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人生三境
17735600000057

第57章 只知道该知道的

知道该知道的,是智慧;知道不该知道的,是祸害

好奇的心理几乎每个人都有。有时候是为了获得知识的好奇,我们把它叫做求知欲;有时候是出于一种猎奇的心理,对那些和自己并无关系的事情过分的追究,殊不知有些事情知道与否无关紧要,而有些事情知道了反而不如不知道。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愿意被人知道的一面,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自己最敏感的、不愿意别人提及的忌讳。聪明人总是尽量避开这些雷区,需要“糊涂”的时候就尽可能的糊涂,这样才能与别人和谐相处,并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相反的,如果该“糊涂”的时候不糊涂,总是那么的“锐意进取”,那么祸害很可能就离自己不远了。

伊丽莎白一世可以说是英国历史上有很作为的一位女王。她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英国从一个四分五裂的弱国一跃成为世界强国,这样一位杰出的女王,她的为人和手段当然也就非同一般了。

伊丽莎白女王有很多宠臣,其中有一个名叫罗伯特的小伙子。罗伯特相貌英俊,身材颀长,再加上他非常年轻,所以深得女王的宠爱。在很短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女王面前最吃香的人物之一,最重要的是女王深深地爱上了他。

女王对罗伯特的宠爱让他越发的得意,并且很傲慢。一天上午十点左右,他来到宫里想要见女王,那时女王正在梳妆打扮,罗伯特来到了女王居室的门口就被侍女拦住了,侍女告诉他,女王正在梳妆不见任何人。可是罗伯特不想等待,他平日里看惯了富丽华贵的女王,今天很想看看平常生活中的女王,毕竟那是一个深爱他的女人。于是他不等侍女进去通报,也不顾侍女的劝阻,径直闯进了女王的居室之中。

罗伯特的突然来到,使女王大吃一惊。这时女王刚从床上起来,几个最贴身的宫女,正围在女王的身边忙着梳妆。这时的罗伯特好像比女王更吃惊,因为他差不多认不出女王了。此刻的伊丽莎白几乎没有一点动人之处,只剩下女王的尊严了,灰白的头发披散在脸两旁,眼角和额头上布满纵横的皱纹,双颊没有胭脂,眼晴的周围也没有油彩,平日那种耀人的奕奕神采荡然无存对于女王这种迟暮之年的女性,在这种时候是不愿让一个年轻的爱慕者见到的。尤其是罗伯特的表情更让女王反感,女王自然明白罗伯特惊诧的含义。而罗伯特却不谙此道,偏偏在此时闯了进去。

女王的恼怒没有表现出来,她告诉罗伯特稍等一会,梳妆完毕就去接见他,而且还把手伸给罗伯特让他吻了一下。

紧张的罗伯特又恢复了洋洋得意的样子,以为女王对他百依百顺,可是他却大大失算了。女王非但没有召见他,相反还下了一道御旨:罗伯特不得踏出寝室半步。罗伯特一下子成了被软禁的囚徒、。

罗伯特的好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1601年2月的一天,罗伯特穿着黑色的囚服,从伦敦塔的监牢里出来,走向希尔塔上的断头台。

一个宠臣落得这样的下场,确实令人惋惜,尽管他和女王的关系非同一般,但是有时候不该知道的千万不能知道,女王的隐私可不是一般人可以触及的,知道多了会引来杀身之祸。

中国有句古话:不知者不为罪。是福是祸有时候就在一念之间,一般的人面临突如其来的灾祸,会慌张行事暴露自己,而懂得“糊涂”道理的人,能够面对灾祸机智应付,巧妙地“装作不知道”,从而化险为夷。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家族是东晋的望族,他的伯父叫王敦,任大将军,掌管东晋的兵马大权。在东晋政权中,王氏家族可谓权势之盛,地位之高,无与伦比。

王羲之平时最受王敦器重,王敦把他看作是王家下一代人中的佼佼者。因此,经常把王羲之带在身边,留在自己府中生活,这一年王羲之才十一二岁。

王敦是一个野心很大的人,一心想尝尝当皇帝的滋味。他有一个谋士叫钱凤,一直在给王敦的野心鼓动打气;他自己也存心借此捞个开国元勋,二人气味相投,成为知己。

初夏的一个早晨,王羲之正住在王敦家中,他的卧室恰好紧挨着客厅。王敦起床不久,钱凤急匆匆地走进王府大门,直奔客厅而来。王敦立即到客厅与他见面,钱凤向王敦使了个眼色,王敦叫几个仆人退了下去。二人关起门来,开始研究起“谋反”的机密。

二人叽叽咕咕地谈了好一阵子。王敦突然停了下来,原来他透过窗子,看到对面房间里垂着的帐子动了一动。这使他想起侄儿王羲之还在床上睡觉。

起兵谋反可是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一旦走漏了风声,身家性命将彻底毁灭,王敦和钱凤对此是十分清楚的。此时的钱凤两眼露出了凶光,他对王敦说:“大将军,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啊!”钱凤这是怂恿王敦去杀王羲之。

王敦心一横,“飕”的一声,拔出了寒光逼人的青龙宝剑,提剑直奔王羲之床前,当他撩起帐子,正待挥剑砍下去的时候,却突然停了下来,原来他看见王羲之这时睡得正香甜,头歪在了一边,还发出微微的鼾声。

王敦十分爱惜自己的侄儿,庆幸自己的密谋并没有被侄儿听去,于是,打消了杀侄儿的念头。王敦收回宝剑插入鞘中,拉着钱凤走了出去,一场虚惊就这样过去了。

殊不知,当时王羲之的心紧张得都要堵住嗓子眼了,他尽力使自己平静下来,两眼闭着,神态自若,完全像睡着一样,一点破绽也没有露出来,王敦因此才没有下手。

王羲之这次装“糊涂”装得真是太成功了,他自己救了自己一命。

一个人知道的事情越多,危险也就越大,因为这可能涉及隐私或秘密,而这些隐私或秘密又是不想让别人知道的。所以,有些事情不该知道的就不要知道,即使知道也要假装不知道。这才是高明的处世之道。

当祸害来临的时候,我们几乎都是无法躲避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在灾祸还没有到来之前,时时注意如何避免种下灾祸的种子。不知道不该知道的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于有些事该装“糊涂”就要装糊涂,让祸患消除在未然阶段,自然就会离灾祸较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