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法自然
17748900000021

第21章 少一点私心杂念就会活得更好

知止常足:荣辱不惊的名利取舍

在老子眼里,荣与辱是相对的。忍受小忿,是人生中最常见的事,谦卑者正因为他卑下低调所以无可失去,而所谓的高贵者正因为高处不胜寒,从来就处于不进则退的险境,所以谦卑者其实最尊贵;人生宠辱无常,需以平静之心态对应;趋利避害,生活就是学会放弃;宠辱不惊,爱虚荣者必惊惧。大舍大得,勿被贪婪所左右;妄言轻人,过于完美必遭毁灭;傲能致败,做事要不敢为天下先;水能载舟,也必定能够覆舟。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尊崇施在卑下人身上,他们得到也心惊,失去也心惊,这就叫做“宠辱都会让人心惊”。

古人有诗云:世事如庭前花,花开也有花落;又如天边云,云舒也有云卷,何必患得患失,终日萦挂于怀呢?观世间万事,既得之,则安之;既失之,亦安之。不患不得,亦不患得而复失。这是一种自然、旷达、超然的人生智慧。

佛陀时代,有一位跋提王子,在山林里参佛打坐,不知不觉中他喊出:“快乐啊!快乐啊!”佛陀听到了就问他:“什么事让你这么快乐呢?”跋提王子说:“想我当时在王宫中时,日夜为行政事务操劳,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常又要担心自身的性命安全,虽住在高墙深院的王宫里,穿的是绫罗锦缎,吃的是山珍海味,多少卫兵日夜保护着我,但我总是感到恐惧不安,吃不香睡不好,现在出家参佛了,心情没有任何的负担,每天都在法喜中度过,无论走到那里都觉得自在。”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是说有情之人因为有执著、有牵挂,对拥有的一切都足以产生恐怖。比如一个人拥有了财富,他会害怕财富的失去,想法子如何保存它;拥有地位,害怕别人窥视他的权位;拥有色身,害怕死亡的到来;穿上一件漂亮的衣服,怕弄脏了;谈恋爱,害怕失恋;拥有娇妻,害怕被别人拐去或跟谁跑了;黑夜走路,害怕别人暗算;在大众场合说话,害怕说错了丢面子。总之,对拥有的执著牵挂,使得我们终日生活在恐怖之中。

智者看破了世间的是非、得失、荣辱,无牵无挂,自然不会有任何恐怖。就像死亡这样大的事,在世人看来是最为可怕的,而智者却也一样自在洒脱。

正如庄子所说:“至人无己。”

“无己”即破除自我中心,亦即扬弃功名的束缚,而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从这里可以看出,庄子所主张的超脱,实际上是摆脱了一切之后的无知无欲,表现在人生理想上,那就是“无名”,即独与天地相往来的独善其身。

对于生活中的我们而言,庄子对天地精神的崇拜,固然显得玄虚,但针对我们世界中的追求利益以至于忘却了自己的人来说,庄子的宏论和超脱还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任何人恐怕都很难做到如庄子所言的那种无知无欲,但效法天地之自然浑成,而注重自我心性的保持,能够超然物质欲求之外,也是颇为有益的境界。

庄子曾在《逍遥游》中讲了这样的寓言: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说:“日月都出来了,而烛火还不熄灭,要和日月比光,不是很难为吗?先生一在位,天下便可安定,而我还占着这个位,自己觉得很羞愧,请容我把天下让给你。”

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已经很安定了。而我还来代替你,为求名吗?为求宾位吗?小鸟在森林里筑巢,所需不过一枝,鼹鼠到河里饮水,所需不过满腹。你请回吧,我要天下做什么呢?”

这寓言是说:天地之间广大无比,而在此之中,人所需又如此的渺小,拿自己的所需与天地相比那不是很可怜吗?那么何不效法天地之自然,而求得心性的自由和逍遥呢。

庄子要给予我们的也许是一种极宏远的宇宙观,让人认识到至广至大的极限处,解脱自我的封闭,超越世俗的小我。庄子的这种宇宙观,难道不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吗?

