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述是唐朝有名的学者、史学家,曾撰定唐朝《国史》112卷,当时学者萧颖士把他与《三国志》的作者、史学家陈寿相提并论。
韦述的父亲韦景骏曾任房州刺史,也是个学者,家中藏书十分丰富。韦述童年时代就养成了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还不到十岁的年纪,父亲珍藏的两千多卷书籍他已经读得烂熟。
景龙年间,韦景骏调任为肥乡县令,全家也搬到肥乡县。当时名望很高的学者元行仲,是韦述的表兄,正任洺州刺史,肥乡县在其辖区之内,因此两家来往比较密切。韦述经常到元行仲家里去,去了之后就钻进元行仲的书房里废寝忘食地阅读,有时一直阅读到晚上也不出门。元行仲虽然是他的表兄,但两家是远房亲戚,他的年纪可比韦述大得多了。他看到这个小表弟这样好学非常高兴。有一次,韦述又来到元行仲家看书,元行仲就和他攀谈起来。一经谈话,他才发现别看韦述年纪小,学问可不小,经籍史书他都通晓,随便提起历史上的某段史实,韦述都了如指掌,而对《五经》也造诣很深,议论起来,见解精到,简直不亚于当时第一流的学者。元行仲又试着让他写文章,韦述提起笔来一篇千字文竟一气呵成。元行仲十分惊喜,晚上就留下这个小表弟与自己睡在一起。
经过元行仲的指导,韦述有了长足的进步。过了几年,不过十几岁的年纪,韦述就进京参加科考。那年,恰好著名的学者诗人宋之问做主考官。宋之问见韦述又矮又小完全是个孩子,感到很惊奇,就对他说:“韦学士,我看你也不过是十几岁的年纪,学业上有什么成就啊!”韦述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我正撰写唐史,现在已经完成了30卷。至于策论与文章水平,那你等着考试完毕看结果吧!”宋之问笑着说,本来朝廷要选拔优异的人才,想不到却招来了司马迁、班固这样的天才。经过科考,韦述果然中了进士。
开元五年,由栎阳尉秘书监马怀索负责组织元行仲、王殉、吴兢等26位学者整理编写国家图书馆藏书目录,韦述也成为其中的一员。在整理图书的工作中,韦述仍保持着他勤奋好学的习惯。当时学者柳冲先整理完了200卷《姓族系录》的目录,韦述对谱系学非常感兴趣,于是白天在秘书阁完成自己所分担的任务,晚上就把《姓族系录》抄写完毕。这时他已经成了研究姓氏源流的专家,不但详尽掌握了中国的姓氏源流,而且还在研究古代姓氏演变的《姓族系录》一书的基础上又编写出研究姓氏谱系的《开元谱》20卷,丰富并发展了谱系学。他的严谨治学精神受到同僚的一致赞扬,并因而被晋升为学士。
《旧唐书》记载:韦述一生“在书府四十年,居史职二十年”,六十年中“嗜学著书,手不释卷”。唐朝时很多学者都想撰写出一部国史。著述《唐史》的工作早在令狐德蔡开始,直到与韦述同时代的学者吴兢为止,历经多少学者修撰都未完成,而韦述穷尽毕生精力,搜集素材,汇编撰写,终于完成《唐史》120卷。韦述撰写《唐史》材料翔实,文笔流畅,言简意赅,的确不愧为宋之问所说的是“迁、固”之才。后来安禄山叛乱,京城被攻陷,长安一片火海。在火海中,韦述抢救出《唐史》,它成为以后张昭远等撰写《旧唐书》以及欧阳修撰写《新唐书》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韦述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