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元稹集
17740900000020

第20章 文(2)

〔65〕仲尼:孔丘字仲尼。《文王操》:乐府琴曲名。传为周文王所作。《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一》有《文王操》。

〔66〕伯牙:春秋时琴师,精于琴艺。据说他曾学琴于著名琴师成连先生,三年无成。后随成连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林鸟悲鸣之声,有所感悟,琴艺大进,并成为天下妙手。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相传均为他所创作。由于伯牙琴声高妙,唯钟子期知音。子期死,伯牙遂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详见汉蔡邕《琴操·水仙操》。《荀子·劝学》:“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杨倞注:“伯牙,古之善鼓琴者,亦不知何代人。”《水仙》:系《水仙操》的简称。《流波》亦系琴曲名。

〔67〕齐犊沐:琴曲《雉朝飞》辞的作者。齐人。《雉朝飞》:琴曲名。鲍照、梁简文帝、吴均、李白、韩愈等均有歌辞。《乐府诗集·琴曲歌辞·雉朝飞操》记载:一曰《雉朝皗操》。扬雄《琴清英》曰:“《雉朝飞操》,卫女傅母之所作也。卫侯女嫁于齐太子,中道闻太子死,问傅母曰:‘何如?’傅母曰:‘且往当丧。’丧毕不肯归,终之以死。傅母悔之,取女所自操琴,于冢上鼓之。忽二雉俱出墓中,傅母抚雉曰:‘女果为雉耶?’言未毕,俱飞而起,忽然不见。傅母悲痛,援琴作操,故曰《雉朝飞》。”崔豹《古今注》曰:“《雉朝飞》者,犊沐子所作也……”犊沐子《雉朝飞操》云:“雉朝飞兮鸣相和,雌雄群游于山阿。我独何命兮未有家。时将暮兮可奈何,嗟嗟暮兮可奈何。”

〔68〕卫女:卫侯之女。《思归引》:琴曲名,又名《离物操》。汉蔡邕《琴操·思归引》记载,传说春秋时邵王聘卫侯女,未至而死,太子留之,不听,拘于深宫,思归不得,遂援琴而歌:“涓涓流水,流反而淇兮;有怀于卫,靡日不思;执节不移兮,行不诡随;坎坷何故兮,离厥菑。”曲终,自缢而死。

〔69〕有的版本,“况”以前文词全部删去。讽兴(xìnɡ):借物起兴以讽喻。元稹《授张籍秘书郎制》:“……以尔籍雅尚古文,不从流俗,切磨讽兴,有助政经。”

〔70〕贻:赠予,赠送。追封官爵用“赠”,不用“贻”;遗留义只作“贻”,不作“赠”。

〔71〕沿袭:又作“皘袭”。意为依照旧例行事。原出于《礼记·乐记》:“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古题:乐府古题。诗体名。初指乐府官府所采制的诗歌。后魏晋迄唐凡可以入乐的诗歌,乃至仿乐府古题的诗作统称乐府。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则蒐辑汉魏至唐、五代合乐或不合乐及拟作的乐府歌辞,总成一书。有别于宋以后因词、曲而配乐的乐府。

〔72〕唱和(hè):歌唱时此唱彼和,配合呼应。原出于《诗·郑风·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倡”又作“唱”。《荀子·乐论》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之谓。

〔73〕文:犹文字;文辞,词句。《国语·楚语上》“则文咏物以行之”韦昭注:“文,文辞也……”

〔74〕义:意义,意思,客观存在的。是主观的,存在于内心的。即所谓“《诗》有六义焉”(《诗大序》),意义,拟或道理。咸:皆;都。赘剩:剩馀;多馀。

〔75〕寓意:有所寄托或蕴含意旨。具有隐含的意思。如《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颂赞》)。

〔76〕刺美:讽刺邪恶,颂赞美好。见事:识别事势。《晋书·唐彬传》:“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独迕。”

