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菜根谭(第五卷)
17746600000005

第5章 历练宠辱不惊的平常心(1)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风卷云舒。

对于一切荣耀与屈辱无动于衷,用安静的心情欣赏庭院中的花开花落;对于官职的升迁得失漠不关心,冷眼观看天上浮云随风聚散。——明·洪应明《菜根谭》

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我不希荣,何忧乎利禄之香饵?我不兢进,何畏乎仕宦之危机?

只要经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闲的环境中,世间所有的荣华富贵成败得失怎么能够左右我?只要经常把自己的身心处在安宁清静的环境中,人间的功名利禄与是是非非怎么能够欺蒙我?如果我们不希望荣华富贵,又何必担心他人用名利作饵来引诱我们?如果我们不和人争夺高低,又何必畏惧在官场中所潜伏的宦海危机?——明·洪应明《菜根谭》

心外世界的大小并不重要

《菜根谭》中写道:“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廛居然净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竹,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人心有个真境,非丝非竹而自恬愉,不烟不茗而自清芬。须念净境空,虑忘形释,才得以游衍其中。”意思是说:一个人是否能够摆脱烦恼的困扰,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志。只要你内心清静无杂念介入,即使生活在屠宰场或饮食店中,也觉得是一片净土。反之,即使你身旁有一琴一鹤,屋里屋外摆满了名花奇卉,内心不能平静,烦恼仍然会困扰你。所以佛家说:“能摆脱尘世的困扰,就等于到达真实境界。否则,即使身穿袈裟住在僧院里,却和俗人没什么区别。”这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人只要在内心维持一种真实的境界,没有音乐来调剂生活,也会感到舒适愉快;不需要焚香烹茶,就能使满室散着清香。只要能使心中有真实感受,而且思想纯洁意境空灵,就会忘掉一切烦恼超脱形骸困扰,这样才能使自己逍遥游乐在生活中。

古人说:“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水流和花落都是动的物体,而静与闲是修养工夫。人的心智能学到静的境界,就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有好多天了,慧能小和尚独坐寺内,闷闷不语。

师父看出了其中的玄机,也不语,微笑着领着弟子走出寺门。

门外,是一片大好的春光。

师父依旧不语,怀抱春光,打坐于万顷温暖的柔波里。

放眼望去,天地之间弥漫着清新,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慧能小和尚深深地吸了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安详地打坐在山坡上,心中空无一物。

小和尚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过了晌午,师父才起来,还是不说一句话,不打一个手势,领着弟子回到寺内。

刚到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上两扇木门,把小和尚关在寺门外。

小和尚不明白师父的意旨,径自坐在门前,半天纳闷不语。很快,天色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小鸟也渐渐变得不明朗起来。

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他的名字,进去后,师父问:“外边怎么样了呢?”

慧能答:“全黑了。”

“还有什么吗?”

“什么也没了。”慧能又回答说。

“不,外边还有清风、绿草、鲜花、小鸟,一切都还在。”

慧能一下顿悟,明白了师父的苦心,这些天笼罩在心头的阴霾一扫而空。

人生往往如此,有的人活得很黯淡,并不是因为他的生活中缺乏阳光,而是消极的心态早已把所有朝向阳光的窗户紧紧关上了。

《菜根谭》中写道:“延促由于一念,宽窄系之寸心。故机闲者一日遥于千古,意宽者斗室广于两间。”意思是说:时间的长短多半是出于心理感受,空间的宽窄多半是基于心中的观念。所以,只要把握时机懂得忙中偷闲,即使是一天的时间,也比千年还要长;只要意境高超心胸旷达,即使是一间小小的房子,也犹如天地那么宽大。

有一位囚犯,被关在牢狱里面,他的牢房却只有几平方米,空间非常狭小,住在里面很是拘束,不自在又不能活动。他的内心充满着愤慨与不平,备受委屈和难过,认为住在这么一间小囚牢里面,简直是人间炼狱,每天就这么怨天尤人,不停地抱怨着。

