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人生三境
17735600000005

第5章 学会耐心等待时机

十年不鸣,一鸣惊人,耐心等待时机,才能一战功成。

在生活、工作中,很多人常常会期待凡事能一步到位,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比如,电脑的配置不能一步到位,家电的选择不能一步到位,科技的更新不能一步到位,产品的换代也无法一步到位——天下有成之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成为强者,除了要有坚定的意志,更要拥有一种善于等待时机的心智。楚庄王昏隐三年,越王勾践忍辱也三年。每一个成功者大都有一段低沉苦闷的日子,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他们为了基本生存而去挣扎时的窘迫。然而终究一鸣惊人,终究“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胸怀坚忍的结果,更是善于等待的回报。

一鸣惊人的人,肯定是默默无闻地经历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豁然开朗的境界,必然要经过一段昏暗狭窄的路程;领略无限的风光,也一定是通过一番艰辛的攀登之后。

等待并不是静止不动,而是一旦要动,就是一跃千里。等待时机,是怎样的时机?是天时之机、是地利之机,是人和之机。等待时机,体现了一个人深谋远虑的大智。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隐于山林十数年,他是真正如陶潜般陶醉于田园吗?显然不是。他是在等待时机,等待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虽身居山林,却早已将世间姿态尽收眼底,终究等来了“三顾茅庐”的明君。

诸葛亮3岁丧母,8岁丧父,与姐弟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而不久后,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之职,其叔无奈遂又去投奔故交,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17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但看到刘表昏庸无能,并非命世之主,于是结庐南阳卧龙岗隐居,被人称为“卧龙先生”。

这一隐,就是十年。其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故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

终于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得见诸葛亮,问一统天下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深感诸葛亮是难得的人才,于是恳切地拜请出山。至此,诸葛亮终遇明主,结束了“卧龙十年”的隐居生活。后辅佐刘备匡扶天下,终成帝业。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动声色地等待时机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当我们能力不足、基础不稳时,应努力“蓄势”,就像燕子衔泥般地积累。当一只小鹰羽翼未丰时,它一次次飞向矮墙,是在为有朝一日博击长空而练习;一旦羽翼丰满,定会一飞冲天、振翅翱翔。

《红楼梦》中的贾雨村说:“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他是想借此表达不甘于济济无名的现状,总有一日要辉煌腾达的豪情壮志。我们心怀一个目标,就要想法设法去达到。当遭遇困境无计可施时,就不要再一味鲁莽向前。不妨暂停下来,养精蓄锐也好,韬光养晦也罢,沉下心来看清前后的道路,莫让浮云遮望眼,静待时机的到来。

等待不是消极,更不是怯懦。等待时机的来临,并紧紧抓住,就是为成功而奠基。

在地中海东岸的沙漠中,生长着一种蒲公英。

它并不是按季节来舒展自己生命的,如果没有雨,它们一生一世都不开花。

但是只要有一场雨,无论何时落下,哪怕雨量再小、时机再短,它们都会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迅速张开自己的花瓣,并抢在雨水被蒸发干之前,做完受孕、结籽、传播等所有的事情。

中东地区的居民常将它作为礼物送给亲友,因为把它埋在花盆里,只要浇水就会开花。犹太人就有这样的习俗,常常把它赠送给拥有智慧而又贫穷的人。他们认为,在这个世界上,穷人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就像沙漠里的雨水一样少;但是只要拥有了沙漠蒲公英的品性,坚韧生长,默默等待,机会来临时就果敢地抓住,利用一切条件努力向上,就一定能成为了不起的人。

有时,我们的处境就如同沙漠里的蒲公英,转瞬即逝的机会就是沙漠里珍贵而又稀少的雨滴。只有在每一个干旱恶劣的日子里默默积累力量,才能在得来不易的甘霖中舒展生命。

种子因为努力和等待日益成长,而我们每一个人也只有经过努力并学会等待时机,才能更接近成功。

在前进的道路上,如果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终将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因为站得高,所以不骄;因为看得远,所以不燥。我们不当莽夫,更不能成为懦夫。花开自有时。当我们面对人生的难题,无需冲动盲目,无需心灰意冷。只要沉心静气地“厚积”,终能等到“薄发”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