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我是天文知识大王
17735000000009

第9章 J

吸积盘

吸积盘是包围黑洞或中子星的气体盘。盘内的摩擦力使气体逐渐螺旋下落,被吸积到黑洞或星体。吸积盘指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等致密天体周围,由于物质受到引力作用向中心天体落下所形成的盘状结构。

井宿四

井宿四,又名“双子座星”,是一颗位于双子座的恒星。它的光谱分类属于F6,视星等为3.4,距离地球64光年。根据J2000.0纪元的坐标,井宿四位于赤经为6h42m30s赤纬为2°57′0“。

简平仪

御制铜镀金简平仪,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宫造办处制作,星盘直径32.1cm。清宫旧藏。

简平仪分三重:上重盘为北地平盘,外周圈刻十二月份,每月30°,次内刻十二时辰,盘中心为北极,上附时刻盘。中重盘为天盘,其一面为北极恒星盘,上刻阴历日、黄道十二宫、周天360°、二十四节气、赤经线、黄道、银河系,沿赤道布列二十八宿,并按一至六等星标注。天盘的另一面为赤道南极恒星盘,除星象图有变化外,其余与北极恒星盘大致相同。下重盘为南地平盘,盘心象征着南极,中心设时刻盘、大游标,盘面刻有更线、节气线、日出没线等。简平仪顶端附提环,上端镌刻”简平仪“,下端镌刻”康熙二十年岁在辛酉仲夏制“铭文,为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所制造。

简平仪未设置窥管,无法进行实测,但通过演示可求日出、日落时刻,日出、日入五更时刻,某时刻上中天的星,某时月在某方等。如求某时刻上中天的星(上中天的星即指某星通过子午圈的现象),即将北极恒星盘向左旋转,使当日太阳所在的赤道经度对准该时刻,视天盘午正位置上停留的星,即为所求该时刻上中天的星。

角宿一

角宿一是一对有大质量暗伴星的分光双星,又是密近双星。视星等0.98等,绝对星等-3.5等。距离260光年。主星为仙王座β型变星,光谱光度型为B1IV亮度变化于0.95~1.05等之间变光周期4.014504日(4日0时21分21.8秒)。伴星光谱光度为B3V型。

角宿一距我们260光年,表面温度达到2万摄氏度,发青白色的光。在中国古代,角宿一是”二十八宿“的第一宿的第一星。现在,它在恒星间以每秒1.6公里的速度缓慢地离开地球。它是轨道周期为4.0145天的双谱分光双星兼测光双星,是质量较大的密近双星。距离我们84秒差距(约275光年)左右。角宿一目视星等总变幅为0.09等(1968年),变光的主要原因是甲乙两颗非球状子星的公转,即椭球双星的变化;变光的次要原因包括甲星的脉动。甲星的脉动周期为0.1738天,属于仙王座β型变星,脉动所造成的亮度变幅和视向速度变幅有不稳定现象。双星轨道面的倾角约659,轨道半长轴为27倍太阳半径,偏心率为0.13,近星点运动周期为143±20年。

聚星

三颗到六、七颗恒星在引力作用下聚集在一起,这样组成的恒星系统称为聚星。由三颗恒星组成的系统又可称为三合星,四颗恒星组成的系统称为四合星,如此类推。

大熊星座中的开阳星,是一颗有名的聚星。首先,它是一颗肉眼可以分辨开的目视双星。主星大熊星座z星是2等星;伴星大熊星座80号星中名辅星,是4等星,离开大熊星座z星11角分(1角分是圆周上1度的60分之一)。多年观测表明了这两颗恒星之间有力学联系。用望远镜观测大熊星座z星,可以发现它本身就是一颗目视双星,两子星相距14角秒(1角秒是1角分的60分之一),主星大熊星座z1星2.4等,伴星大熊星座z2星4.0等。大熊星座z1星又是最早被发现的分光双星。大熊星座z1星的伴星绕主星转动的周期是20.5天,离开主星的距离只有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3左右。后来,又发现大熊星座z2星和大熊星座80号星也都是是分光双星。所以,这颗聚星是六合星。

近距离接触

与幽浮发生两百码以内的接触或目击。可再分为四种情况,称为第一至第四类接触。

第一类接触,指目击者看到UFO在附近,但未发生更进一步的接触。

第二类接触,指UFO对环境产生影响,如使汽车无法发动,在地上留下烧痕或印痕,对植物和人体产生物理生理效应。

第三类接触,指UFO附近出现的人型生物,与我们人类面对面的接触,包括握手、交谈、性接触及人类被绑架。

第四类接触,非正式分类,指心灵接触;人类并没有直接看到UFO或人型生物,但是,它们透过人类的灵媒,传下一些特殊的信息。指目击者看到UFO附近出现类似人样的生物,但他们未与目击者发生更进一步的接触。