有一天,这个小牢房里面突然飞进一只苍蝇,嗡嗡叫个不停,到处乱飞乱撞。囚犯心想:我已经够烦了,又加上这只讨厌的家伙,实在气死人了,我非捉到你不可!他小心翼翼地捕捉,无奈苍蝇比他更机灵,每当快要捉到它时,它就轻盈地飞走了。

苍蝇飞到东边,他就向东边一扑;苍蝇飞到西边,他又往西边一扑,捉了很久,还是无法捉到它,他这才慨叹地说,原来我的小囚房不小啊!居然连一只苍蝇都捉不到,可见蛮大的嘛!此时他悟出一个道理,原来“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不要常常计较环境的好与坏,要注重内心的力量与宽容,所以内心的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无门禅师所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不管世间的变化如何,只要我们的内心不为外境所动,则一切荣辱、是非、得失都不能左右我们,心里的世界是无限宽广的。

心外世界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热爱生活、胸襟宽阔的人,纵然住在一个小小的囚房里,亦能转境,把小囚房变成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心量狭小、不满现实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楼里,也会感到事事不能称心如意。

达到真正安宁的境界

《菜根谭》中写道:“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心着干净,便是动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意思是说:一个喜欢清静讨厌喧闹的人,往往离群索居来求取安宁,却不知道远离人群只是为了自我。而一心求静的人,一旦遇到喧闹,就会烦躁。人我本是一体的,动静也是相互关联的,如不能自我忘怀,只知一味强调宁静,又怎么能达到真正安宁的境界呢?

慧能大师幼时家境贫寒,三岁丧父。长大后,靠卖柴狩猎奉养母亲。后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由此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禅师。

公元676年,慧能大师决定出山弘法。他不知道在接下来的年月里,他传播的禅理将会给整个世界带来这么巨大的震撼,他只知道他是一名禅师,有责任将自己证悟的大道传给愚昧偏执的世人。

大师最先去了法性寺。在那里,他看到两个和尚在飘动着法幡(佛教里一种写着佛号的小旗子)的旗杆下面争论不休。

一个和尚大声叫道:“明明就是旗子在动吗!这有什么好争论的?”

另一个和尚反驳说:“没有风,旗子怎么会动?明明就是风在动吗!”

两个人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谁,周围很快聚了一堆看热闹的人,大家都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大师摇头叹了口气,走上前去对人们说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子动,而是你们大家的心动啊!”

有人说笑着把这事报告给了住持方丈。方丈听罢大吃一惊,急忙率领众弟子前来拜见慧能大师,顶礼膜拜道:“阿弥陀佛!望大师能长住此地,指点弟子们迷津。”

于是,慧能大师就在此设坛讲经说法,不久禅宗的思想就传遍了大江南北,今日更是风靡了世界。

不管是风吹旗子动,还是风吹草动,都是一个客观的现象,但如果我们闭上眼睛什么都看不见,那在我们大脑中根本就无所谓风啊草啊的。之所以会产生这个画面,是因为外界的风和旗子在我们大脑中产生了投影,在这个反映的过程中不就是我们的“心”在动吗?只有“心”动了,风和旗子才会动起来,难道不是这个样子吗?

心静自然凉,心远地自偏。保持一颗纯净的心,“出淤泥”也可以“不染”。

平常心是道

《菜根谭》中写道:“有一乐境界,就有一不乐的相对待;有一好光景,就有一不好的相乘除。只是寻常家饭、素位风光,才是个安乐窝巢。”意思是说:只要有一个快乐的境界,就会有一个不快乐的事物相对应;只要有一个美好的光景,就会有一个不美好的光景来抵消。可见,有乐必有苦,有好必有坏,只有平平凡凡、安分守己,才是快乐的根本。

