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百年北大讲授给青少年的人生智慧
17751800000004

第4章 规避局限,抓住灵感

满足的秘诀在于发现自己的能力和限制所在,在能做好的活动中找到满足,再加上智慧以明白自己的处境。

——林语堂(当代文学家、语言学家)

北大著名学者、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最初是抱着学理的决心报考北大的,后来发现自己并不擅长理科,这才改学文科的。

1913年顾颉刚从老家苏州来北京报考北大,恰逢袁世凯专权误国,时局混乱,官场乌烟瘴气,北大也难免受到影响。顾颉刚抱着一腔热情前来,却被当时的情况弄得心灰意懒,于是幻想以农业救国,就进入预科二部:农科。可一学期下来,数学和制图搞得他头昏脑涨,他只好申请改入一部:文科。转入文科的顾颉刚一扫对数学和制图的不快,他的很多爱好都得以重新拾起。

他听戏的爱好曾给他的古史研究带来过一个灵感。当年在他申请转入文科之后,有了半年的空闲,无事可做,只是每天听戏。日久天长,在听不同的剧种、不同的班子时,他发现相同的故事原型在具体情况中竟千差万别!

他在《古史辨序》中说:“忽然知道故事是会变的,从史书到小说不知改动了多少,甲种戏与乙种戏同样写一个故事也不知有多少不同。一个故事本来面目如何,或者当时有没有这样的事实,我们已不能知道了??无意的讹变、形式的限制、点缀的过分、来历的异位,都是可以详细研究的。”他因此而成为对中国史学影响巨大的大师级学者。震动史学界的“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竟然出自这样的场合、这样的灵感,真可谓妙趣横生。

智慧感言

人生定位不能靠着理想化的冲动,要结合自身,发挥自己的专长。很多青少年在学习上存在偏科现象,这不是好现象,但也不一定就是坏现象,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领域有超常的天分。当然,我们也不要幻想自己就是某个方面的“天才”,为自己的偏科找借口。因为青少年时期正处于打基础的阶段,掌握各门功课的知识是必须的。

值得一提的是,顾颉刚先生因为爱好而得到了灵感,这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很多事情都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你不妨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也许会给你的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像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诺贝尔发明安全炸药等都是因为灵感而得到收获的经典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