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人生三境
17735600000043

第43章 爬得越高,只能摔得越重

居高位而不知低调,飞扬跋扈,到头来总有墙倒众人推的一天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如果说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那么只有“变化”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你的痛苦会成为历史,快乐也会成为历史;落魄不会一成不变,自然,尊位也会斗转星移。

大权在握的人,几乎很少有不迷恋的,也几乎很少有人能长期居于高位的,所谓“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就是这个道理。

当你掌握别人命运的时候,那是一种责任,如果你不知轻重的肆意挥霍,不仅会辜负别人对你的信任,更是对别人生命的不尊重。爬上去是漫漫长路,而摔下来可能只是瞬间刹那。等到风云突变的时候,一切的功过是非,自然有人去评说,那时就只剩下何必当初了。明朝权臣严嵩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明朝嘉靖年间,大奸臣严嵩权倾朝野,独揽朝纲20年。在这20年的时间里,他祸国殃民,坏事做绝,最终只落得个凄惨的下场。

严嵩25岁便考中进士,一举成名,后来担任过编修官职。正当他雄心勃勃,渴望大展宏图的时候,一场大病使他不得不离开了十分迷恋的官场,从此告病还乡,过起了默默无闻的隐居生活。

这一隐就是l0年。等到严嵩重整旗鼓,回到官场的时候,正赶上权臣刘瑾风光的时期。当时严嵩根本没有机会,只有耐着性子等待。最后,经过了一番艰苦的努力后,在严嵩65岁那年,他终于排挤掉一切异己,成为内阁首辅,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大权。

大权在握的他,开始疯狂地贪贿收财。耽误了几十年的敛财机会,他都要补回来。从那时开始,只要是能收钱的机会,他一个都不放过。他还让他的儿子做他的助手,代他草拟批签。就这样,严氏父子卖官鬻爵,大肆搜刮民财,加上受贿索贿,没用多久就富甲天下了。很多正直的官员反对他们父子玩弄权术,暴敛巨财,于是上书皇帝,要求查办严嵩,但都没有成功。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严嵩父子大肆排斥异己,不断地残害忠良。

严氏父子用别人的鲜血和尸骨作为自己权利地位的基础,筑起了血的债台。由于他们长期结党专权,操纵国家大事,逐渐引起了世宗的猜忌。到了1561年的时候,严嵩已经年过80,不仅眼花,而且耳聋,几次不经意之间犯了禁忌,得罪了皇上,终于失宠于势。

1562年,御史邹应龙弹劾严嵩,明世宗下诏将严嵩罢职,勒令回籍休养。严嵩之子不仅被罢官,而且斩首抄家。家破人亡的严嵩四处乞讨,终于在1567年春天,在一片唾骂声中,饿死在乞讨途中。

堂堂的内阁首辅,可以说是权倾朝野,高高在上。当他俯视文武百官和黎民百姓的时候,没有用平和低调的心态去待人处世,而是离自己的本分越来越远。严嵩把权利看成了私有财产,无节制地敛财、专权,不仅在百姓中积怨很深,在官场上也树敌众多,终于在上下一致的反对中,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如果我们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那么错误往往就是不可避免的。在目前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现象屡见不鲜。面对历史这面镜子,很多大权在握的人并没有引以为鉴,仍然选择那条愚蠢的道路。

古往今来,这种一心弄权往上爬,最终跌落惨重的例子可谓举不胜举。他们在仕途上的奔波不可谓不辛苦,坐到高的位往往要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旦他们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就开始肆无忌惮地挥霍手中的权力,而几乎把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忘得一干二净。

居高位而不知收敛,反而飞扬跋扈,最终的结局就只能是摔得粉身碎骨。往往,这样的人不懂得阴晴圆缺的守恒规律,更不知只有低身蓄势才能薄发的道理。如此愚蠢,后悔也无济于事了。

一时强弱在于力,一世强弱在于理。居高位,只是用更多的权限和能力去服务大众,因此应更加谦恭。服务者,本就有弯腰诚挚之态,故而高而守成。这样,在世势流转的过程中,才能平稳过渡,以保恒久之成。