平平凡凡、安分守己,指的就是一颗“平常心”。

“平常心是道”这句话,始见于马祖道一禅师的语录“平常心是道”——“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平常心,就是长沙景岑禅师所说的要眠即眠,要坐就坐,热时取凉,寒时向火,没有矫饰,超越染净对待的自然生活,是本来清净自性心的全然显现。如果着意追逐客尘,有心造作攀求,反而会丧失平常心的和谐性、平衡性,而成为反常心、异常心。

临济禅师在他的《临济录》一再提到无常人的概念,主张无事是贵人,但莫造作,只是平常。无门慧开禅师这首诗告诉我们之所以世人不能享受人生的美好时节,是因为我们心中有事,而且有太多的闲事悬挂在心头:社会地位不够显赫,事业不够亨通发达,待遇不够优越,夫妻生活不够融洽,儿孙不够孝顺成才,朋友待我不够敬重,所求不能满足心愿,身体多病衰弱,肚里填满名闻利养,心中充塞财势情欲,再也挪不出一丝闲情去呼吸江上的清风,欣赏山间的明月,因此春天的百花开得再绚丽,与我两情不相干;冬日的皑皑白雪如何宜人,和我有何关联?我们如果能以临济无事人的平常心,去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横逆困顿,人我关系上的矛盾纠缠,必能享受山夫渔父“富贵银千树,风流玉一蓑”的风趣。

“平常心是道。”什么是“平常心”?为什么道就是这个“平常心”?既然这个“平常心”等同于道,那就决非常人所津津乐道的那个平常心了。南泉和尚在这里所开示的“平常心”,既非凡,又非圣。非凡,即非众生们的烦恼心、机巧心;非圣,即非圣贤们的种种胜见、胜解。非凡不难接受,非圣则使人不知所以。其实,这个原则在大乘佛教的经典里早已广有言说,如《金刚经》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基于此,才有“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这个“无所住心”,方为南泉和尚所指示的“平常心”。这是没有污染、没有附着的心的本然,也就是六祖大师所指示的“本来面目”。

“平常心是道,”大自然就告诉我们这个千古颠扑不破的真理。“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何盲哉!”今日我们对于生养我们的地球贪婪无度地摄取破坏,等到有一天,当春天不再有花香鸟鸣,地球温室反应愈高,不再有瑞雪飘飞的冬天时,人间便没有好时节了!日常生活中给自己一点平常心的智能,给地球一点平常心的尊重!

先控制自己的内心

《菜根谭》中写道:“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意思是说:要制服邪恶,必须先制伏自己内心的邪恶。自心的邪恶降服之后,心灵自然沉稳不动。这时,所有其他的邪恶自然就起不了作用。要控制横逆,必须先控制自己浮躁的情绪。自己的浮躁控制以后,自然就会心平气和,这时,所有外来的横逆自然就不可能侵入。

这里强调的是自我控制的重要性。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在一生的奋斗中,最难克服的敌人,是来自自己的一颗心,只要仔细地体察,人事的成功与失败,虽也受到环境的影响;然而,影响一生最大的,还是在于自己的心理因素。心诚正与否,将决定一生的成败荣辱。

如何战胜自己,就在于我们如何去克制这一颗心。把这颗心克制得干干净净,自然,我们的理智也就能清清楚楚,不为物欲所蔽,不为杂念所侵,不为邪恶所乱。关键在于己身的心不为外界物象所惑。

在以前的时代,因为环境祥和,生活简朴,欲望单纯,年轻人受到社会的不良引诱情况较少;但是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尤其正逢社会转型期,由于物质文明发达,生活讲究享受,价值观念大幅转变,以致物欲横流,连青少年都受到社会不良的诱惑,沉迷自己,放荡自己,做了自己的敌人,此时此刻想要战胜自己,非得下真功夫不可!