〔77〕引古以讽:引用征引古代史实或文献来讽谕(现实)。

〔78〕曹、刘、沈、鲍:曹,指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刘,刘桢,三国魏文士,有文才,建安七子之一,由曹操荐举,为丞相掾属。沈,沈约,梁时人,博通群籍,善属文,仕宋、齐,官至尚书令。著有《晋书》、《宋书》、《齐纪》、《四声谱》。《南史·陆厥传》:“汝南周善识声韵。约(沈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腰、鹤膝。”沈约倡声病说,即做诗在声律上应避免八种弊病。迄唐始有“八病”的名目,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原为研讨声韵和谐变化,对律诗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其弊端在过分追求形式,雕饰烦琐,反束缚了诗歌内容的表达(详见宋梅尧臣《续金针诗格》、清纪昀《沈氏四声考》)。鲍,鲍照,南朝宋文帝时为中书舍人,后为临海王子顼参军。工诗文,著有《鲍参军集》。唐杜甫称赞庾信、鲍照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赞扬其诗清美新颖,不落俗套。之徒:之辈;等人;之众。无贬义。

〔79〕近代:犹近世。指过去不远的时代。不同于史学上通常所指的资本主义时代。《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均系杜甫诗名篇。《兵车》、《丽人》系《兵车行》、《丽人行》的简称。

〔80〕歌行(xínɡ):古乐府诗的一体。后来由乐府发展为古诗的一体,音节、格律较灵活自由,有五言、七言、杂言,形式也多变化。姜白石《白石诗话》曰:“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体凡》,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乐府》均有说明。

〔81〕率:大都。即事名篇:依据诗中所写当前事物确定篇名。

〔82〕无复:不再,不会再。倚傍(bànɡ):取法;因袭。

〔83〕予:余,我。第一人称。少时:年幼时;年轻时。李公垂:李绅字公垂。与元稹、李德裕号称“三俊”。元和进士。因身材矮小,世称“短”李。著作有《追昔游集》。

〔84〕遂: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将贯彻到最后,相当于“终于”、“竟然”。不复:不再。

〔85〕梁州:一作“南梁”。古“九州”之一。《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孔传:“东据华山之南,西距黑水。”三国魏景元四年(263)置,治所屡有迁徙。南朝宋还治南郑县(在今陕西汉中市东)。隋大业三年(607)废。唐武德元年(618)复置,天宝元年(742)改置汉中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梁州,兴元元年(784)改为兴元府。治今陕西、四川一部分。

〔86〕《出门行》:文中指刘猛、李馀所赋《出门行》,内容不写离别。元稹也有长达六十八句的《出门行》一首,其中有“出门不数年,同归亦同遂”。

〔87〕《将进酒》:同上述《出门行》同属汉乐府《铙歌》十八曲之一。《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一·将进酒》解题:“古词曰:‘将进酒,乘大白。’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特:特别,特地。

〔88〕颇:副词,甚。古义:古代的意思、意义。

〔89〕新词:指新作的诗词而言。唐刘禹锡《踏歌词》:“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90〕《田家》:指《田家词》。止:仅,只,副词。杜甫《无家别》:“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述:记述,陈述。

〔91〕《捉捕》:即《捉捕歌》。共四十八句。前四句为“捉捕复捉捕,莫捉狐与兔。狐兔藏窟穴,豺狼妨道路。”蝼蚁:亦即“蝼”。蝼蛄和蚂蚁。泛指微小的生物。

〔92〕方将(jiānɡ):正要,将要。极意:尽意;尽心。《史记·乐书》:“放弃《诗》、《书》,极意声色。”斯文:此诗;此文。

〔93〕粗明:粗略地明了。古今:古代和现今。歌诗:指配有乐谱可以歌唱的乐府诗。同异:战国之际名家惠施提出的名辩论题,这里指相同与不同。即《礼记·曲礼上》所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的“同异”。音:音乐。即《礼记·乐记》所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郑玄注:“宫、商、角、徵、羽杂比曰音。”

