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人生三境
17735600000054

第54章 学会在黑暗中探寻光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昼夜交替,顺逆相依,这本来就是自然运转的规律。黎明之前必然经历黑暗,因为有了黑暗,探寻光明的价值才会充分体现出来。黑暗只是实现梦想的必经之路,因为黑暗的侵袭而放弃希望的人,最终只会被黑暗所吞噬。相反,那些在黑暗中仍然仰望光明并孜孜以求的人,终究会把无法事先布置的生命舞台前的那条黑色布幔拉开,看到色彩斑斓的宏图。

在黑暗中仍能探寻光明,就像在重压下的竹子,那铮铮竹节亦然弯腰,而并非直挺而折。但往往,竹子的韧性是和压力大小成正比的,压力越大,竹节越弯,就越能体现竹子不屈而韧的品格。

她是无数个“中国盲人第一”的创造者:中国第一位女盲人钢琴调律师、第一位骑独轮车的盲人、第一位开卡丁车的盲人、第一位盲人跆拳道“黄带”选手、第一位加入世界杰出华人协会的盲人……很难想象这些成就,是一位双眼视力仅为0。02、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的盲人所创造的。她叫陈燕。

童年时父母因她的先天性白内障而抛弃她,但姥姥留下了她,并给予她全部的爱。姥姥用尽全部心力来培养她、教育她、磨练她,是姥姥的支持让小陈燕勇于面对困难,勇敢而坚强地一直走来。

生活中陈燕是一个乐观开朗、爱好广泛的人。她游泳考过了深水证,跆拳道晋升到黄带,她还喜欢弹钢琴,骑独轮车,喜欢猫,也喜欢画猫。

但作为一名盲人钢琴调律师,陈燕在找工作时却处处碰壁,几乎所有人都不相信盲人还会调音。一架钢琴,8000多个零件,闭着眼睛一一触摸,再调出精准的音律——这听起来是件多么难以完成的事啊,但陈燕却把这种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她凭借自己坚韧执著的精神、熟练的技术、严谨的工作态度,最终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肯定,开创了事业的新天地,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盲人调律网。

阴影恰好证明了阳光的存在。陈燕并没有因为自己视野的盲区而遮住人生绚丽多姿的风采。世界上没有无边的黑暗,只要拥有坚强的毅力和不惧黑暗的勇气,终究会看到黎明时喷薄的太阳。要相信自己,是完全有足够的能力去经历黑暗并探寻光明的。

海伦·凯勒,是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

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的黑暗世界里的人,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竟然成为哈佛大学的毕业生,竟然在大学期间就和老师合作发表了她的处女作《我生活的故事》,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这本书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

后来凯勒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倍受人们崇敬。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杰出妇女。

她告诉人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要用眼睛去看朋友,看我熟悉的环境;第二天去博物馆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欣赏这世界历代的艺术之美;第三天想到城市去看人们的日常生活。

相比之下,在那些“光明人”的世界里,如今又有多少“跳楼门”事件!也许,有意轻生的人真的是陷入了他们自己人生中一段最黑暗的沼泽之中,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外面的世界如同暗夜下的大海般深不可测、险象环生,而我们每一个个体就如同那一叶扁舟——面对浩瀚的大海,显得是如此的渺小、孤独和迷茫。然而,每个人的心灵救赎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我们依然要有所期待、有所探寻,期待熬过黎明前最冷最暗的黑夜,探寻东方第一缕曙光的方向指引——我们将扬帆远航!

海伦·凯勒在《我在黑暗中的光明》中说:“埃玛努尔·史威登堡的思想如同我的光明,是我手中的支柱,他伟大的洞察力伴着我一路前行……”原来,眼盲并不算是永别了光明,迷失在自我的沉沦中、没有理性的照耀,才是一个人真正身处的黑暗。压力越大,腰弯得就越低,这不但不是屈服,反而是能够承受的韧性。就如同在光明下欢笑是一种本能,而在黑暗中欢笑则是一种品质。我们应该学会在黑暗中仍然探寻光明,在欢笑中见证心灵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