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拿蛇当正餐的“蛙神”:两栖动物
17742500000031

第31章 身长铲子的“建筑家”——锄足蟾

我国有句民谚广为流传:“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事实上,小老鼠刚生下来并不会打洞,而是大老鼠打好洞,让小老鼠居住。不过小老鼠成年之后会继承大老鼠打洞的本领。这个习以为常的现象广为人知。其实在两栖类动物家族中,也有专业打洞的动物,它就是锄足蟾。

与小老鼠一样,因为锄足蟾属于“变态动物”,其幼子为蝌蚪在水中生活,完成变态后的幼蛙才能离开水中,登上陆地,过两栖生活。因此而言,只有成年的锄足蟾才能打洞。

锄足蟾种类较多,根据生活地区、生长特点等不同,分成很多种类,不过由锄足蟾组成一个锄足蟾科,隶属于两栖纲。这一类动物主要生活在欧洲、非洲、西亚、北美等地区。

所谓“锄足蟾”,即指这种蟾的后肢脚跟部长有丰富的角质蛋白并形成凸起状,其形状类似于新月形的“铲子”,故得此名。

锄足蟾的“铲子”就是用来挖掘洞穴的,在两栖类动物世界中,这种靠自力更生建筑洞穴,并以典型穴居生活的动物并不多见。锄足蟾当属于“自我建造家园”的佼佼者,与其他两栖类动物相比,它不用借助外部环境形成的洞穴或者其他遮掩物而生存,而是直接在土地上掘土挖洞。因此,锄足蟾的生活大部分在洞穴中度过。

锄足蟾,属于夜行性动物,不喜欢强烈的阳光,它白天潜伏于洞穴之中,夜晚出来活动或觅食。当然,它属于“宅男”或“宅女”类的动物,不大喜欢走出它的洞穴,只有在外部环境非常潮湿或者下雨的时候,它才会从洞穴中爬出来溜达一圈,并捕获一些猎物带回洞穴中。

在锄足蟾的猎物名单上,主要是节肢类动物,当然大个头的节肢动物它无法捕获,而以昆虫为主的节肢动物是它的主餐。

锄足蟾体长通常为4~9厘米。由于体型矮小,锄足蟾在食物链上无法占据优势,所以它很少走出洞穴,大多时候过着隐居生活,其实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着想。当锄足蟾想要到陆地上生活或捕猎食物的时候,它通过自身体表的色彩进行伪装,通常与周围的环境、树林、泥土的颜色接近,以便保护自身安全。因此,锄足蟾的体表颜色通常呈深绿、棕色或暗灰色。这样一来,能够使它在活动的地区进行藏匿与伪装,从而不会受到其他动物的攻击与伤害。

也许,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导致锄足蟾进化成典型的穴居两栖类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