这是元稹为其所作乐府古题《梦上天》等十首所写的序。本书诗歌部分选有《将进酒》、《夫远征》、《织妇词》和《田家词》。

宋郭茂倩叙述乐府诗的起源说:“乐府之名,起于汉魏。自孝惠帝时,夏侯宽为乐府令,始以名官。至武帝,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则采歌谣,被声乐,其来盖亦远矣。”这段话主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指出汉惠帝时(前194-前186)已有了乐府令的官,但设立乐府机关,采集歌谣并配上音乐,还是汉武帝时(前122年以后)的事。二是说明西汉设太乐和乐府二署,分别掌管雅乐和俗乐。汉惠帝时的乐府令是掌雅乐的太乐令。汉武帝时的乐府,是主管俗乐的乐府署。所采的赵代秦楚之讴,均系当时的俗乐。

过去论者都认为乐府是诗的一体,其实一切诗歌都是从乐府而出。无论三言、五言、七言、杂言,无一不渊源于乐府。乐府是诗歌之源。诗歌发展演变生动地说明,“先有五言乐府,而后有五言诗;非先有五言诗,而后产生五言乐府……”(详见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汉书·礼乐志》记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汉书·艺文志》亦曰:“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汉乐府是乐府诞生之源,也就是“娩生之第一声”、“汉乐府所以为汉乐府之第一义也”。

乐府有雅俗之分。笔者以为:郊祀之歌为雅乐,民间之歌为俗乐。雅乐(yuè),作为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所用的舞乐,譬如周代作为宗庙之乐的六舞,儒家认为其音乐“中正和平”,其歌词“典雅纯正”,奉之为典范的雅乐,历代帝王以之为圭臬。俗乐(yuè),古代以之泛指民间音乐、散乐(百戏)乃至外来音乐。俗乐与“雅乐”相对。雅乐、俗乐之分,虽明确始于隋文帝,唐玄宗时设教坊掌之(《文献通考·乐十九》有记述),然早在汉代,汉惠帝、尤其是汉武帝时,已分郊祀之歌和乐府採自民间的民俗之歌,雅俗之分已成事实。

至于古题乐府(或乐府古题)与新乐府也随着新乐府运动的发展,在雅俗方面判然若分。追溯历史渊源,在西汉,汉惠帝时由太乐令掌雅乐,雅俗之分已肇始,汉武帝设乐府署主管俗乐,採辑民间音乐歌谣,历昭帝、宣帝、元帝、成帝,以迄于西汉末,近百年间,“皆一仍旧贯。民间乐府,实臻全盛。”《汉书·艺文志》所著录,总计一百六十馀篇,所包括地域几及当时中国之全部,且皆出于民间,同时在政治上与贵族的郊庙乐府处于同等地位,“被诸管弦而播之廊庙”,盛极百年。至于乐府之衰,乃是后事。元稹与白居易所创始的“元和体”诗和他们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对打破当时文坛的窒息局面功不可没,且使这一时期的文坛“放射出奇异的光彩”。

元白都有古题乐府和新题乐府,而从古题乐府到新题乐府的发展,最早的理论根据,就是这篇《乐府古题序》。元稹的古题乐府写得很成功,同白居易的古题乐府一样,已不再“沿袭古题,唱和重复”,同时发展到“寓意古题,刺美见事”,或者“颇同古义,全创新词”。元稹所和《古题乐府》从《梦上天》、《冬白硏》、《将进酒》到《估客乐》,就是採古人的精神,而决不袭其面貌的。其中虽是多用五言、七言,但颇多以三言、五言、七言间杂而成,还有以十言、十一言成句者,长短参差,灵活变化,极尽错综变化之能事。

白氏长庆集序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冬十二月十日,元稹为白居易编《白氏长庆集》五十卷,凡二千一百九十一首,并制序(即本文)。此序不仅介绍了白居易的生平事迹、宦途生涯、诗文创作和与自己诗章赠答、唱和的情况,而且说明了“元和诗”在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传抄、流布人口以及鸡林贾人求市,广为传播的情况。同时说明了编纂白居易诗文与名之曰《白氏长庆集》的因由。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对白氏诗章做出了简要概括而又恰当的总结与评价。