作为生命的个体,我们存在于万象的生命之中。亦正是作为个体,我们才时常能真切感受到生命的世界所具有的伟大和恢弘。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依附于文明所创造的一切。在我们看来,我们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了,但实际上,对物的依赖使我们与生命本身、万物自然的联系日趋减弱。追求纯功利所导致的,是生命的相互隔膜和疏远。人生命的联系已不是人与人,而是人与物的联系。

自从你出生以后,就有很多东西标上了你的名字,如金钱物质,但这些东西果真是你的吗?

的确,有了金钱,可使生活更加安定,也可以使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但尽管如此,仍有些人仍然不满足于此,只对贮积的增加引以为乐。我们不是为了金钱物质而生存着的,而是为了生存才有必要拥有那些金钱物质;要活得像个人就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而应该有效地使用它们,成为它们的主人才对。

在日本众石庭中享有盛名的京都山科龙安寺的茶庭里,安放着一座唤做“蹲”的石制洗手盆,在其表面刻有“吾唯知足”的文字,喻示着的就是知足常乐。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无欲求必然清静洒脱,天下也会自得其正道。

老子认为,人只有去除贪婪无知和狂妄,学习大道包容万物的胸襟,才会过得逍遥自在,无所为而又无所不为。人生在世,我们离不开名利这些身外之物,但也不能为它们而活。不执著于一己之欲,你才能受人尊敬,并成就一番事业。

我们的痛苦烦恼似乎永远也没有尽头,一下成功,一下失败,时而悲伤,时而喜悦;在生活里我们东突西撞,愈陷愈深,找不到一条出路。而老子告诉我们:道就是道,不生不灭,欲望太多的人就无法看透迷茫的前途;而平心静气着,却能够灵敏活泼地勇往直前,这才合乎大地所具有的德性。

有一则寓言这样讲:

有位书生准备进京赶考,路过鱼塘时正巧看见渔夫钓了一条大鱼,便问渔夫是如何钓到大鱼的。渔夫得意地说,这当然需要一些技巧。当我发现它时,我就决心要钓到它。但刚开始,因鱼饵太小,它根本不理我。于是,我就把鱼饵换成一只小乳猪,没想到这方法果然奏效,没一会儿,大鱼就上钩了。

书生听后,感叹地说,鱼啊,鱼啊,塘里小鱼小虾这么多,让你一辈子都吃不完,你却挡不住诱惑,偏要去吃渔夫送上门的大饵,可说是因贪欲而死啊!

欲望与生俱来。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是人的本能。仅从生命科学而言,人类绵延生息不绝,可以说欲望是生命的动力。生命停止,欲望则消失。同时,人的欲望的满足,又是生命消耗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有效地节制欲望,是构建和升华生命、延伸和拓展生命长度的必由之路。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想起了性情淡泊、道法自然的庄子。

有一天,秋高气爽,太阳已爬在半空,庄子还长卧未醒。忽然,门外车马滚滚,喧嚣非凡,随后有人轻轻叩门。

原来是楚威王久仰庄周大名,欲将他召进宫中,辅佐自己完成图霸天下的事业。

楚威王便派了几位大夫充当使者,抬着猪羊美酒,携带黄金千两,驾着驷马高车,郑重其事地来请庄周去楚国当卿相。

半个时辰过后,庄子才睡眼惺忪地开门出来。

使者拱手作揖,说明来意,呈上礼单。

不料庄子连礼单瞟也不瞟一眼,仰天大笑,说了一套令众使者大跌眼镜的话:

免了!千金是重利,卿相是尊位,请转告威王,感谢他的厚爱。

诸位难道没有看见过君王祭祀天地时充作牺牲的那头牛吗?想当初,它在田野里自由自在;一旦作为祭品被选入宫中,给予很好的照料,生活条件是好多了,可是这牛想不当祭品,还有可能吗?还来得及吗?

去朝廷做官,与这头牛有什么差别呢?天下的君主,在他势单力孤、天下未定时,往往招揽海内英才,礼贤下士。一旦夺得天下,便为所欲为,视民如草芥,视功臣为敌手,真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你们说,去做官又有什么好结果?放着大自然的清风明月、荷色菊香不去观赏消受,偏偏费尽心机去争名夺利,岂不是太无聊了吗?”

