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法自然
17748900000012

第12章 得失都是“道”

崇俭能广:顺逆从容的人生选择

在老子眼里,顺与逆是相对的,有的人想求速福,却没想到只能自取速祸。老子指出,“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一个人命运的顺逆,应该和“道”联系在一起,顺应天道,将个人的利害得失与天下苍生的命运连在一起的人,方才能够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以爱天下苍生为己念的人,百姓才会相信他,并靠他为百姓办事,百姓方才放心。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道的运作法则是空性的,它的变化可以用“朴(简单)”来形容。“朴(简单)”虽然微小,但天下却没有人能够操纵它。

世界上有许多人都觉得自己不快乐,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寻找着快乐,然而这些人却越来越不快乐。这究竟为什么?老子认为,生活是简单的,快乐也是简单的,然而这简单的快乐却不容易得到。唯有我们用心做自己,才能触及这些简单的快乐。

人生的快乐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复杂难觅,它其实就存在于我们喜欢做的每一件事当中,只要我们细心体会这些、真正做回我们自己,便不难从中找寻到简单的快乐。

有一只老猫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想着自己的心事,它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福的猫。有一天,它看到一只小猫正转着圈追赶自己的尾巴,玩得乐不可支。老猫问:“你怎么会这么快乐呢?”小猫们说:“我的尾巴上有快乐。”

老猫回到家,也转着圈追赶自己的尾巴,果然觉得自己很快乐。老猫恍然大悟:“原来快乐全在尾巴上。”

“猫的快乐在猫尾巴上”多么深刻而简单的智慧呀!由此可见,快乐是可以制造的。我们同样也有许多这样快乐的“尾巴”,只是在纷杂的生活中,将它们遗失了而已。

如果你认为快乐是清早起来新鲜的空气,一顿丰盛的晚餐,一个真诚的问候,那么快乐就会随时来到你的身边。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调查:“世界上谁最快乐?”

在上万个答案中,有四个答案十分精彩,它们分别是:吹着口哨欣赏自己刚刚完成的作品的艺术家;给婴儿洗澡的母亲;正在沙地里堆城堡的孩子;劳累了几个小时终于救治了一位病人的外科大夫。

这些快乐其实都在我们的生活周围,除了这些,应该还有许许多多的答案,口渴时的一杯水,酷热时的一阵风……只要我们能够做回自己。

在罗马尼亚,有这样一个许多人都喜欢去的墓地。因为这墓地上有许多快乐的文字。有一块墓碑上写着一篇文章:“村中我最老,生平喜舞蹈,彼得兄弟俩,放声一起唱……你们快来看看我,像我这样都能够活到九十六,所以祝您活得比我老。”这样的墓志铭在这片墓地上很多,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鲜有人迹的墓地成了游览景点,为墓地管理者始料不及。而这些快乐竟然是这些步入黄泉的农人、贫困者甚至是乞丐给世人留下的,他们活着为自己制造了快乐,死了又给世人带来了快乐。

生活中的快乐有许多种,有钱的人,可能觉得他因为有钱很快乐;有权的人,可能觉得他有权而快乐。然而哪种快乐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我们自己的快乐,正是我们所拥有的生活——看似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认同“道”的哲理,“道”就乐于帮助他;认同“德”,“德”就乐于帮助他;如果明白了这些,无论得失就都会是内心的快乐。

人的一生,既有火红耀眼之时,也有暗淡萧条之日,此乃世之常理,又何必患得患失?过于注重个人的得失,只会使自己变得心胸狭窄,斤斤计较。

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些人,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反复考虑,做完之后又放心不下,对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尽量周到,如有不妥,就很担心把事情办砸,担心别人对自己有看法,并且极其注重个人的得失,他们被笼罩在患得患失的阴影之中,内心被得失搅得没有一分安宁。

从前,晋国有位并不富裕的农夫不慎丢失了一头牛,可他仍像从未丢失过什么值钱的东西似的,整天乐呵呵的。旁人不解,问他为何不去寻找丢失的那头牛?农夫笑笑说:“牛是在晋国丢失的,肯定被晋国人拾到了。牛还在晋国,我何必费心去找它呢?”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如把“晋国”两字去掉不是很好吗?老子感慨道,要是再把“人”字去掉就更好了!

