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百年北大讲授给青少年的人生智慧
17751800000114

第114章 附录(1)

北大精英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作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

他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专题”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如“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它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

其72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季羡林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攻德文。师从吴宓、叶公超,学东西方诗词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人称“四剑客”。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印度学、斯拉夫语言和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滞留国外。

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1945年10月,二战结束后回国。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季羡林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贡献。在印度中世语言形态学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著《〈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一文。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方面,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

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

《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翻译了《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

《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刘半农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刘寿彭,改名刘复,初字伴侬,时用瓣,后改字半农,号曲庵,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刘半农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1926年,他出版了诗集《扬鞭集》和《瓦釜集》;1934年在北京病逝。病逝后,鲁迅曾在《青年界》上发表《忆刘半农君》一文表示悼念。

胡适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糜,学名洪,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影响较大。1904年到上海进入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后任该报编辑。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学哲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唯心主义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1917年毕业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

胡适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做出初步设想。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教他怎样思想。

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以及“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的做人之道。

俞平伯

俞平伯(1900~1990),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

俞平伯原名俞铭衡,浙江德清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任浙江省视学、浙江师范国文教员,上海大学、北大女子文理学院教授,一度赴英、美,均不久即返;回国后,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大学、中国学院等院校教授;曾加入过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是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诗人,提倡过“诗的平民化”;1922年1月,曾与朱自清、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创办五四以来最早出现的诗刊《诗》月刊。

建国后,俞平伯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是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是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

主要作品有诗集《冬夜》《古槐书屋间》,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红楼梦辨》(1923年初版,20世纪50年代初再版时改名为《红楼梦研究》),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贾兰坡

贾兰坡(1908~2001),字郁生,曾用笔名贾郁生、周龙、蓝九公,我国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考古学奠基人之一。他是一位没有大学文凭而攀登上科学殿堂顶端的传奇式人物。

贾兰坡小时候,父母教他识字,后来又在外祖母家读过几年私塾。12岁时,母亲为了让他能受到正规教育,带他来北京找他在北京谋生的父亲。他先在汇文小学读书,后又进入汇文中学。1929年中学毕业,因家境困难再也没能力供他上大学了。

1931年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中国地质调查所招考练习生,他去报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分配到地质调查所领导下的新生代研究室工作。

1933年经裴文中推荐在北京大学地质系进修。1936年11月,他在11天之内连续发现了三个“北京人”头盖骨。此后,贾兰坡的工作更多地转向周口店以外的地区,足迹遍及全国。

贾兰坡一生著作等身,成果丰硕。从20世纪30年代起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和著述,发表论著已超过400余篇。他撰写的《人体骨骼学纲要》(1954)、《周口店——北京人之家》(1975)、《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1978)等,后两种已被译为英、日、德和西班牙等文种出版。1982年出版了由贾兰坡主编的《人类的黎明》。这些著作为我国地质、古生物、古人类和考古工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潘菽

潘菽(1897~1988),早年称潘淑,原名有年,字水叔(菽)。心理学家、教育家,我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1955年以后,一直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致力于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深刻而独特的理论见解,对我国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少年时期就已阅读了许多先秦诸子及宋明理学家的著作,并深为先哲们的深邃思想所吸引。1917年潘菽中学毕业后,跳过两年的预科,报考了北京大学哲学系,以优异成绩直接考取了本科;1920年大学毕业后,考取了官费留学,赴美留学,之后改学心理学,并由此踏上了献身心理学的道路。

潘菽是与中国现代心理学一起成长起来的心理学家,他在心理学上所走过的道路可谓是中国现代心理学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他的奋斗精神也堪称中国老一辈心理学家劈波前进的一个典范。

潘菽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执教30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专门人才。

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香炉湾(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人,蒙古族,首创地质力学。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

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

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心回国效力。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沈从文一生坎坷。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沈从文被徐志摩发现,将这位小青年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胡适,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

沈从文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