我们要明了,除了自己以外,无论是谁,都不能使你的梦想实现。好比体操可以强健体魄,但你必须亲自手握运动器材,费上自己的力气和时间,日行不辍,才能生效。若想安坐不动,差人代劳,那岂不是梦想?“人苟不为自身最爱之友,即为自身最恶之敌。”一个人成功与否,完全出于自己的选择与克服,正如你的义务,他人不能代偿;你的权利,也不得由他人代理。

要想战胜自己,必须要有相当的勇气。因为勇气是使人向人生高潮猛进的唯一力量。想要成就伟大事业,也得需要靠勇气来完成。成与败,荣与辱,完全在于心中的一念之差,能正其道而做,就是克服了自己,就容易成功,荣誉就是属于你的。如一念之间有所差错,背道而行,你就是失败者,可能受到无限的羞辱。

因此,我们的心要常常自省自勉,不要让尘飞梦幻的思念所占据,不要好逸恶劳,贪图虚荣享受;要养成勤奋无比的习惯,克勤克俭,多方面地充实自己,坚定己心,永远走在时代的前端;要把一切贪恋、腐朽、浮嚣、恶念、忿怒、怨恨完全除掉,化为一股有利于心的力量,成就大事,成为大器,敞开心扉,发挥人性的优点,使自己有一颗勇敢的、诚实的、慈悲的、宽大的、忍受压制的心,你的人生即能绽放出无比的光辉。

人生的战场中,你自己才是最可靠的武力,向外求得的东西是不能维持长久的。战胜自己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战胜自己,就是迈向成功大道的前奏,也是走向光明前途的基础。

超越得失成败

《菜根谭》中写道:“优人傅粉调朱,效妍丑于毫端。俄而歌残场罢,妍丑何存?弈者争先竞后,较雌雄于着手。俄而局尽子收,雌雄安在?”意思是说:伶人在脸上搽胭脂涂口红,把一切美丑都决定在化妆笔的笔尖上。可是,转眼之间歌舞完毕,曲终人散,刚才的美丑又都到哪里去了呢?下棋的人在棋盘上激烈竞争,把一切胜负都决定在棋子上,可是转眼间棋局完了,子收入散,刚才的胜败又到哪里去了呢?

惟俨和尚是唐代著名禅师,晚年住在澧州(今湖南澧县)的药山,人称“药山惟俨”。他与许多高僧一样,善于从眼前小事物入手,启发弟子们的悟性。

有一次,惟俨指着林中一棵枯木,问弟子道悟和云岩:“你们说,是枯萎好呢,还是向荣好?”

道吾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向荣的好。”

不料,惟俨断然否定道:“灿烂终将归于消灭。”这一来,答案似乎已经明确,所以,云岩随即转口说:“我看是枯萎的好!”

谁知,惟俨同样认为是错的:“枯萎也终将成为过去。”

这时,正好另一位高沙弥从对面走来,惟俨便以同样的问题“面试”他,机灵的高沙弥不偏不倚地答道:“枯萎的让它枯萎,向荣的让它向荣。”

惟俨这才点头赞许道:“高沙弥说得对。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应该听其自然,不要执着,这才是禅的态度。”

其实,惟俨提问的本意,不是要弟子作“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要弟子懂得,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灿烂也罢,枯萎也罢,都会如过眼云烟,不复存在。

进而言之,灿烂与枯萎本来就只是事物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灿烂过后是枯萎,零落成泥后又孕育出新的灿烂。无所谓哪个好哪个坏,其各自独特的魅力,就看你怎样去欣赏了。比如月亮吧,总有阴晴圆缺,不能说圆月就一定比缺月好。一勾新月或一弯残月,同样充满诗情画意。“杨柳岸,晓风残月”,不也是令人赞赏的千古绝唱吗?因为有变化,有圆缺,才使我们见到了生命的完整形态,从而更加珍爱人生。

