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百年北大讲授给青少年的人生智慧
17751800000051

第51章 鞠躬的故事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鲁迅(现代文学家、作家)

1917年1月4日,隆冬的北京,大雪纷飞,一辆四轮马车驶进北大的校门。这时,早有两排工友恭恭敬敬地站在两侧,向马车里的人鞠躬致敬,他就是刚刚上任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只见他缓缓地走下马车,摘下礼帽,向这些工友们鞠躬回礼。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在北大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北大是一所等级森严的官办大学,校长是内阁大臣的待遇,从来就不把工友放在眼里,今天的新校长怎么了?

像蔡元培这样地位崇高的人向身份卑微的工友行礼,在当时的北大乃至中国都是罕见的。这不是一件小事,北大的第二次生命便由此细微处开始。蔡元培希望通过这一行为开风气之先,使这所古板的国立大学焕发生机。以后,他每天进学校时,都要向站在大门旁边的工友们鞠躬致敬。久而久之,这成了他的习惯。他的这一行为,是对北大官气的一个挑战,他以自己的言行树起了一面如何做人的旗帜。

关于鞠躬,还有另外一个故事。北大经济学萧灼基教授回忆道:

他刚到北大报到时,学校还未开学,他只好冒昧地去当时的经济系主任陈岱孙教授家拜访。虽然事先并未与陈教授联系,也不认识他,但自述是经济系新来的教员后,得到了陈教授十分热情的接待,他详细询问了萧灼基的学历、专业、学习情况和研究兴趣。由于时间太久,谈话的具体内容已记不清,但给萧灼基印象特别深的一点是,当他向陈岱孙告辞时,陈教授一直送他到大门口,看着他上车(自行车),向他鞠了一躬,才返身进家门,这对萧灼基影响很大。后来不少学生和学术界的年轻朋友到他家拜访,他也像陈岱孙一样对第一次来访者一定要送他们到楼下门口,后来岁数大了,又住高楼,他也坚持送他们到住室门口。

智慧感言

蔡元培先生将“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一为人处世准则发挥到了极致。在那个时代,他对下属的尊重为他自己赢得了更高的声誉。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吧。尊重别人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季羡林的学生钱文忠说北大的司机都喜欢争着为季老开车,这是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季老经常给司机准备些小礼物,并在家门口目送他们离开,而其他的大人物则做不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