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经济学
17736000000006

第6章 经济学中有只“看不见的手”

关键字:市场经济;竞争

学校里的某个班正在上美术课,同学们用画笔描绘着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可是,你想过手中的画笔是从哪里来的吗?有的同学可能说:“画笔是从商店买来的。”那么,在这之前,它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成为你的工具呢?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探索一下画笔与你碰面的奇妙旅程吧。

首先,工厂需要购置各种制作画笔的原材料,加工后生产出大量的各种不同种类的画笔。然后,工厂需要将它们卖出去,从中得到收益,从而维持工厂的运转。工厂会将自己有画笔的信息让外界知道,从而引来经销商。经销商购买画笔后,通过遍布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销售网络将画笔卖到需要它的地方。每天都有大量的画笔被生产出来,然后源源不断地流向各个销售商店。

那么,如此衔接紧密、分工完美的交易,有谁在指挥教工厂、经销商、学生这样做吗?答案是:没有。任何人或组织没有规定这个工厂不要生产面包而要生产画笔,也没有规定必须要生产哪种画笔;没有规定必须是卖给哪个经销商;也没有规定应该以多少钱的价格卖给经销商;更没有规定最终要将这些画笔卖向哪里,等等。也就是说,诸如各个生产环节这些行为都是自然而然在进行,冥冥之中,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着这一切。

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指导经济运行的市场机制。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理论。他认为,就每个人单独而言,大多数人在做出个人决策的时候,其目的并非为了增进公共、整体利益,其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利益。但就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又在引导着我们去增进社会福利。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后来,“看不见的手”便成为表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模式的形象用语。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私有制,人人为自己,都有获得市场信息的自由,企业自由竞争,无需政府干预经济活动。

在画笔从制作到最终消费的过程中,工厂为什么生产画笔呢?为了实现盈利。经销商为什么销售画笔呢?为了从中赚取差价;学生为什么购买画笔呢?为了满足画画的需要。人们在追逐实现“自利”的同时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市场机制是依据经济人理性假设而运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尊重个人自主决策,政府通常采取旁观、不干预的态度。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消费者依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做购买的决策,生产者依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做销售决策。市场就在供给和需求之间,根据价格的自然变动,引导资源向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在这一境界下,每一个人都在初始禀赋的约束下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幸福。经济学把这一理想境界称为“帕累托最优”。

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价格分析供求情况,以此来指导企业生产。另外,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和利润机制,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中进行自我调节。市场通过竞争机制鼓励企业创新,从而推动技术革新和结构调整。最后,市场机制遵循的是严酷的“丛林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市场经济中,中央的决策被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

市场经济中,消费者是上帝,也就是说如果人们都不进行任何消费,那么,生产者不可能获得任何收入。所以,只有向别人提供货真价实的服务,一个人才有可能最好地实现自身长远的最大价值。通过“看不见的手”,消费者获得满足,企业家获得利润,工人获得由竞争的劳动力供给决定的工资,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供给自动地创造需求,储蓄与投资保持平衡。由此形成了所谓“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独特社会效果。对自身利益的合理计算将导致竞争,竞争转而为整个经济系统带来更多的财富,这就使得市场经济社会在混乱中产生出秩序与和谐。在处理国际经济关系时,早期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也遵循自由放任原则,政府不对外贸进行管制。

因此,正常情况下,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

然而,不可否认,自私心的无限膨胀有害无益。况且人的能力毕竟有差别,任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结局必然是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这些极端情况的出现有可能终结市场经济社会的生命,也就是说“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首先从美国开始,股市崩盘、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一夜之间“看不见的手”突然失灵了,把经济搅得一塌糊涂。于是,这时出现了一只“看得见的手”,也就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国家干预理论会在下一篇内容中有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