所以,惟俨和尚说得好,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不偏执,不强求,顺其自然,才是明智的态度。如果你一味钟情于“灿烂”,那么,一旦灿烂变成了枯萎,就难免会产生“黛玉葬花”的悲哀,那将徒生多少烦恼啊!看来,结论应该是这样的:不管外界形态、环境、条件起了什么变化,最好始终超然物外,安然知足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种形态,不管是灿烂还是枯萎,不管是年少还是年老。

《菜根谭》中还这样警示我们:“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大地尽属逍遥;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一毫便生缠缚。”意思是说:能以我为中心来操纵支配一切事物的人,成功了固然不觉得高兴,失败了也不至于忧愁。因为广阔无边的天地,到处都可逍遥自在。以物为中心而受物欲所奴役的人,遭遇逆境时心中固然产生怨恨,处于顺境时却又产生爱恋不舍之心,如此鸡毛蒜皮的小事,便会使身心受到束缚困扰。

也许你是一个大忙人,为着要获得更多的财富,你不得不劳碌奔波,苦心经营,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纵然你的财运亨通,财富是得到了,但你也已累得筋疲力尽,耗费了许多精神。

也许你希望自己做个饱学之士,所以你寒窗苦读,书海泛舟,夜以继日、如蜂采蜜般地不断汲取古今中外的各科知识。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你今天才高八斗、满腹文章,但你也付出了生命中最宝贵的光阴。

也许你对仕途特别感兴趣,为谋得一官半职,你不得不降志辱身,巴结权势、屈躬献媚,以博得上司欢喜,垂手提携;纵或凭自己的汗马功劳,屡建功勋,得以登上宝座,但须知位高任重,从此你便也失去了难得的清闲。

也许你喜欢争强斗胜,爱面子,事事不肯让人。为了博得声誉,你必须使出浑身解数,纵然你本领高强,成了天下第一,但也必结下不少江湖恩怨;虽然你名声响亮,然而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从此你也失去了安宁……

人在大的得意中常会遭遇小的失意,后者与前者比起来,可能微不足道,但是人们却往往会怨叹那小小的失,而不去想想既有的得。

大约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所得既多,便是再增加,也不觉得欣喜,稍有所失,便惶惶恐恐;所失既多,就是再失,也不感到痛惜,稍有所获,便十分快乐。这样说来,得意何尝不是失意之由,失意又何尝不是得意之始呢?天道无私,有一得必有一失。所以,莫说人生得失,何必计较太多?倘若不认为得失事关至大,又何必去认真计较,自误前程?

幸福与否的关键在于你的心

《菜根谭》中写道:“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意思是说:一个心地善良而乐观的人,常把万事万物都看得很美好,天地间的事也就毫无缺陷;一个天性忠厚、宽大为怀的人,心理总处在平衡状态,也就不去理会人事倾轧和人间的邪恶了。

在《道德经》中,老子曾表达过这样的思想:断绝智巧的心思,反而使人没有计较的忧愁。则可以免除世俗之忧,也就是与世俗的“忧”隔绝开来。谁能搞清楚唯诺与呵斥有多少差别?谁能搞清楚善与恶有多少差别?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如同一介蠢人一般,看起来有点傻乎乎的。世俗之人好像个个能干,我却好像昏头昏脑,世俗之人好像个个精明,我却好像懵里懵懂。世俗生活,如无垠的海洋般变化万端,如倏忽的飘风般无有止境。人人都好像有了目标,而我却有点顽固,对这些目标不以为意。为什么我显得那么不同于众人?关键在于我得到了“道”。

我们要学会享受自己的生活,不要盲目地去随波逐流。有一句俗语说道:各有各的活法儿,各有各的道儿。这句俗语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生命的存在有无数种形式,人的活法非止一种。有的人,别人看着羡慕,自己却颇感不足;有的人,自己活得坦然,别人看着别扭;有的人,穷竭一生追名逐利;安于现状淡泊名利者更大有人在。正是这些不同的活法,构成了多姿的世界,使人们的生活更多彩。