《白氏长庆集》者,太原人白居易之所作〔1〕。居易,字乐天。乐天始言〔2〕,试指“之”、“无”二字〔3〕,能不误。具乐天与予书。始既言,读书勤敏,与他儿异〔4〕。五六岁识声韵,十五志诗赋,二十七举进士〔5〕。贞元末,进士尚驰竞,不尚文,就中六籍尤摈落〔6〕。礼部侍郎高郢始用经艺为进退,乐天一举擢上第〔7〕。明年,拔萃甲科〔8〕。由是《性习相近远》、《求玄珠》、《斩白蛇》等赋〔9〕,及百道判〔10〕,新进士竞相传于京师矣〔11〕。会宪宗皇帝册召天下士,乐天对诏称旨,又登甲科〔12〕。未几,入翰林,掌制诰,比比上书言得失〔13〕。因为《贺雨》、《秦中吟》等数十章,指言天下事,时人比之《风》、《骚》焉〔14〕。

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后,多以诗章相赠答〔15〕。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16〕。是后,各佐江、通〔17〕,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18〕。而乐天《秦中吟》、《贺雨》讽谕等篇,时人罕能知者〔19〕。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20〕,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21〕。至于缮写模勒,卖于市井〔22〕,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23〕。其甚者〔24〕,有至于盗窃名姓,苟求自售〔25〕,杂乱间厕〔26〕,无可奈何!予于平水市中〔27〕,见村校诸童竞习诗〔28〕,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固亦不知予之为微之也〔29〕。又鸡林贾人求市颇切〔30〕,自云:“本国宰相每以百金换一篇。其甚伪者,宰相辄能辨别之〔31〕。”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

长庆四年,乐天自杭州刺史以右庶子诏还〔32〕。予时刺会稽〔33〕,因得尽征其文,手自排缵〔34〕,成五十卷,凡二千一百九十一首〔35〕。前辈多以前集、中集为名,予以为陛下明年当改元〔36〕,长庆讫于是,因号曰《白氏长庆集》。大凡人之文各有所长,乐天之长可以为多矣〔37〕。是以讽谕之诗长于激〔38〕,闲适之诗长于遣〔39〕,感伤之诗长于切〔40〕;五言律诗、百言而上长于赡〔41〕;五字七言、百言而下长于情〔42〕;赋赞箴戒之类长于当〔43〕;碑记叙事制诰长于实〔44〕;启表奏状长于直〔45〕;书檄词策剖判长于尽〔46〕。总而言之,不亦多乎哉!至于乐天之官秩景行〔47〕,与予之交分浅深,非叙文之要也,故不书。长庆四年冬十二月十日微之序。

注释:

〔1〕太原人: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县。祖籍太原,自称“太原白居易”。

〔2〕始言:开始牙牙学语说话。

〔3〕“试指”句:白居易自称:生六七月,默识“之”、“无”二字(见《与元九书》)。

〔4〕与他儿异:指白居易早说话、勤读书,与其他小儿不同。言其聪颖早熟。

〔5〕声韵:亦作“声癵”、“声均”。文中指诗文的韵律。白居易“自五、六岁,便学为诗”(顾学颉编《白居易行实系年》)。朱金城先生著《白居易年谱》:“九岁,识声韵。”(《与元九书》)诗赋:诗与赋。二十七举进士:有误,方从乡试。

〔6〕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尚:崇尚,尊重。驰竞:奔竞;追名逐利。文:文辞;文字。就中(zhōnɡ):其中;个中。杜甫《丽人行》:“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六籍:即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又作《六艺》、《六癶》。摈落:排斥弃绝。

〔7〕朱金城《白居易年谱》:“正月……二月十四日,于中书侍郎高郢主试下,试《性习相近远赋》、《玉水记方流诗》、第五道,以第四人及第,十七人中年最少。”这是贞元十六年(800)的事。白居易是年二十九岁。顾学颉编《白居易行实系年》:“以第四名中进士第。同中第者有吴丹、郑俞、杜元颖、崔玄亮等十九人。”