使者见庄子对于世情功名的洞察如此深刻,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怏怏告退。

其中一位使者还如临当头一棒,看破数十年做官迷梦,决定回朝后上奏威王告老还乡。

庄周仍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登山临水,笑傲烟霞,寻访故迹,契合自然,抒发感情,盘膝静坐,冥思苦想,在贫穷中享受人生的快乐和尊严。

老子说得好:“见欲而止为德”。邪生于无禁,欲生于无度。当官掌权忘记了世界观改造,忘记了清正廉洁,忘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难免产生邪心恶念,而“疾小不加诊,浸淫将遍身”,到头来必然出大事,栽大跟头,为人民所唾弃。

清代陈伯崖写的对联中有这样一句“人到无求品自高”。这里说的“无求”,不是对学问的漫不经心和对事业的不求进取,而是告诫人们要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低级趣味的困扰,去迎接新的、高尚的事业。

有所不求才能有所求,无求与自强是不可分割的。这正是这句对联所反映的辩证思想。人生在世,不能离开名利等。但对这些身外之物,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保持一定的警觉。一个人只有抛开私心杂念,砸掉套在脚上的镣铐,心地才能宽阔,步履才能轻松,才能卓有成效地干一番事业。

提倡“人到无求品自高”,不是让人们去过那种清贫的生活,而是为了清除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使那些追名逐利者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

内心的踏实来自于长久努力奋斗的沉淀。欲望是无止境的,人们为满足欲望想出了许多手段,但欲望满足的结果并不能使人心静。

人的心理需要平衡,欲望过少缺少动力,欲望太多则心烦意乱,你所要做的就是把握你的心,不要让多余的不着边际的欲心杂念扰乱你生命的脚步。知道“止”就没有那么累了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因为有了万物,所以需要给它们加以名称用来分辨,既然能分辨则应知适可而止,不要愈衍愈效,这样就不至于产生问题,发生危险。道存在于天下,就如同谷中溪流流向江河、江河又归于大海一样自然。

人的欲望是个无底洞,不加节制的话,永远不会有满足的一日。其实,我们所需不过是一日三餐,睡床七尺,何必贪得无厌自取烦恼呢?若是懂得知足,人生的快乐一定很多!

人不能没有欲望,没有欲望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但人却不能有贪欲,因为,贪欲是无底洞,你永远也填不满它,贪欲只会给你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和麻烦。

据说上帝在创造蜈蚣时,并没有为它造脚,但是它仍可以爬得像蛇一样快。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脚的动物都跑得比自己快,心里很不高兴,便嫉妒地说:“哼!脚多,当然跑得快。”于是它向上帝祷告说:“上帝啊,我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脚。”

上帝答应了蜈蚣的请求,他把好多好多的脚放在蜈蚣面前,任凭它自由取用。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地往身体上粘,从头一直粘到尾,直到再也没有地方可粘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

它心满意足地看着满身是脚的躯体,心中窃喜:“现在我可以像箭一样地飞出去了!”但是等它开始跑时,才发觉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些脚。这些脚劈哩啪啦地各走各的,它非得全神贯注,才能使一大堆脚顺利地往前走,这样一来它反而比以前走得更慢了。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累死累活,收获甚少。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停地跑一圈,他跑过的地方就全部归其所有。于是,农夫兴奋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们都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生活,又拼命地往前跑……有人告诉他,你到了该往回跑的时候了,不然,你就完了。农夫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钱,更多的享受,于是继续拼命地向前跑去。最终因心衰力竭,倒地而亡。

生命没有了,土地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贪婪使这个农夫不知道全身而退,于是他失去了一切。

