后孔明都已经病入膏肓了,他还希望把他一生的智慧流传给后代,还在那里写,饭越吃越少,到最后士兵拿进来,他说不吃了。他的帐外挂了两行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哭得稀里哗啦的,眼泪都止不住。我突然想说为什么我哭成那样?因为假如有前世,我一定是那个端饭的士兵,感受到丞相那种爱国爱民的精神,所以才会泪流不止。确确实实,人生可以活得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