在主观上,人人都有选择自己的活法的权力,这基于各人的人生观。但其中也有客观因素的影响。且不说数不清的千年古训在人们心里已很深蒂固,恐怕最具影响的还是现实社会的种种情态。不可否认,位高权重者的一呼百应,腰缠万贯者的一掷千金,委实叫人羡慕和向往。可在全世界60亿人口中,这些“幸运者”究竟占有多大比例?恐怕还是平凡的人更多吧!人们常说“人不能跟人比”,虽然这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现状的一种消极的无奈的不满,但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生活。

不羡慕别人,不看低自己,不刻意去强求,按自己的意愿走自己该走的路,才是最充实、最快乐、最幸福的。

想通了这一节,就大可不必为自己没有拥有“官位”而失望,也不必为自己没有成为“大款”而懊恼,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或许,你在羡慕他们的同时,他也在羡慕一种无拘无束、无忧无虑、没有压力的生活呢!生活的幸福在于人的理解,关键是你自己怎样去诠释。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关键是要使它更有意义。

世上的芸芸众生,没有固定的生活模式,如果为了某种目的用一种模式来框定自己,你就会失去自我,失去生活固有的乐趣。即使你成功了,也不会感到成功的快乐。

人的一生,学会享受生命,而不是拖着生命急匆匆地赶路,就会活得轻松;不在乎是否有人欣赏,别把自己活给别人看,就会活得坦然;不求全、不勉强自己、不介意时代的脸色,就会活得有滋有味。

若经常保持心灵的一份宁静,这实际上是生命机体健康、精神状态美好的表现。

追求心灵宁静的人,对身外之物,不思钻营,将名利、地位、财富、物欲等看得很轻,不屑于招摇张扬,这是一种睿智的表现。一个人对名势的追逐越少,心灵能到达的地方就越多。对物欲的贪求越薄,灵魂能周旋的舞台就越开阔。

无须苛求公平

《菜根谭》中写道:“人之际遇,有齐有不齐,而能使己独齐乎?己之情理,有顺有不顺,而能使之皆顺乎?以此相观对治,亦是一方便法门。”意思是说:每个人的际遇各有不同,机运好的,可施展抱负干一番事业,机运坏的,虽有才华,却一事无成。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中,自己又如何能要求机运的特别待遇呢?自己的情绪有好有坏,有稳定的情绪,也有浮躁的时候,又如何能要求别人事事都顺从你的意愿呢?假如自己能心平气和地来对照观察,也就是设身处地反躬自问来想一想,这也是领悟人生的一个最好的修养途径。

人生的境遇真是千差万别各种各样,尤其是属于心境的精神状态更是各不相同,因此才有“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财富、地位、健康,都是人类所希求的,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但是要想全部得到这些很难,恐怕千万人中也难找一个,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常居八九”就是这种道理,况且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一半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另一半靠客观的机运和际遇。

作为一个修身自省的人来讲,不能因为个人的“顺与不顺”、“齐与不齐”来要求别人,要由别人的情绪、机遇来反观自己,由此会更加明白事理,提高自己适应生活、发展自我的能力。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可以听到有人如此发泄:“这简直太不公平!”——这是一种比较常见、但又十分消极的抱怨。当你感到某件事不太公平时,必然会把自己同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进行比较。你可能会想:“既然他们能做,我也能做。”“你比我得到的多,这就不公平。”“我没有那样做,你为什么可以那样做?”等等。

过分渴求公正的心理,可能会体现在你与他人的关系中,妨碍你与他人的积极交往。不难看出,你是在根据别人的行为来衡量自己的得失。如果这样,支配你情感的就是别人,而不是你自己了。如果你未能做别人所做的事情,并因此而烦恼,你就在让别人摆布你自己。

人们都渴求公道,一旦感觉到自己没有得到公道时,就会表现出一种不愉快。讲求正义、寻求公道,这本身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和行为。但是,如果你一味追求正义和公道,不能如愿便消极处世,这就构成了一个误区——一种自我挫败性行为。

