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17740800000003

第3章 佛典译注

窥基25岁时随侍玄奘,开始参与翻译经典工作,前后9年,据《开元释教录》记载,玄奘译籍中标明窥基笔受的,有《成唯识论》十卷、《大般若经》六百卷、《辨中边论颂》一卷、《辨中边论》三卷、《唯识二十论》一卷、《异部宗轮论》一卷、《阿毗达摩界身足论》三卷。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成唯识论》的翻译。这是一部解释世亲所造《唯识三十颂》而属于集注性质的论书,是中国传译瑜伽学“一本十支”中的主要一支。世亲造《三十颂》时,没有造释就去世了,后经亲胜、火辨等诸论师相继作释。玄奘在印度游学的时候,曾对唯识论的学说做了很深入的研究,并且将著名的十大家的注释都搜集带回来。在开始翻译这部经论时,玄奘原计划将十家注释分别译出,单独成卷。窥基在研究了十家注释后,认为各家对唯识论的注释都有特点,如果分译各家注释,单独流传,难免专主一家,不能把握唯识论的本质内涵,甚至以偏概全,以陋为广,互相牴牾,产生偏见,使后人无所适从。于是,他便向玄奘建议,将十家注释结合起来,统编为一部,然后参考各家之说,对原著作出正确的定解。有关《成唯识论》糅译的实情,窥基在《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一中指出,玄奘本打算将解释《唯识三十颂》的十家论书全部译出,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分别担任润饰、执笔、捡文、纂义等工作,但窥基建议最好是采取各家学说的精华,权衡酌定,作为中国学者的准则。玄奘觉得窥基的建议很有道理,便说服神昉、嘉尚、普光三人退出这项译事,由窥基独自担任笔受。窥基于显庆四年(659)闰十月译出了如今见到的《成唯识论》,流传后世。这一部译典是“商榷华梵,甄权重轻,陶甄诸义之差,有叶一师之制”。这种糅译的体裁是窥基独创的。窥基不仅提议编译了《成唯识论》,而且再三注释此论。有关《成唯识论》的注释就有四种,部头多达三十六卷。其中《述记》二十卷,为所有释著中卷数最多者。《别抄》也有十卷之多,《掌中枢要》四卷,《料简》二卷。经过《成唯识论》的译出,玄奘进一步看到了窥基超凡出众的才能和大家气度,心里十分欣慰,对他更加器重。此后玄奘译书11部,有4部由窥基担任笔受。

玄奘在译经期间,每于“黄昏二时讲新经论”,“译僚僧伍竞造文疏,笔记玄章并行于世”。玄奘在印度所学的微言大义,由是流传。窥基随侍受业,多闻第一,造疏最多。他在《成唯识论述记自序》说:“凡兹纂叙,备受指麾。”《唯识二十论述记自序》说:“我师不以庸愚,命旌厥趣,随翻受旨,编为述记。”他在撰述中遇有疑难,随时向玄奘请示,只可惜《二十论》疏尚未完成,玄奘就去世了。一部分著作是在玄奘去世后才着手写的,《杂集述记·归敬颂》说:“微言咸绝杳无依,随昔所闻今述记。”这些述记,大体上包罗了玄奘学说的主要内容。

窥基参译之际,凡玄奘有所宣讲,均详做记录,并加疏释,撰为述记。玄奘在世时,窥基的著述都是在其师玄奘的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就是在玄奘圆寂后,他的著作除《金刚般若》、《法华》、《弥陀》、《弥勒》、《胜鬘》等经外,其余著述也都是用的玄奘的译本,完全忠于玄奘学说思想。

窥基一生,著述颇丰,在历史上有“百部(本)疏主”之誉。其知名者四十四部,现存者二十八部,即:《无垢称经疏》六卷(现存四卷)、《法华经略记》一卷、《妙法莲花经玄赞》十卷、《法华音训》一卷、《法华为为章》一卷、《法华经文科》一卷、《般若心经幽赞》二卷、《般若心经略赞》一卷、《大般若理趣分述赞》三卷、《金刚般若玄记》一卷、《金刚般若经论会释》三卷、《药师经疏》一卷、《十手经疏》三卷(或二卷)、《六门陀罗尼经疏》一卷、《观无量寿经疏》一卷、《胜鬘经述记》一卷、《弥勒上生经疏》(亦名《瑞应疏》)二卷、《弥勒下生成佛经疏》一卷、《天请问经疏》一卷(现存敦煌本)、《摄大乘论抄》十卷、《辩中边论述记》三卷、《百法论玄赞》一卷、《百法明门论决颂》一卷、《观所缘缘论疏》一卷、《杂集论述记》(亦名《对法钞》)十卷、《瑜伽略纂》十六卷、《瑜伽论劫章颂》一卷、《二十唯识论述记》二卷、《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四卷、《成唯识论料简》(亦名《唯识开发》)二卷、《成唯识论别抄》十卷(现仅存一、五、九、十卷)、《因明入正理论疏》六卷、《因明正理门论述类记》一卷、《婆沙论钞》、《俱舍论疏(或作抄)》十卷、《异部宗轮论述记》一卷、《大乘法苑义林章》七卷、《二十七贤圣章》一卷、《见道章》一卷、《弥陀通赞示西方要义》一卷、《西方正法藏受菩萨戒法》一卷、《胜论十句义章》一卷、《出家箴》一卷、《金刚般若赞述》二卷、《阿弥陀经疏》一卷、《阿弥陀经通赞》三卷、《西方要决释疑通规》一卷等。