〔8〕明年,拔萃甲科:明年,依上文应是贞元十七年(801)。《白居易年谱》、《白居易行实系年》均考证为:“贞元十八年(802),白居易三十一岁。冬,吏部侍郎郑癷瑜主试下,试书判拔萃科,及第。”《系年》又载:“同及第者有元稹、崔玄亮、王起等共八人。”王拾遗《白居易生活系年》:“春,在长安,吏部侍郎郑癷瑜主持考选下,以‘书判拔萃科’及第。”则考试为“贞元十九年(803),三十二岁”。

〔9〕《斩白蛇》:即《汉高皇帝亲斩白蛇赋》。

〔10〕百道判: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卷六十六判五十一道,卷六十七判五十道”。

〔11〕新进士:指新考中的进士。

〔12〕又登甲科: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旧唐书》本传)。《唐会要》卷七十六有类似记载。诸种记载大有相混之处。

〔13〕元和二年(807)十一月五日,白居易由集贤院召试制书等五道,授翰林学士。之后,白居易又授左拾遗(从八品上阶),仍充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属门下省,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于是白居易“屡陈时政,请降系囚,免租税,放宫女,绝进奉,禁掳卖良民等;宪宗多听从其言。”

〔14〕《贺雨》:作为《白氏长庆集》卷一讽谕诗之首篇,写久旱得雨,言明君要明,臣要直,劝诸事要善始善终。而《秦中吟》十首乃“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反映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正因为“指言天下事”,故当时的人比之为《风》、《骚》。

〔15〕同校秘书:贞元十九年(803),元、白同授秘书省校书郎。诗章:诗篇。

〔16〕会:适逢;恰巧。谴掾江陵:谴,贬谪,后起引申义;掾(yuàn),官名,古代属官之通称。江陵,本地名,文中指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郡属官,唐朝王府、三都、凤翔六府、诸都督府均置,正七品上至从七品下,掌河津、舟车、桥梁、廨宇、采冶、工艺等事。百韵律诗:指《和梦游春诗一百韵》等。前后数十章:如《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忆元九》等。

〔17〕各佐江、通:佐,辅佐,副职。江、通,江州、通州。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之贼……被贬为江州司马。同年三月,元稹出任通州司马。司马系州府佐官,隋初协助刺史管理州务,唐多用以安置贬谪官员。

〔18〕洎:用为连词。及,与。元和诗:元稹、白居易等诗人的主要文学活动、诗歌创作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所以称他们的诗歌乃至仿效他们的作品曰“元和诗”。《新唐书·元稹传》:“稹尤长于诗,与白居易相埒,天下传讽,号‘元和体’。”(参见唐李肇《国史补》)

〔19〕罕能知者:很少有能了解的。罕,本捕鸟的长柄小网,也是一种旌旗。文中指少、少有。知,知道,了解。

〔20〕二十年间:指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前后的二十年左右。禁省(shěnɡ):禁中、省中。指皇宫。观寺:寺庙庵观。邮候:即“邮堠”。指馆驿、传舍。无不书:没有不书写记载的。即白居易《与元九书》所谓:“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21〕牛童马走:牧童仆役。古称地位卑下之人。无不道:没有人不述说或吟诵的。

〔22〕缮写模勒(lè):抄写、誊写编录及仿照原样雕刻。衒卖:叫卖;出售。市井:古代城邑之中集中买卖货物商品的场所。

〔23〕交:交换;交易。酒茗:泛指酒茶之类。“处处皆是”后原注:“杨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予杂诗。”杨、越间,指今江浙交界一带地方。而“杂诗”指“兴致不一,不拘流例,遇物即言之诗”。亦即各种形式、不拘一格的诗。