我们的社会提倡伸张正义、主持公道。政治家们在每一篇竞选演讲中都会慷慨陈词:“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平等与公正的待遇。”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我们也无法消除世界上的不公正的现象。贫困、战争、瘟疫、犯罪、卖淫、吸毒和谋杀等各种社会弊病一代代地延续着,有些地区甚至还愈演愈烈。事实上,自人类有史以来,这些现象从未消失过。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不公道现象的存在是必然的。当你无法改变这一现实时,你可以努力不改变自己,不让自己因此而陷入一种惰性,并可以用自己的智慧进行积极的斗争。首先争取从精神上不为这种现象所压垮,然后努力在现实中消除这些现象。下面是心理咨询专家为我们提供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①将你所见到的各种不公正现象全部列出来。将这些现象作为你采取切实行动的出发点。向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重要问题:“这些不平等现象会因为我的愤慨而消失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努力消除致使你烦恼的误区性心理,你便可以逐步跳出寻求公正心理这一陷阱。

②尽量不再说:“我会这样对待你吗?”或其他类似的话。而应该说:“你我有所不同,只不过我暂时难以接受这一点。”这样,你就可以建立、而不是断绝与别人的交往。

③将“太不公平”之类的话改为“真令人遗憾”,或者“我倒真希望……。”这样,你就不致对世界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并逐步接受现实,接受你并不赞赏的现实。

④不要把自己同别人或别的事情比来比去。在制定自己的目标时,不要考虑周围的人在做什么。如果你要做一件事情,就应该全力以赴地做好它,而不必羡慕别人所具备的优越条件。

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菜根谭》中写道:“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意思是说:在狂风暴雨中,飞禽都感到哀伤忧虑惶惶不安;晴空万里的日子,草木茂盛欣欣向荣。由此可见,天地之间不可以一天没有祥和之气,而人心也不可以一天没有舒畅的情趣。

客观环境的好坏能够左右人们的心情,如在雨过天晴、风和日暖的天气里,草木显得生机勃勃,人的心情也往往因此豁然开朗。但是,世界的万事万物的景象常常也随我们心理状况而转移变化。当我们怒发冲冠时,看周围的事物都觉得可悲可叹;当我们喜笑颜开时,看一切事物也觉得可喜可乐。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各种喜怒悲哀的事情,心中必须保持平衡,一定要有喜神的鼓舞,这个喜神就是努力拼搏、不断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保持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古时候,有一位商人为了做生意,到远方的城镇去谈生意,忽然想到朋友的生日就要到了,自己应该买个礼物带回去祝贺。

商人觉得,他自己是个最有品位的人,要送朋友礼物也不能太寒酸,太没有深度,那会显得自己太没档次了。最后想来想去,他决定还是送朋友一幅画。因为这样既显得自己高雅,又不显得寒酸。于是,他去了那个城镇上最有名的一个画师那里。

商人进了门之后,看到一位穿戴整齐的老人坐在椅子上,便问:“老板,我想画一幅画。”老人问:“请问您要画什么样的画呢?”

“我想要一幅最有气质、最有深度的画,送给朋友当贺礼。”商人自豪地说着。

老人抬起头来,端详着面前这位穿戴华丽的人,问道:“请问您觉得什么样的画是最有深度、最有气质的呢?”

根本不懂画的商人,被这样反问,一时语塞不知该答什么,便说:“我有一位朋友,过几天就要过生日了——那么,我送他一幅牡丹吧。”

老人笑着说:“好啊,牡丹代表大富大贵,简单明了又有意义!”于是,就现场作了一幅牡丹的画,让商人带了回去。

商人参加了朋友的生日宴会,并当场将之前请老人画的那幅牡丹展示出来,所有人看了无不赞叹这幅画活灵活现。

当商人正觉得自己送的贺礼最有品位时,忽然有人惊讶地说:“嘿,你们看,这真是太晦气了,这幅牡丹花的最上面那朵,竟然没有画完整,不就代表着‘富贵不全’吗?”

