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乘风御波
17742600000031

第31章 上古先民的海上活动

居住在中国东部沿海的先民所创造的龙山和百越两种文化,与中原的仰韶文化,被称为是哺育中华民族文化的三个摇篮。

龙山文化,是1928年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按考古界惯例定名为龙山文化。待到1959年在山东泰安、宁阳两县交界发现了大汶口文化遗存,经测定为6600多年前的遗物,得知龙山文化是由大汶口文化演变而成的,两者是一个体系中的早晚两个阶段,是史前期东部沿海地区自成体系的一种文化。它主要分布在山东省的汶、泗、沂、淄、潍等水的流域和沿海各地。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有半月形偏刃石刀,长方偏刃石锛,矩形石斧和黑色细泥陶器。其中的偏刃石锛和百越文化的有段石锛,同为加工独木舟的专用工具。由此可见,龙山人是长期生息在沿海地区乘舟弄潮的先民。随着他们早期的海上活动,将龙山文化的器物和民俗,从山东半岛漂过黄海和渤海,传播到辽东半岛各地。1958年,我国考古界在大连市的大台山和王庄寨,发现了龙山文化的遗存,两处出土的文物,与在山东半岛西北部沿海所见者基本相同。在大连皮子窝贝丘遗址发现的红褐或青灰陶器,与隔海相对的山东龙口贝丘中的遗存物类似。从考古界发现的龙山文化分布状况来看,证明是龙山人通过海上活动,将这些文物传播到辽东的。后来,又在黄海大长山岛的马石贝丘中,发现了辽宁新乐文化的篦纹陶器,而且是叠压在龙山文化遗物之下,经测定为6600年前的遗物,从而证实在6000多年以前,辽东沿海的先民也带着自己的文化,在海上漂航,与早期龙山人交会于中途海岛之上。在渤海及黄海北部沿岸和岛屿上,遗留下先民逐岛漂航前进的足迹。

百越文化,是泛指上古时期我贝壳钱币是人类探索海洋的有力证据国东南沿海及岭南地区越族各系先民所创造的文化。百越人主要分布在今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各省,自古以来便“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是一个濒海而居,且长于在海上活动的民族。他们创造的百越文化的特型器物是印纹陶器和有段石锛。随着百越人的海上活动,把这些器物首先传播到沿海各地。

百越文化的典型遗址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此地保留着7000余年以前的百越文物遗存,若将这些文物与其他地区所发现的同类遗址相比较的话,可以看到百越文化有渡海向南北传播的现象。1975年在舟山群岛的十字路、塘家墩、孙家山等地,发现了河姆渡第二层类型的文化遗存,距今约有5500多年,是至今在舟山群岛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聚居遗址。舟山群岛与河姆渡相距虽属不远,其间的传播却晚于发源地1500年,显示着百越人在这一带海上活动的路线和时间。同时,闽越先民也经过长期漂航到达了台湾。

大陆人去台湾的活动可以分作前后两期。前期约在第三四纪之间,当时的台湾、琉球还与大陆相连,大陆上的古人、古生物便从陆桥徒步移徙到台湾。在台湾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化石,是“左镇人”的顶骨化石,属于北京人的一支,与山顶洞人相近。他们使用的石器,与大陆南部的旧石器基本相同。后期则在新石器时期,此时陆桥已经沉没,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百越人经过在海上的漂航活动,陆续移徙到台湾岛,同时把百越文化的印纹陶器和有段石锛传播过去。近代在台湾相继发现了大量的百越文化遗存,说明台湾人与越人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属于百越的一个支系,像扬越、骆越、闽越、于越一样,自有其名,叫做外越。

随着龙山人和百越人的海上活动,不仅把龙山和百越两种文化传播到南北沿海各地,同时也流传到遥远的海外。

近代,在朝鲜南部的全罗道、庆尚道各地,均发现了龙山石棚墓葬的遗存。并在朝鲜、日本、太平洋东岸和北美阿拉斯加等地,还发现了龙山文化中的有孔石斧,有孔舟山岛古文化遗址石刀和黑质陶器。标志着龙山人在远方海上活动的行踪。

近代,在遥远的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均发现了百越文化的有段石锛。这些地方与中国之间都远隔着重洋,除由海上传递以外别无他途。说明远在五六千年以前,越人已有远涉大洋的能力。

什么是石锛

磨制石器的一种。长方形,单面刃,有的石锛上端有“段”(即磨去一块),称“有段石锛”。

装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

有段石锛,最早是在太平洋中的一些岛屿上发现的,当时还弄不清这种特型文物的发源地。后来于1929~1936年间,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杭州良渚,广东海丰和香港的南丫岛,都相继发现了有段石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考古学界在东南沿海各地又有大量的发现,根据成器的时间早晚和器型的演变,可以看出有段石锛的发展历程。

有段石锛,是一种体型比较复杂的石器,不像打制的旧石器那样容易制造,所以不可能在世界各地同步发生,一般是起源于一地,而后随着制造人的移徙传播至其所到之处。从发展的顺序来看,在中国发现的多是初级和中级的器物,高级者比较少。而在菲律宾和玻里尼西亚各岛所发现者,多为高级型的,制作时间比中国所见者为晚。考古界据此断定有段石锛起源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后经百越人漂航传到太平洋各岛。德国的考古学、民族学家海尼·格尔顿据此指出,大洋洲的文化是来源于中国的。他还认为当地人是在新石器时期,从中国东南沿海使用澳亚语系语言的民族中漂洋过海迁去的。海尼·格尔顿的这种论述,以后被考古发现和语言学的研究所证实。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加里曼丹的尼亚洞穴古人,澳大利亚的维兰德拉湖古人,是广西柳江古人东渡的后裔。广东佛山河宕人的遗骨,其头骨特征与美拉尼西亚人相近。浙江河姆渡和福建昙石山的新石器时期古人的遗骨,与澳大利亚尼格罗人极为近似。在波利尼西亚的关岛和夏威夷岛上发现的古人遗骨,与山东大汶口6000年前古人的遗骨对照,颅骨枕部畸形有相同的特征,其身长与大汶口人平均身高1.72米也相一致。并在头骨上明显地保留着大汶口人拔牙风俗的痕迹。另外,美国人约翰·亨德森,在其所著的《太平洋地区手册》上,指明大洋洲的澳大尼西亚语,与菲律宾、中国台湾地区的澳亚语系的关系十分密切,都是继承着5000年前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的语言内容。他从语言学的角度,证实了太平洋诸岛的古文化与中国的源流关系,在时间上,又与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存在的时代吻合。若把以上各家的考证论述与太平洋诸岛有段石锛的出土遗存结合起来看,可以说,凡是出土了有段石锛的岛屿,便是百越人海上活动的所到之地。百越人从中国的东南沿海,逐岛漂航,一直到达了拉丁美洲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