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乘风御波
17742600000040

第40章 法显——西天取经第一人

人们一定会问:郑和七下西洋时,东南亚各国不是都有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存在吗?这些又是谁渡海送过去的呢?的确,郑和七下西洋之前中国已有不少航海家,法显就是其中较著名的一位。

法显,东晋僧人,旅行家、翻译家,中国僧人赴印度留学的先行者。俗姓龚,今山西襄垣人。他的三个哥哥都不幸夭折,因此,父母怕他再夭折,便让他出家当了和尚(20岁受戒)。他潜心钻研佛经,深感中国佛经许多地方残缺不全,法显像便立志出国寻求经律。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法显从陆上步行到了印度。在那里他苦心修行,到处整理佛经,然后准备登船由海上回国。跟他一起去的是9人,回来时只剩他一个人了。

东晋义熙五年(410年)十月下旬,法显由今孟加拉国出发,在海上漂泊14天,到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在那里见到了一位中国商人,就一起东渡回国。船在海上漂泊13天,来到一个小岛,退潮后水手们修补好船继续航行。他们白天靠太阳、夜间靠星斗辨别方向,遇到阴雨天就随风漂流,不知所向。

经过90多天海上漂泊,才到达今苏门答腊岛南部。法显在那里逗留5个月,又跟广东商人结伴回国。海上遇到狂风巨浪,一切东西都扔光了,法显却死死抱住佛像佛经不放。

经过海上千辛万苦70多天的折腾,才于义熙八年(413年)漂流到山东崂山登陆。有人算了一下,法显在海上先后航行了约5000余千米。

法显出国求学14年,足迹遍及30余国,不但带回了佛经(后来翻译整理出6部24卷),而且还把国外所闻所见及海上斗风战浪的经历整理成《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等),为了解东南亚各国及航行情况提供了重要史料,也为后来郑和七下西洋打下了基础。

法显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是中国航海史上有重要贡献的人物。

法显在回国以后,法显开始了紧张的佛经翻译工作,总计译经6部63卷,计100多万字,成了我国佛门弟子立法处世的准则。

公元414年,他撰写了一部世界性名著《佛国记》,简洁、生动地记载了他游访30多国及海外归来的历程。这部著作成为研究我国西域地区及东南亚各国社会、经济、地理、交通、文化、宗教以及民风民俗的主要文献。在佛教史上,法显与玄奘并称。

但以时间而论,法显早200多年,属于首创;以旅途而论,玄奘陆去陆还,法显水陆环行,九死一生;

以身体状况而言,玄奘出国,值青春年少(25岁),法显出国,已风《佛国记》书影烛残年(62岁);玄奘在国外,受高昌王、鸠摩罗王、戒日王的青睐,在国内,有唐太宗、唐高宗的支持,而法显实为一无名老衲,仅持一钵一盂,沿门乞缘而已!因此,尽管玄奘名满天下,成就显赫,但法显仍是我国最早的、最辉煌的、最艰苦卓绝的宗教探险家,是水陆环行第一人。

大约在公元422年,法显以86岁高龄,在荆州辛寺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