此时在场的所有客人都发现了,而且都觉得牡丹没有画全,的确有富贵不全的缺憾。最尴尬的就是那个商人了,只怪当初自己没好好检查这幅画,原本的一番好意,反而在众人面前出丑,而且又不能挽回面子了,真是倒霉。

但这时候,主人却站出来说话了,他深深地感谢了这位商人,大家都觉得莫名其妙,送了一幅这么糟糕的画,还要道谢!

主人说:“各位都看到了,最上面的这朵牡丹花没有画完它该有的边缘。牡丹代表富贵,而我的富贵却是‘无边’,他祝贺我‘富贵无边’。”

真是太美妙了!众人听了无不觉得有道理,而且报以热烈的掌声,认为这真是一幅非常具有深意且完美的画作。

生活中有很多缺陷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我们以宽广的心胸去面对,以豁达的目光去审视,就会使生活变得美好许多。

内心宁静的人才能享受美好的生活《菜根谭》中写道:“风花之潇洒,雪月之空清,惟静者为之主;水木之荣枯,竹石之消长,独闲者操其柄。”意思是说:清风下的花朵随风摇曳,显得特别飘然洒脱;雪夜中的月光逐云辉映,形影显得特别明朗清宁。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享受这种怡人的景色。树木的茂盛与枯萎,竹子和石头的消失与生长,只有闲情逸致的人,才能掌握其变化规律。

大自然的“风花”、“雪月”可以给人恬静的心境,恬静的心境又可增进自己的智慧,智慧增进以后,又会发现更多怡人的美景。

《禅宗无门关》中有一首很美丽的诗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平平常常的句子,表达的是极自然不过的事实,可是组合在一起,竟然有了一种无与伦比的美。真实的美,力量就是如此的大。

每一个人的生活本来都应该是轻松愉快、潇洒自在的。仔细地想一下,会让我们吃惊,大多数人没有这种生活感受;相反,不是觉得生活没劲,就是觉得生活很累。不是故作危言来耸人听闻,四季里本来是花红柳绿;然而事实上,好多人生活态度是灰色的。每个人的四季里,充满了每一个人对于生活的不同感受。

我们只珍惜每一天的生活,用心地来爱这个世界、来爱这个世界上的一人一物,才能够在平常的日子中找到生活的意义。

对于生活的爱,是每一个生活着的人都应该具备的,只有这样,心才会始终保持敏锐,不致麻木;生活中的每一天才会是美好的、幸福的。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的眼睛缺少了发现。如果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从平平淡淡的生活里,发现很多很多的关于生命本身存在的美丽,那么人间无不是好时节!

人间的好时节都来自我们的心,来自我们当下的生活。

有一个人乘船渡江时看到荡荡流水气度非凡,很是欣赏。可是不久,风不知从处吹来,怒波惊涛震天撼地,一叶小舟起伏不定,让人害怕。他吓得大张着口,再也没有心思来欣赏江上的美景。风过后,又是一片美丽的江上风光。他静下来,想起自己刚才的恐惧,而摇船的若无其事,便问:“你不怕这么大的波浪吗?”

“怕什么,不就是水吗!”

波涛也罢、静水也罢,都是水啊!欢欣抑或苦恼都是生活。迷惑于那些外在东西,就不会认识到事物的本相。红尘十丈里,心随着外在事物起伏,就不会有时间来观照自己,哪里还有心思来发现生活的美呢?心里到底充满了些什么,竟然欣赏不到春的百花、夏的凉风、秋的好月、冬的飞雪?

人的问题要比人多。对于这些问题只要一执着,马上就会陷入烦恼中去。为什么呢?因为心没有自己做主,而是跟着那些外在的东西一起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