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法自然
17748900000035

第35章 于无形处发掘“有形物”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应该从经常不见其形之处体察“道”(“无名”)的奥妙,应该从经常显露其形之处体察万物(“有名”)的归宿。

无论是在经常看不见之处体察“道”,还是在经常显露指出体察万物,老子认为在事情有形的外部表现与无形的内在联系上都能够找到做事的方法。

历史上有不少的人能够如老子所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于无形处入手发现事物潜伏的解决之道,达到了成功的目的。

聪明人不仅聪明在脑子中,而且聪明在眼神中。我们知道,做人办事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运作力,以便力戒难以办成的事。这两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和智慧。毫无疑问,善于观察,就会灵活出击,于无形处发掘“有形物”。对于那些善于谋事者而言,他们均善为此——精于观察,把功夫用在灵活变化上。古今能成大事之人,手笔自然恢弘,行事自然开阔。

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曾点化王有龄“水涨船高,人抬人高”之道。胡雪岩的好朋友王有龄受到抚台黄宗汉的赞赏,并把催运漕粮的任务交给他去办。

运送漕米本来是一项肥差,只是浙江的情况却有自己的特殊性。浙江上年闹旱灾,钱粮征收不上来,且河道水浅,不利行船,直至九月漕米还没有启运。同时,浙江负责运送漕米的前任藩司由于与抚台黄宗汉不和,被黄宗汉抓住漕米问题狠整了一道,以致自杀身亡。到王有龄做海运局时,漕米由河运改海运,也就是由浙江运到上海,再由上海用沙船运往京城。现任藩司因有前任的前车之鉴,不想管漕运的事,便以改海运为由,将这档子事全部推给了王有龄。漕米是上交朝廷的“公粮”,每年都必须按时足额运到京城,哪里阻梗哪里的官员便要倒霉,所以,能不能完成这桩事,不仅关系到王有龄的前途,而且还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但如果按常规办,王有龄的这桩公事几乎没有能够完成的希望:一是浙江漕米欠账太多,达三十多万石之巨;二是运力不足,本来漕米可以交由漕帮运到上海,可是由于河运改成了海运,等于是夺了漕帮的饭碗,他们巴不得漕米运不出去,哪里还肯下力?到时你急他不急,慢慢给你拖过期限,这些人也该丢饭碗了。

然而这桩在王有龄几乎是无法解决的麻烦事,被胡雪岩一个就地买米之计一下子就给化解了。以胡雪岩之见,反正是米,不管哪里的都一样,只要能按时在上海将漕米交兑足额,也就算完成了任务。既然如此,浙江可以就在上海买米交兑,差多少就买多少,这样省去了漕运的麻烦,问题也就解决了。

就地买米,解决漕运麻烦,严格说来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做生意,但从这里我们却看出来胡雪岩遇事思路开阔、头脑灵活,于无形处发掘“有形物”的本事。比如黄宗汉、王有龄以及浙江藩司等人,想到的只是漕米欠账太大,一时难以筹足,想到的只是漕米由河运改海运之后漕帮会作梗,即使筹足米数,要按时运达上海也难,就是想不到漕米改海运之后实际上为同时解决上面两个问题提供了契机。由于没有想到这一层,因而只能在那里一筹莫展干着急。究其原因,也就在于他们拘于漕米必需是由征收地直接上运的成法,而没有想到情势不同还可以有新的运作方式。

在无形处的细心分析与把握,挖掘出处理事情的“办法”,才是真正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毫无夸张地说,这是一种本领、更是一种智慧,它需要人们能够联系事情的各方各面,甚至一些被人们遗忘的方面也要想到,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些看似毫无头绪、错综复杂的事情中理出头绪。

人们常说:“精彩无处不在,关键在于发现。”的确是这样的,生活中人们一旦静下心来,便能发现许多原本察觉不到的美;做事只要能够善于观察,也能够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下,找出头绪并顺利完成。开动我们的大脑,有时候答案就藏匿于有形与无形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