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人生三境
17735600000067

第67章 得理也需让三分

做事莫要做太绝,得理也需让三分——适可而止,让别人对你心服口服

除非是深仇大恨,才要对别人穷追猛打;除非是法庭上的严肃辩论,才需要据理力争。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即使自己一方有理,也要容忍三分,用宽广的胸怀去感化对方,而不是死盯住对方不放。得理也要饶人,会使人与人之间相处得更加和平友善,会把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如果别人是无心犯的错,你就更没有必要将它放在心上,而应该大度地原谅他;如果别人是故意伤害你,你也不要一味地寻求报复,正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能够得理饶人才是聪明的人。

清朝康熙年间,人称“张宰相”的张英在京城做官,他为人豁达,心胸开阔,很少与人斤斤计较。他的老家有个邻居,是一个姓叶的侍郎。这个人比较爱算计,喜欢占小便宜。

有一次,叶家重建府第,将两家共用墙拆去并侵占三尺,而且不以为然。张家自然不服,所以两家引起争端。张家立即发鸡毛信给京城的张英,要求他出面干预,而张英不但没有插手,还作诗一首劝慰自己的家人:

“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夫人收到张英的回信,当然是见诗如见老爷,随即命令家人退后三尺筑墙。叶家看到张家主动退让,非常钦佩张家的涵养,为了表示敬意,也退后三尺。每家都向后退了三尺,这样两家之间的距离就变成了六尺,这六尺宽的距离就形成了一条小巷,并因此得名六尺巷,被百姓传为佳话。

张英没有因为自己有理而咄咄逼人,他的豁达与礼让,感动了他的邻居,也成就了六尺巷的美名。你对别人的尊敬也会赢得别人对你尊敬,互敬互让一定是由一方的主动开始的。

退让表面上看来是吃亏,但事实上由此获得的收益要比你失去的还要多。这正是一种成熟的、以退为进的明智做法。

在汉朝时期,南阳太守是一位叫刘宽的人,他为人宽厚仁慈,心地非常善良。他对待手下和百姓非常宽容,从不穷追猛打。每逢小吏或是百姓做错了事,他都只让差役用蒲鞭轻轻责打,以此表示警告,他在老百姓心中有着相当不错的口碑。

刘宽的夫人听人说自己的丈夫很得民心,并不十分相信,她想看看刘宽是否真像百姓所说的那样。为了试探刘宽,有一天,她让婢女在刘宽和属下在一起办公时,端着一碗肉汤走出来,当走到刘宽旁边时,装作不小心的样子把肉汤泼到了刘宽的官服上。如果是其他的官员,必定会把婢女责打一顿,或者臭骂一通。而刘宽不仅没发脾气,反而还问婢女有没有烫伤她的手。由此足见,刘宽为人宽容的度量确实超过一般人,刘夫人看后更是心悦诚服了。

还有一次在大街上,有个人看见刘宽驾车的牛,硬说是自己的牛。倘若换了别人,一定会据理力争,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财产。可刘宽什么也没说,叫车夫把牛解下给那人,自己却步行回家了。

后来,那人找到了自己的牛,便把刘宽的牛还给刘宽,还一个劲地向他赔礼道歉。刘宽找回了自己的牛,非但没有责备那个人,还好言好语安慰了他一番,叫他不必担心,说自己不会怪罪于他的。

刘宽每次被人误解,或者被人捉弄,都不是因为自己的过错,但他总是能得理还饶人,可见刘宽的度量真不小,他感化了人心,也赢得了人心。

得理也需让三分,说明对他人缺点的理解和容纳,这样才会受到他人的欢迎,才会拥有亲密的朋友,才会受到更多人的拥戴。

科普勒是l6世纪的德国天文学家。在他尚未出名,就深得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第谷的赏识。正在布拉格进行天文学研究的第谷,诚挚地邀请素不相识的科普勒和他一起合作进行研究。

收到邀请的科普勒喜出望外,他连忙携妻带女赶往布拉格。不料在途中,科普勒病倒了。第谷得知后,赶忙寄钱救急,帮助科普勒渡过了难关。

科普勒来到布拉格以后,由于没有得到国王的接见,他就无端猜测是第谷在使坏,于是写了一封信给第谷,把第谷谩骂了一番后,便不辞而别。

第谷收到信以后,显得出奇的平静。他太喜欢这个年轻人了,认定他在天文学研究方面的发展将是前途无量的。他完全没有介意科普勒对他的误会和态度,他立即嘱咐秘书给科普勒写信说明原委,并且代表国王邀请他再度回到布拉格。

收到信的科普勒被第谷的博大胸怀所感染,他回到了布拉格,重新与第谷合作,取得了很多重大的天文学发现。

第谷在被误解的时候,表现出了他的胸怀和专业精神,他没有计较科普勒的无礼,而是用真诚感化了对方。这样不仅赢得了科普勒的尊重,更重要是为天文界保护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宽容别人的错误是一种修养、一种德行,更是一种处世的学问,而得理时更加饶人,则显示了一种境界。如果我们都有了这种宽容忍让的心态,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卡耐基说:“在劝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用到批评的手段。但即使如此,你也不要直率地说:‘你错了。’即使别人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在批评对方的时候也一定要讲求适当的方式。恰当地把握批评的方法尺度,才能使批评达到春风化雨,甜口良药也治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