示弱使你成为强者

示弱才不会为人所忌,才会有厚积薄发,成为强者的可能

锋芒毕露必遭人忌,高明的方法就是把自己装扮起来,使他人一想到你就与某种特定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而忘记了你的真实形象。因为人们习惯于同情弱者,对过于完美的人和事总是心怀警戒,因此暴露些小缺点,出点洋相,反而可以增强你的亲和力。

曾经有一位企业家,事业做得很成功,但是免不了出了一些丑闻。有一天,一位记者去拜访他,目的就是想获得一些内部资料。

企业家对记者的来意非常清楚,为了缓解一下气氛,他很轻松地说:“时间还早得很,我们可以慢慢谈。”记者对企业家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大感意外。

企业家先是叫保姆送上了两杯咖啡,当咖啡端上来以后,企业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烫!”声音之大让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

咖啡杯随之滚落在地。保姆赶紧过来把东西收拾好。这时企业家又拿起一支香烟,但是却把过滤嘴向外放进了嘴里,接着他又拿起打火机准备点烟。这时记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企业家听到这话之后,慌忙将香烟拿正,不料却将烟灰缸碰翻在地。

生活中的企业家好像和商场中的完全不同,那种趾高气扬的样子被一连串的洋相代替了。记者的感觉也发生了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原来的那种挑战情绪消失了,甚至对企业家产生了一种同情。

企业家的目的达到了,这就是他想要的结果,这整个过程其实是企业家一手安排的。很多时候,当人们发现杰出的人物也有许多弱点时,那种敌对的情绪就会慢慢消失,在同情心的驱使下,还会对对方产生某种程度的亲切感。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很多人就是运用这种方式,赢得别人的同情,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小孩在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会以哭闹的方式博取大人的同情;路边的乞丐之所以穿得破破烂烂,为的是让人一看就觉得可怜。这种情况不仅在现代用的非常多,在古代也有很多的例子。

在北宋太宗时期,曹翰因为得罪了太宗皇上,而被罚到汝州。在汝州的日子里,曹翰为了官复原职并且返回京城,每天冥思苦想,但是始终没有一个好的办法。一天,宫里派了个使者到汝州办事,曹翰发现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他决定利用这个使者使自己返回京城。

曹翰想办法见到了使者,流着泪对他说:“我的罪恶深重,就是死也赎不清,真不知如何才能报答皇上的不杀之恩。来到这里以后,我每天都在认真的反省自己的错误,将来有机会一定誓死报效朝廷”。

曹翰一边说一边哭,说着说着,他拿出了自己的几件衣服,他对使者说:“我在这里伏罪,只是家里人口太多,没有人去照顾他们,因为没有食物,他们都快活不下去了,这些都是我用不上的衣物,请您回去以后,帮忙抵押一些银两,交给我家里,让他们也好勉强糊口。”

使者回到宫里,向皇上如实汇报了情况。太宗打开曹翰的包袱一看,在几件衣服里面包有一幅画,画的题目是《下江南图》。这幅画画的是当年曹翰奉宋太祖旨意攻打南唐时候的情景。当时曹翰任先锋官,他作战时非常英勇,立下了不少战功。

太宗看到此画就想起了曹翰当年的功勋,一时心里感到非常难受。曹翰本来就是自己的得力战将,只因一时糊涂犯了错误,对他也实行了惩罚,现在应该知道悔过了。于是太宗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决定把曹翰召回京城。

曹翰的示弱成功的打动了太宗,一方面,他把自己的生活表现得十分落魄,好像吃不上喝不上,还有众多家人无人照料。另一方面,他又巧妙地向太宗提起了旧时的功绩,表明自己还是个可用之才。因此,他的计策一下子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如果想化解别人的妒忌,或者想找人帮忙把事情办好,那么就必须在人之常情上下一番工夫。可以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愚蠢笨拙,让人觉得自己并不那么优秀;或者把自己所面临的困难说得在情在理,令人觉得自己可悲可怜。

总之,示弱并不是真的弱,而是为了真的强。暂时表现出自己的弱,是为了排除前进路上的那些不必要的障碍,最后实现真正的成功。

人们往往是同情弱者的,能够打动自己的方式,同样也能打动别人。示弱并不是真弱,它仅仅是一种手段,而通过示弱赢得成功才是最后的目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耐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想赢得朋友,让你的朋友感到比你优越吧;如果你想赢得敌人,那就让他时时刻刻感到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只有胸中有大气的人,才懂得适时地通过弯腰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才有可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