窥基著述涉及面很广,言约义丰,文朴理精。《大乘百法明门论》是印度有部论师世亲的作品。贞观二十二年(648),奘师于长安弘法院译出。其主要内容是从《瑜伽》中的660法中取出法来,分为“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等五位百法,提纲挈领地加以论释,是发挥非有非无的中道思想的一部论著。因为它是唯识宗的主要典籍《瑜伽论》的十论之一,又是唯识宗的方法论,所以窥基就作了《大乘百法明门论解》。该书全文不过1万字,但它已把五位百法、二无我,解释得一清二楚,“词甚简而义愈备,文不华而理愈精”。又《异部宗轮论》是印度世友的作品,由玄奘于龙朔二年(662)译出,是一部依古印度有部特别是北方有部毗婆沙师的立场,论述佛灭后100年至400年间,印度佛教分派的历史和各个部派的不同教义的一部论著。而窥基的《异部宗轮论疏述记》对其则是“剔抉古师之未了,旧疏繁文,笔则笔,削则削”。所以,实养比丘在《锲异部宗轮论述记叙》中说窥基这部述记“实大作也”。众所周知,《金刚般若经》是《大般若经》中的第二处第九会说的,它以言简意赅的一卷文字就表达了六百卷《般若经》的精髓“空”,成为了“觉海之要津,人道之宝户”。此译本在玄奘之前有三译:一曰姚秦什译,二曰元魏菩提流支,三曰南陈真谛。玄奘师为拨邪显正,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在玉华宫又复译出。对它的注疏,窥基之前有天台智者大师、华严至相大师和三论吉藏法师等名家三疏。但窥基为了弘扬奘师对《般若》“独得的宗旨”,继承了奘师“执破骨出髓之夙志”,又特述三疏,曰《玄记》、曰《赞述》、曰《会释》。依此三疏导幽探微,即可望而得之“一乘三乘教义,性相二宗法门”。因此后人赞曰:窥基的著作是“发其宦奥,洪勋至矣,尽矣”!

《妙法莲华经释为为章》是把《妙法莲华经》中的618个“为”字归纳分类,得出291个“为”字为平声,327个“为”字为去声。并指出平声“为”有九训,去声“为”有三训,目的是人们懂得训释之由,正确理解佛典。

窥基广释经论,阐发瑜伽唯识之说,多有创发。其中如《大乘法苑义林章》中提出五重唯识观,即遣虚存实识、舍滥留纯识、摄末归本识、隐劣显胜识、遣相证性识等。

窥基也注释了玄奘所译的二部因明论典,一为《因明入正理论疏》六卷(亦有八卷本),一为《因明正理门论述类记》一卷,对因明学多有发展。玄奘译出因明二论后,译僧门徒竞作注疏,先有神泰、靖迈、明觉三家造疏流行,随后又有文轨、玄应、文备、璧公、普光、圆测诸家的注释流行,最后窥基在简别以上诸家注释,尤其是在采取神泰、文备、文轨、靖迈四家之说的基础上,撰成此疏。后世庄严寺文轨的疏著和窥基的疏著最为流行,因称文轨的疏为《庄严疏》或《旧疏》,窥基的疏为《慈恩疏》或《大疏》。窥基疏原稿不全,由其弟子慧沼补足。窥基在其疏中及其他著述的有关部分中,对因明学多所发挥。如提出宗依与宗体应严加区别,宗体在四种悉檀中应取第四随自意乐而建立,不受拘束。窥基的疏中还介绍了玄奘创立的真唯识量,并加运用。同时批判顺憬对真唯识量的反对说法,对各家旧疏因明错误之处并加批评。窥基的因明,由弟子慧沼继承,再传智周,更东传日本。

总之,窥基著述宏巨,能够探究佛学之精髓,发古人之未发,堪与印度千部论师世亲媲美,为后世研究佛学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