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最后一天的上午9点半,在苏州工商联就职的颜先生在苏州电信三香路营业厅办理了小灵通业务,成为苏州地区第10万个小灵通用户。此时,苏州开通小灵通还不到两周。
这是有关小灵通在各地迅速发展的较新一则报道。另有报道说,目前,小灵通已经覆盖了全国300多个城市,用户数超过1000万,其中去年新增的用户就有700万。固定电话去年新增用户中,小灵通占了近20%。每个城市开通小灵通业务,都无一例外地大受欢迎,电信营业厅门前出现了久违的排队现象。
小灵通何以如此火爆?一句广告语道出了其主要原因:“用市话的价格打手机”——价格便宜。
小灵通是一种无线市话业务,它利用已有的固定电话网络,实现无线接入。通俗地说,使用小灵通相当于把家里的电话揣在了自己兜里,可在市内随便走动。其优点是资费低廉:每3分钟0.2元,月租费15元至25元,单向收费,且手机价格低廉,不少地方都是由运营商“送机入网”。其缺点是无法漫游,在有的城市信号不太好。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小灵通在价格上的巨大诱惑使其弱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省钱是最实惠的。
用经济学术语说,小灵通火爆的秘密在于其为消费者提供了较多的消费者剩余。
所谓消费者剩余,经济学教科书的定义是“一种物品的总效用与其总市场价值之间的差额”,通俗地说,是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钱减去买者实际支付的钱。与此相对的一个概念是生产者剩余,其定义是卖者得到的价格减去其成本。我们这里只说消费者剩余。就小灵通来说,消费者愿意为它支付多少钱有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普通移动电话。在绝大多数地区,后付费的普通移动电话市内资费为每分钟0.4元,月租费50元;预付费的(神州行、如意通)为每分钟0.6元,不收月租费。手机本身的价格低的700~800元,高的数千元。考虑到小灵通不能漫游、信号不太稳定的弱点,只要其综合使用费用明显低于普通移动电话,消费者就可接受。大致上,消费者愿意为小灵通支付的资费要比普通手机低10~15%。而小灵通的实际资费水平与普通移动电话相差悬殊:与后付费手机比,月租费仅相当于其30%到50%,通话费仅相当于其1/6。此外,小灵通手机的平均价格只相当于普通手机的一半左右,最好的小灵通手机两千多元,彩屏、上网、和弦铃声都有,最便宜的只要400多元。两相比较,我们很容易看到小灵通使用者获得的消费者剩余是多么可观。
然而,这样一种能够产生大量消费者剩余的消费品,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消费者却无资格消费。因为,小灵通直到今天尚无合法身份——手机入网许可证,媒体称之为“一直行走在政策边缘”,小灵通已覆盖的300多个城市市场,是在打擦边球的情况下拓展的。
1997年底,余杭电信率先在全国推出“小灵通”业务。1999年底,政府开始对“小灵通”实行市场管制。2000年5月,联通海外上市前夕,为避免给联通的GSM业务造成冲击,信息产业部发文,要求各地电信企业的小灵通项目一律暂停,这份文件几乎给小灵通判了死刑。在此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6月29日,信息产业部发出《关于规范PHS无线市话建设与经营的通知》,明确指出“小灵通是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是“小范围低速移动无线接入”。这份文件使没有移动牌照的中国电信绕过“移动”概念而实质进入移动电话市场,却留下了名分不正的遗留问题。
信息产业部对小灵通的公开态度起初是限而不禁,明确规定只能在中小城市发展,后来退缩到京津沪穗四个一线城市不发展,而最近又有报道说,在第三张移动牌照(即继中国移动和联通之后)发放之前,小灵通将被允许在除北京和上海以外的地区开放。但即便如此,小灵通被叫停的可能性并未完成排除:撇开名分不谈,小灵通占用的是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频段,一旦3G上马,小灵通就得腾位子。
小灵通为何一直只能“在限制中发展”?公开的理由有四:①小灵通基站发射信号功率低,绕射能力弱,使得对建筑物的阻挡非常敏感,而且用户在移动通话过程中容易出现断话的现象;②小灵通所采用的PHS技术是落后技术,理论上必须每隔200-500米就建一个用于联络手机信号的基站,需要布很多基站才能消除网络盲区;③小灵通目前所使用的1900MHz~1920MHz之间的频段,是今后第三代移动通信的频段;④中国电信一旦获得移动牌照,小灵通就会成为鸡肋,造成资源浪费。
对上述四个问题,主张发展小灵通的专家已有说服力的回答。小灵通的生产商UT斯达康公司称,以前所用的无线基站多是10毫瓦,功率小信号弱,所以切换频繁,在室内覆盖也有问题,目前的新版小灵通技术已解决了这一问题。新开通的小灵通系统在成都、温州等地用的都是500毫瓦的第三代基站,大功率基站能确保用户在室内或在高速行驶的车上打电话。这样,前述第一、二个问题不再是问题。对第三个问题,有报道说,小灵通生产商早把眼光盯在了3G,以期实现小灵通到3G的过渡。另有专业人士认为,占用3G频率也不是什么问题,可以进行频率迁移。对第四个问题,中国电信有关负责人表示,即使电信日后获得3G牌照,集团在拓展移动电话业务的同时,也不会放弃小灵通。“两者核心网络层可以共用,数据业务平台也一模一样,小灵通在未来不会成为移动通信中的‘孤岛’。”
说得明白些,这几年有关小灵通发展的政策是几家电信企业博弈的结果,决策者试图照顾多家企业的利益,但我们从中看不出,消费者的利益对决策有何影响。
在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决策的出发点应该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就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说,社会福利的主要衡量指标是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总剩余。而且,由于消费者一般情况下都处于弱势地位,政府应该首先注意保护消费者利益,或者说,更重视消费者剩余。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少不应该比其他市场经济国家更忽视消费者利益。但在小灵通这件事情上,监管部门努力平衡各家电信企业的利益,结果也并未增加生产者剩余,只是把蛋糕在各企业之间做了些重新切分;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似乎没有进入决策者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