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乘风御波
17742600000033

第33章 浮标与岸标

在船舶通行的地区,修建或设置某种标志,以引导和辅助船舶安全航行这就是航标。以设置的地点来分,有岸标和浮标两大类。岸标设立在岸上靠近水道的高处,或用来标示港口所在地,或引导船只进入港口、船闸和通过狭窄水域,所以又叫导标。浮标则设在水面上,以此来标明正确航道,或者指示浅滩、暗礁所在位置。若以使用方法来分,则可分为灯标和视觉标。灯标上安装可发光的设施,白天黑夜均可导航。视觉标上无发光装置,靠船工们肉眼观望,故黑夜间不发生作用。

宋代以前就有航标的设置了,如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就曾在泉州南面安海港至围头的沿海一线,分别建造了卧牛、倒狮、龙吟、虎啸、凤鸣、马嘶、象立等七座石塔,作为船只入港的标志。

宋元时期,先出现的航标都是利用高大建筑物作导航之用。现存者有以下几处:

杭州六和塔。在城南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北宋开宝二年(970年),吴越王钱俶为镇压江潮修建此塔。塔身9层,高50余丈。塔上装灯,夜晚则点之,来往于钱塘江杭州六和塔及京杭运河的船只赖以导行。北宋末年,六和塔被火烧毁。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3年),在旧址重建六和塔,改9层为7层,改木结构为砖结构;并依旧在塔上点灯导航。以后各代虽多次修缮六和塔,但主体结构仍为宋代原物。

杭州闸口白塔。在杭州城南钱塘江边白塔山上。山下有一个小镇叫闸口,地处杭州龙山河(现称中河)与钱塘江的交汇处。龙山河贯通杭州南北,与城内诸河沟通,上接隋唐大运河,下接钱塘江。运河来船经龙山河可达钱塘江,钱塘江之船亦可经由龙山河进入大运河。北宋曾在龙山河与钱塘江交汇处建船闸,后来船闸虽毁,但名称传了下来,以致现在的地名叫闸口。白塔山紧临闸口镇,山上建塔,塔身全部以白石砌成,高约10米,非常醒目。

它是龙山河与钱塘江交汇处的标志,以此来引导船只转航。

福州马尾罗星塔。在福州东南闽江与乌龙江汇合处的罗星山上,山下即著名的马尾港。塔高31.5米,7层,用石砌成。宋人柳七娘出资修建。柳七娘是广东人,其夫柳明被人陷害,充军到福州海上做苦工。

某日天晚,柳明乘船夜行,不辨航路,在马尾触礁,不幸落水溺死。七娘福州马尾罗星塔变卖家产,在罗星山上造塔,为亡夫求来生之福。此塔千里成为马尾港的标志,也成为引导船只归港的航标。现在有的人甚至把马尾港称为罗星港。

泉州晋江关锁塔。在福建泉州地区石狮市东南濒临大海的宝盖山上。石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1年)。《闽史》一书记载:传说在宝盖山下住着兄嫂、小姑三口之家。亦农亦渔,勉强度日。

某年,闽南大旱,农业歉收,鱼也打不上来。万般无奈,哥哥随海商出外谋生,约定三年后归来。三年过去了,哥哥杳无音信。小姑与嫂子日日站在宝盖山顶向大海远望。

为了看得更远些,就在山顶上垒石增高,站在石上眺望。一天天过去了,石头越垒越高,而哥哥仍无踪迹。姑嫂二人久盼亲人不至,忧心如焚,心力交瘁,竟双双忧愁而死。

同乡人满怀同情,就在宝盖山顶以她们所堆的石头为基础修建宝塔,并称之为姑嫂塔。关锁塔(姑嫂塔)高21.65米,雄踞山顶,俯视大海,从很远处就可看见。它“出于云表,商船以为抵岸之标”(《读史方舆纪要》)。

福建泉州晋江六胜塔。在晋江县石湖乡临海的金钗山上,又称石湖塔。北宋末年曾在此建塔,后来倒塌。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至五年(1339年),当地大商人凌恢甫为便于自己的海船认准方向、泉州晋江六胜塔出入港湾,又在原址重建石塔。塔高31米。此塔控金钗山,扼泉州湾。

当地曾是泉州港所属小港之一,中外商船多有停泊。石塔建成后就成为港口的标志。

金钗山的由来

金钗山又名石湖山。分东西两山向北延伸约数百丈,状如金钗的两股,故名。石湖塔建在两股分叉处。山虽不高但形奇,加上塔高而势壮。金钗左股有一峰,峰旁有一圆石,名镜石;右股即西小岩,名狮子岩,古时岩前有石雕刻泗洲像,又名泗洲岩。

温州净光塔。元代所建,因高大壮观而被称为“雄镇一方”。夜间在塔上点火,“塔灯荧煌”,是船只入港的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