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人生三境
17735600000087

第87章 用慧眼发现生活中的美

没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也就没有敢于赢得成功的心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里有一个老波尔农民的故事:

他的家在走出山野路途中的一小块石质路面上。农民和他的家人发现,在这片石场上,经常散落着一些看起来暗淡无光的晶体。他的儿子淘气地用这些石头来嬉戏,攻击路边的小动物。直到有一天,一个塞万提斯的工程师碰巧路过这条路,才发现这些晶体竟然是钻石!

我们时常就像这个农民和他的儿子,每天踩在粗糙的钻石路面上,却从不曾发现它的价值,直到某天有人指出来才幡然醒悟。

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天的宠儿,它无私而又公平的将美藏起来,悄悄的等待人们去发现。而这就需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无论是晨曦的柔和、雄鹰的自由、泉水的静逸,抑或是感激的微笑、鼓励的眼神、援助的双手,都是一种美丽。美就是一种和谐,不管是哪种艺术类型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只要达到一种和谐,那就会被人接受,就会被认为是美的。

然而往往,在这个忙碌的世界中,现代人手脚不停,就像参加比赛的马,只带着眼罩拼命往前跑,除了终点的白线外,什么都看不见,无暇回首,或者中途驻足欣赏风景。结果,使这原本丰富美丽的世界在我们眼中空无所有,只剩下了匆忙、紧张与忧愁。

所以,慧眼的培养更需要一个和谐的心态。这个世界的真相是,我们心里有什么,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如果唯利是图,拜金主义,那么眼中看到的就只有钱。

古时候,齐国有一个人非常喜欢金子,眼前常常幻视出金灿灿的一片。

一天早上,他来到集市,路过卖金子的摊铺前,伸手抓过金子就跑。结果被巡逻的衙役当场捉住。

对于这样明目张胆的窃贼,衙役也略感吃惊,便问他:“大街上这么多人,在众目睽睽之下,你怎么敢抢劫呢?”

他回答:“我拿金子的时候,只看见金子,没看见人。”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心里装着美的东西,就会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可能时时处处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丽。

东汉时期有个著名的乐师叫蔡邕,一次路过吴国某地,听到烧饭用的桐木在火中燃烧发出的爆裂声,他立刻断言这是一块做琴的好木料。

于是他赶快要来这块已烧焦的桐木,并用它制作成一架精致优美的古琴。

制好后弹拨时,琴声悠扬而清脆,听起来动人心弦。因尾部有烧焦的痕迹,故而得名“焦尾琴”。

在不识货的人眼里,那只不过是烧火做饭用的木柴;而在蔡邕的眼中,它却是无价的宝物。因为一个人心中美的价值不同,眼光自然也就截然不同。

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其实是对自己的体验。如果不喜欢自己所看到的事物,责怪镜子是没有用的。当我们开始从身边的人中找寻“美”时,也就会发现自己更多的内在美。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别人,不是他们,而是我们自己的反映。

无论是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还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都是对自然的回归。不管处在哪个高度,只要心存美丽、能发现美丽,我们就是个幸福的人。

由此看来,美不仅要用眼睛看,更需要心的体会。在心上长一双眼睛,看到的也许就是情操与人性的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不都是一种美的升华吗?来看看作家贾平凹是怎样发现一块“丑石”的:

他在散文《丑石》中写了一块样子极丑、毫无用处的石头:“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这块丑石就这样一年年地被人怨着,咒着,骂着,寂寞地挨着岁月。直到有一天被天文学家发现,大家才知道,这是一块从天上落下的陨石,一件稀世的珍品。

一件稀世的珍品,无疑有其美的本质、美的价值,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没有发现呢?因为这种美的内核,是包在丑陋的外壳之下,非“火眼金睛”不能发现。天文学家靠的是天文学的知识,而作家则借助一颗善于感受、富于思辨的心。

保持宽容之心,淡泊之念,思考的角度自然就会转换,发现的眼睛自然就会充满智慧。

有人抱怨上帝——因为玫瑰有刺,有人赞美上帝——因为刺中有玫瑰。美丽并不是要到什么地方去才能得到的东西,只要怀着一颗平和的心看待世界,眼中自然就充满了和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