贪婪是一切祸乱的根源。

一间蜂蜜工厂的仓库里洒了很多蜂蜜,吸引了许多苍蝇,因为蜂蜜太香了,它们都舍不得离开。不久这些贪吃的苍蝇都因脚被蜂蜜粘住而飞不了了。当它们快死时,很难过地说:“我们真是太贪心了,为了短暂的快乐却赔上了宝贵的生命。”生活中,一批又一批人前仆后继地把自己绑在欲望的战车上,纵然气喘吁吁也不歇脚。不断膨胀的物欲、工作、金钱几乎占据了现代人全部的空间和时间,许多人每天忙着应付这些事情,几乎连吃饭、喝水、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他们想要赚更多的钱、找更好的工作、升更高的职位、住更大的房子、开更豪华的车子……然而一旦拥有之后,一些人反而会产生一种迷惘的心情:花了半生的力气去追逐这些东西,表面上看来该有的差不多都有了,可是为什么自己却并没有变得更满足、更快乐?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如何控制好自己对名利的欲望,不仅关系到脚下的人生,更关系到我们每日的心情。生命属于个人,每个人有权设计自己的生活和人生道路。所有的心愿,只要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都应该受到尊重。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生命的过程中,一切物质及肉体都是不可靠的奴仆,想让自己的人生得以升华,就必须放下这些本性之外的东西,追求生活的淳朴,这样才能活得惬意,活得洒脱。

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你不放弃一些东西,你的身体和心灵一定越来越沉重,快乐就真的离你而去了,因此要学会放弃和自我解脱,保持一颗平常心。少一点欲望,就会多一些快乐。

那么,怎样才能淡化自己的欲望呢?“仕途虽纷华,要常思泉下的光景,则利欲之心自淡”。常以世事世物自愉自悦则可贯通得失,“常疑好事皆虚事,方信闲人是福人。”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知足常乐”。佛教的理想是“少欲知足”。孟子有一句话叫“养心莫善于寡欲”。他还说:“其为人也寡欲,虽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欲少则仁心存,欲多则仁心亡,说明了欲与仁之间的关系。

人生在世,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自我实现就是其中之一。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欲望太强烈,就会造成痛苦和不幸,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因此,人应该尽力克制自己过高的欲望,培养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菜根谭》中说:“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华,尽华则衰;行谊不宜过高,过高则谤兴而毁灭。”意即官爵不必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否则就容易陷入危险的境地;自己得意之事也不可过度,否则就会转为衰颓;言行不要过于高洁,否则就会招徕诽谤或攻击。

而在追求快乐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乐极生悲”这句话,适可而止才能掌握真正的快乐。大凡美味佳肴吃多了就如同吃药一样,只要吃一半就够了;令人愉快的事追求太过就成为败身丧德的媒介,能够控制一半才是恰到好处。

“宾朋云集,剧饮淋漓乐矣,俄尔漏尽烛残,香消茗冷,不觉反而呕咽,令人索然无味。天下事率类此,奈何不早回头也。”痛饮狂欢固然快乐,但是等到曲终人散、夜深烛残的时候,面对杯盘狼藉必然会兴尽悲来,感到人生索然无味。天下事大多如此,为什么不及早醒悟呢?无拘无束,给心灵一片广阔的天地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大道广阔无边,无拘无束,而真正的悟道之人也是不会被外界的纷纷扰扰所左右的。

老子用寥寥几个字就给我们展现出一副超然于尘世之外的宏大场景。那是一种境界,至高至远、逍遥自在的境界,唯有摆脱层层束缚的心灵才能到达。

放飞心灵,不再守着一方小塔,而去拥抱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等到可以“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时,人生便已完美!

在纷纷扰扰的尘世中待得太久了,有多少人在感叹生活的压抑?又有多少人仍然背着沉重的包袱为声色犬马所累?

放下吧,心灵需要休息,更需要自由。

颜渊问孔子说:“我曾经在觞深过渡,摆渡人驾船的技巧实在神妙。我问他:‘驾船可以学吗?’摆渡人说:‘可以的。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驾船。假如是善于潜水的人,那他不曾见到船也会熟练地驾驶船。’我进而问他怎样学习驾船,而他却不再回答我。请问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回答说:“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学会驾船,这是因为他们适应于水而处之自然。至于那善于潜水的人不曾见到过船就能熟练地驾驶船,是因为他们眼里的深渊就像是陆地上的小丘,看待船翻犹如车子倒退一样。船的覆没和车的倒退以及各种景象展现在他们眼前却都不能扰乱他们的内心,他们到哪里都从容自得!用瓦器作为赌注的人,心地坦然而格外技高,用金属带钩作为赌注的人心存疑惧,用黄金作为赌注的人则头脑发昏内心迷乱。各种赌注的赌博技巧本是一样的,而有所顾惜,那就是以身外之物为重了。大凡对外物看得过重的人其内心世界一定笨拙。”

是啊,人的性灵之所以逐渐地消失,不就是因为过于执迷于身外之物么?