晋国农夫没有因为自己家中丢失了一头牛而沮丧,更没有因为自家有所损失而悲伤,而是超越“物之主人为谁”之羁绊,从容而又洒脱地把自己之物推及为晋人之物,从而得出一国之内物没有得与失。此乃人生之第一境界。

孔子认为,此人的境界还有个局限,应该把自己之物推及世人之物,突破有限的国界,其境界更为宽广。此乃人生之第二境界。

老子更高一筹,他把一头牛放进大自然中,挣脱了人之束缚,让其往来无牵挂,真正回归自然。此乃人生之第三境界,也是最高境界。

人生得失是常事,有些东西失去了就永远不能再得到。面对得失,能够达到像晋国农夫那样坦然的心胸,心中会少些阴郁的云朵,透进更多的阳光。如若能像孔子所言,人世间的种种得失便随风而去,红尘中的你怎能不轻装上阵?更甚者,如老子,人生无所谓得与失,让心灵像云一样飘逸,让思绪无边际地驰骋,定会看到风光无限。

人生如白驹过隙,面对种种挫折与失败,怀着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楚国有一个人叫支离疏,他的形体是造物主的一个杰作,或者说是造物主在心情愉快时开的一个玩笑——脖子像丝瓜,脑袋似葫芦,头垂到肚子上,双肩高耸超过头顶,颈后的发髻蓬蓬松松似雀巢,背驼得两肋几乎同大腿并列。好一个支支离离、疏疏散散的“半成品”!

然而支离疏却丝毫不为自己的尊容而伤心,相反,他感谢上苍独钟于他,平日里乐天知命,舒心顺意,日高尚卧,无拘无束,替人缝衣洗服,簸米筛糠,足以糊口度日。当君王准备打仗,在国内强行征兵时,青壮汉子如惊弓之鸟,四散逃入山中。而支离疏呢,偏偏耸肩晃脑去看热闹。他这副尊容谁要呢,所以他才那样大胆放肆。

当楚王大兴土木,准备建造王宫而摊派差役时,庶民百姓不堪骚扰,而支离疏却因形体不全而免去了劳役。每逢寒冬腊月官府开仓赈贫时,支离疏便欣然前去,领到三盅小米和十捆粗柴,仍然不愁吃不愁穿。

一个在形体上支支离离、疏疏散散的人,尚且乐天知命,以自然的心性,安享天年。那么把这支支离离、疏疏散散从而遗形忘智、大智若愚的精神运用到立身处世的方法中去,难道还不可逢凶化吉、远害全身吗?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是世之常理。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因此,大可不必盛喜衰悲,得喜失悲。盛衰、得失自有天意。

凡人皆有七情六欲,面临得失,很少有人能泰然处之,患得患失的心情搅得本来平静的生活乱成一团糟,这又何苦呢。

有位朋友这样看待得失。他说得失就像人体内的血,缺少了就会贫血、眩晕乃至危及生命,而太多了则会引发血稠、血脂升高,同样会危及生命。

由此可见,保持一份平常心,才是面对得失的处世之道。别人得再多也是别人的,与我丝毫不相干;别人失再多也是别人的,我能帮则帮,帮不上也没必要长吁短叹。同样,我得再多也是凭能力得到的,付出自有回报,也不必因此而沾沾自喜;我失再多也只能从自身找原因,客观情形本来就是千变万化,埋怨不得别人。这样看来,问题岂不简单得多了?

心理学所说的“自我协调和自在法”,基本功夫就在于“看懂自己”。正确看待得失,不为小事计较,不莫名其妙生气哀伤,不悲天悯人,主动适应变化。

患得患失就是一味地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患得患失是人生的精神枷锁,是浮躁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从前有一位神射手,名叫后羿。他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立射、跪射、骑射样样精通,而且箭箭都能射中靶心,几乎从来没有失过手。人们争相传颂他高超的射技,对他非常敬佩。

夏王也从左右的嘴里听说了这位神射手的本领,也目睹过后羿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功夫。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宫中来,单独给他一个人演习一番,好尽情领略他那炉火纯青的射技。

于是,夏王命人把后羿找来,带他到御花园里找了个开阔地,叫人拿来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用手指着说:“今天请先生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您精湛的本领,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为了使这次表演不至于因为没有彩头而沉闷乏味,我来给你定个赏罚规则:如果射中了的话,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现在请先生开始吧。”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一言不发,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慢慢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脚步显得相当沉重。然后,后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拉开弓开始瞄准。

想到自己这一箭出去可能发生的结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发抖,瞄了几次都没有把箭射出去。后羿终于下定决心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啪”地一声钉在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地方。后羿脸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弯弓搭箭,精神却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离谱。

后羿收拾弓箭,勉强赔笑向夏王告辞,悻悻地离开了王宫。夏王在失望的同时掩饰不住心头的疑惑,就问手下道:“这个神箭手后羿平时射起箭来百发百中,为什么今天跟他定下了赏罚规则,他就大失水准了呢?”

手下解释说:“后羿平日射箭,不过是一般练习,在一颗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可是今天他射出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能静下心来充分施展技术呢?看来一个人只有真正把赏罚置之度外,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神箭手啊!”

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在大得大失面前,若始终保持一份淡然的心境,那么这一生必定活得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