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是为了让做事更有目的性,严格执行计划才能保证自己不会偏离航向
在很多人心里都有这样一个误区:制定计划只是那些企业高管们应该做的事,自己所做的一些不起眼、而又琐碎的事根本不值得去做一份计划。同时,他们会认为,提起“计划”,就好像是要去做一个多么宏伟的工程,畏难心理自然而然就占了上风。
其实,计划不分大小。因为它是通往目的地的灯塔和桥梁,一个科学而周密的计划,往往能减少人们通往目的地的阻力和波折。大至国家的“五年计划”,小到个人的一年、一季度、一月、一周,甚至每天,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性和指导性。而计划,就很好地充当了提纲挈领的引导角色,让人行事有线,做人有章。
韩愈曾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说的就是一种预见性、计划性。凡事只有事先做好了计划和准备,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不管做什么事情,光有目标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详细的计划作指导。没有规划地行事是散漫慵懒的,是很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影响的。不要认为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是不重要的,就不需要做计划。因为计划能让我们感到自己在做事过程中的明显进步,即使有时的进步是微乎其微,或者有时可能几天的计划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我们仍能从检验自己的执行力中获得多多少少的成就感。许多优秀者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认真地做一份计划不但不会使我们受到约束,还可以让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你和我一样都是冒险家。”比尔·盖茨在送给孙正义的一本书的扉页上写道。
与凭借创新技术开拓市场的盖茨不同,“软银”总裁孙正义以资本作饵,诱使全世界疯狂追逐互联网新贵。上世纪末,他以数百亿美元身价直追全球首富。
1957年8月,孙正义出生于日本佐贺县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祖父从韩国大邱迁到日本九州,先做矿工后务农。父亲靠着卖鱼、养猪、酿酒,慢慢小康起来。
孙正义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领导力,而且做事很有计划。行内人都知道孙正义“用一年的时间赢得一生”的故事。
孙正义在23岁时花了1年多的时间来想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他把自己想做的40多种事情都列出来,而后逐一地去做详细的市场调查,并做出了10年的预想损益表、资金周转表和组织结构图。40个项目的资料全部合起来足有10米多高。
然后他列出了25项选择事业的标准,包括该工作是否能使自己全身心投入50年不变、10年内是否至少能成为全日本第一等。
依照这些标准,他给自己的40个项目打分排队,计算机软件批发业务脱颖而出。
用十几米厚的资料做事业选择,目光放在几十年之后,这样的深思熟虑,这样的周密规划,注定了他日后的成功。
有了计划的指引,人们就能够减少犹豫,减少无谓的精力浪费,少走弯路,从而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尽量多的事情,提高工作效率。因为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人们必定会周密地预测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意外因素”,从而在问题发生时不会因诧异惊慌而不知所措,而是能够按照当时的实际状况和预先考虑的对策有条不紊地进行解决。
卡耐基在劝告一位因做事杂乱无章而烦恼不堪的人时说:“我们可以把生活想象成为一个沙漏,沙漏的上一半,有成千上万粒的沙子,它们都慢慢地很平均地流过中间那条细缝。除了弄坏沙漏,我们都没有办法让两粒以上的沙子同时通过那条窄缝。你和我和每一个人,都像这个沙漏。每一天早上开始的时候,有成百上千件的工作,让我们觉得一定得在那一天里完成。可是如果我们不按照计划一次做一件,让它们慢慢平均地通过这一天,像沙粒通过沙漏的缝隙一样,那么到头来有可能一件事也没有干成。”
计划的目的是要促使目标的实现,而并不是对个人的一种束缚与管制。必须做或不应该做什么并不是由计划决定的。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所以在行事之前,一定要坚持制定计划,并坚信会实现它。同许多其他重要的事情一样,执行计划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但只要你按部就班地实现了计划中的步骤,就一定会成为未来的佼佼者。
一次只流一粒沙,一次只做一件事。这就需要我们提前依据工作任务和特点,分清轻重缓急,制订出合理而符合实际的计划,才不至于在行动过程中像一只无头的苍蝇。
按照计划中的每一步准备好,接下来,只要一步一步地去完成就可以了。当最后一步也被做完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目标已经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