想想世界上有什么不是身外之物?事实上一切都是。不要把自己的东西看得太重,放下一切吧。没了就没了,大不了重新创造一个,也许在重新创造的过程中,反而会发生一些有趣的故事,让人生更加精彩!所以对一切都应该做到放得下,无所谓,凡事看到好的一面,往好的方面想。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上苍也不会亏待你,关键是你自己怎么看。既要珍惜,又要放得下;既不要放弃,也不要强求。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声名权钱色,都是身外之物,化身而为各种形态,诱惑人类。不理它,它就无所施其技,我们也就少却许多自寻的烦恼。

难得糊涂,人人知道,但有几人真能“糊涂”?又有谁真的能做到“宠辱不惊,观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际云卷云舒”?

当我们为名利激烈角逐的时候,当我们为琐事患得患失的时候,我们的心在红尘中已经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可贵的灵性,为物欲横流的社会所主宰时,给心灵一个空间吧,放飞我们的心灵,让人性在放飞中回归,让冷漠在放飞中感动……

让我们再来看这么一则故事:

汉灵帝时,太原孟敏出行,途中不慎失手打破瓦甑。只见他掉头不顾,径直前行。名士郭泰奇之,问其故。他答:“瓦甑已破,不能复用,顾之何用?”

甑既然已经摔得粉碎,既然不能使它复原,看它一眼也无济于事,还是往前走的好。孟敏的故事启示我们,纠缠在无谓的痛惜和懊悔上,为外物所束缚,不如彻底摆脱失败与挫折的阴影,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多么睿智的回答啊!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无法挽回,又何必死盯住一个地方,一味悲伤,一味哀叹呢?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在作茧自缚,心被身外之物禁锢了,思维无法打开。“雪融化了不一定是水,也可以是春天;叶子落了不一定是萧索,也可以是硕果。”这个世界上有多少沧海变为桑田,又有多少现在变为历史,生命原本为彩虹,只要不被身外之物所束缚,永远也不会涂抹成灰色。

许多貌似普通的人有太多平实自在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用平实的思想生活,就是态度的改变,懂得名利与时间、健康、快乐是不可兼得的;争名夺利的人,不可能有健康的身体,没有身体健康,心理也就不会健康,心理不健康的人不会快乐。

平实的生活并不一定要求你成为那种完全世俗的人,但普通人因为太懂得生活的艰难,他们常常“自我检讨”,为自己铺陈出一种平和、宁静、希望、友爱、快乐的生活方式。例如有的人常说:钱够用就行了。而有的人则习惯这样考虑问题:失去了眼前的工作,也许并不是一件完全的坏事,也许还会有新的机会呢。一个公司职员在受到领导批评后,常常会开解自己说:这真是我的错,也许我可以做得更好一点。而我们今天的社会所缺少的不就是这样一种平实的生活态度吗?

什么是生活?假如把它解释成“好好活着”,那么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得快乐”“活得有意义”“活得清心自在”“活得身心安顿”,让“活”着的时候很有“生”气。

“知足常乐”早已耳熟能详,但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人?就因为它太简单了,所以很难完成。

古人常说:“少欲无为,身心安在。”人的欲望本来就是无底洞,很难填满。

古人又说:“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人随情欲,求于名声,声名法著,身已故矣。”唯有不为外物所缚,放下包袱的人才懂得随遇而安,时时快乐,处处宽心。

金钱不能带来所有的愉悦,功名之类的身外之物也不能带来永恒的快乐。唯有放飞我们的心灵,才能品味最有诗意的人生。

生活总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总会有许多十字路口,向左走或向右走,无论你选择哪条路,都是你自己的选择,都是人生的一种态度,都要勇敢地朝前走。只要心中装着宽阔的天空,相信没有迈不过的沟沟坎坎。抬起头,朝前走,前面等待你的必定是一片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