〔24〕其甚者:甚作副词。很,极;非常。

〔25〕盗窃:本偷窃,劫掠。文中指盗用(人姓名)。苟求:任意求得;妄加求取。自售:自卖。

〔26〕杂乱:多而且乱;无条理无秩序。间厕:即“厕”、“间”。犹掺杂,夹杂。

〔27〕平水:古集市名。原注“镜湖傍草市名”。在浙江绍兴东南,傍平水溪,附近盛产茶,名曰“平水茶”。唐时已成市。

〔28〕村校:乡村学校。童:学童。竞:作副词用。即争着。

〔29〕固:本来,原来;根本(就)。

〔30〕鸡林贾人:鸡林国商人。鸡林,即古新罗国。鸡林贾(ɡǔ),是古代对新罗国商人的称呼。《新唐书·白居易传》:“白居易于文章精切……鸡林行贾售其国相,率篇易一金。”下文作“百金换一篇”。求市:求购;求买。

〔31〕甚伪:指所卖白居易诗文中多处造假。篇章:篇与章,指诗文著作。特指诗篇。

〔32〕右庶子:即太子右庶子。东宫属官。西晋已置。唐初沿袭。掌侍从、献纳、启奏。

〔33〕刺会稽:会(今读kuài)稽,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隋大业初改吴州为越州,治会稽县,后改名会稽郡。长庆三年(823)冬,元稹迁浙东观察使、越州刺史。故曰“刺会稽”。

〔34〕征:搜求,征集。排缵(zuǎn):排列,编次;编辑,编撰。“缵”,同“纂”。

〔35〕凡二千一百九十一首:《全唐文》作“二千二百五十一首”。

〔36〕陛下:本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文中是对唐穆宗的尊称。古代对帝王尊称陛下。明年:指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37〕乐天之长可以为多矣:指白居易诗篇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五言、百言而上……。

〔38〕激:冲击,除去。“激浊扬清”(唐吴兢语),斥恶褒善。

〔39〕遣:抒发;排除。养性陶情,“遣兴莫过诗”(唐杜甫语)。

〔40〕切:贴切;契合。“文不雕饰”(汉荀悦语),事明辞切。

〔41〕赡: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情至意尽,“文典而赡”(宋叶适语)。

〔42〕情:交谊,交情。“情发于中”(宋苏轼语),真诚笃实。

〔43〕当:恰当,适当。“辞切气怡”(《新唐书·裴度传》),当人之意。

〔44〕实:确实;的确。记言叙事,“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传》)。

〔45〕直:正直;公正。义必公正,“直道正言”(宋王安石语)。

〔46〕尽:完善,周到。“至矣尽矣”(《庄子·齐物论》),达到极致。

〔47〕官秩:官吏依职位或品级而定的俸禄。景行(xínɡ):高尚的德行。即《诗·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这是元稹为白居易诗文集《白氏长庆集》所写的序。全序分三段。

开篇单刀直入,“《白氏长庆集》者……”,首先叙述了白居易的籍贯生平、科场经历、宦游生涯,赋判诗作在京师新进士中的广泛传播。以及“比比上书言得失”,及其《贺雨》、《秦中吟》等数十章“指言天下事”,时人比之《风》、《骚》的盛况。

第二段写始与白居易以“诗章相赠答”,以及新乐府诗在元和之际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的广泛传抄和“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的广为流布,乃至“缮写模勒,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的情景。而更甚者,则“盗窃名姓,苟求自售”,不仅充斥市中,而且村童竞习,鸡林商贾迫切求购,其国宰相“每以百金换一篇”,其中甚伪者,辄能辨别之。突出描写了元白诗文自篇章以来,从未有过的流传之广。

最后一段写长庆四年,他任越州刺史时,搜集、编次白居易诗文和号曰《白氏长庆集》的初衷。值得称道的是诗人将白居易的诗文,客观公允地归结为九类。每类以一个字即“激、遣、切、赡、情、当、实、直、尽”准确生动地概括了白氏诗章之“长”。结则特别交代了“至于乐天之官秩景行,与予之交分浅深”所以“不书”的原因。

全序简明扼要、生动传神,十分准确地概括了白居易的生平事迹、诗文传播情况。诚然,知乐天者,莫如微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