近地小行星

近地小行星(NEAs)指的是那些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的小行星。这类小行星可能会带来撞击地球的危险。同时,它们也是相对容易使用地頢发射太空梭访问的。事实上,访问近地小行星所需的delta-v比访问月球还小。NASA的近地小行星约会探测器已经访问过这些小行星中最著名的小行星433号(爱神星)。目前已知的大小4千米的近地小行星已有数百个。可能还存在成千上万个直径大于1千米的近地小行星数量估计超过2000个。天文学家相信已经在它们的轨道上运行了1000万至1亿年。它们要最终与内行星碰撞要么就是在接近行星时被弹出太阳系。

绝对星等

绝对星等是假定把恒星放在距地球10秒差距(32.6光年)的地方测得的恒星的亮度。用以区别于视星等。它反映天体的真实发光本领。如果绝对星等用M表示,视星等用m表示,恒星的距离化成秒差距数为r,那么M=m+5-5lgr。

巨行星

巨行星离太阳比类地行星远,体积和质量都很大,平均密度小,表面温度低,包括有木星、土星。巨行星大都是气体星球,主要成份是氢和氦。

巨洞

星系往往互相聚集成”星系团“,若干星系团再聚集成更高一级的集团,即”超星系团“,1978年人们首次发现在室女座超星系团中有一个尺度达上亿光年的无星系空区。1980年又在英仙座超星系团中发现一个尺度为1亿光年的类似空区。此类大尺度的无星系空区即称”巨洞“。1981年曾在牧夫座发现一个体积达10立方光年的巨洞,但证据不很充分。1986年开始肯定其确系迄今所知的最大巨洞,它大致呈球状,直径S亿多光年,其内部未发现正常的亮星系。后来在该巨洞中发现了少数异常天体——均为发射星系,估计那里的星系总密度约为正常情况下的10%。巨洞的发现是当代观测宇宙学的重要进展之一,它深化了人们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认识。

巨弧

1987年1月美国天文学家林兹和佩特罗西安在三个遥远星系团的中心区各发现一个非常巨大的发光弧。这些巨弧宽逾30000光年,长度超过300000光年。每个弧都是一个圆心位于某亮椭圆星系的圆的一段。它们可能表征着宇宙中以前未知的某种物理结构。巨弧的像呈蓝色,发现者们认为它们由大质量的恒星构成。由于它们的亮度和颜色都很均匀,且有清晰的边缘和端点,所以不会起源于两个或多个星系的碰撞。碰撞造成的结构是混沌无序的,不会如此均匀。它们或许由形成星系团时留下的气体纤维受激波压缩而成。若果真如此,则在宇宙史的早期此类巨弧可能更为普遍。因此天文学家们一方面从理论上探讨巨弧的成因,另一方面又力图看得更远,以寻找更多的巨弧实体。

金星

金星离太阳比地球离太阳近约1/3,它得到的太阳光照比地球的多1倍。另外,它的反照率特别大,在所有行星中名列第一。金星的反照率是0.76,也就是说,照射在金星上的太阳光,2/3以上又重新被金星反射出来。相比之下地球的反照率只有0.39,而月球才0.07。金星之所以有较高的反照率主要是它周围有着浓密的大气。金星大气的成分以二氧化碳为主,约占97%,在接近金星表面的大气低层,其比例更是高达99%。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约占万分之三到万分之五,从人的体内呼出来二氧化碳也只有4%左右。在金星上空四五十千米的大气层中,布满一层厚二三十千米的浓密云层,它们不是由水雾组成,而是由腐蚀性很强的浓硫酸雾组成。

金星表面的主要特征是地势平坦,它比地球表面要平坦得多,70%的表面与平均表面上下相差不到500米,20%是低洼地。高原约占10%,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

几处特大的地形构造包括:命名为”麦克斯韦“的山峰,它是金星最高峰,高达11千米。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伊希太“高原,面积与澳大利亚相当,它的西面就是著名的拉克希米平地,两者在高度上相差四五千米。另一处大高原为阿芙洛蒂德高原,面积与非洲差不多,它长约9700千米,宽3200千米。

金星表面陨星撞击比月球、水星表面要少得多。就直径、质量、密度等方面来看,金星比地球略小,但相差不多。

金属量

金属量是天文学和物理宇宙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是指恒星之内除了氢和氦元素之外,其他的化学元素所占的比例(这个术语不同于一般所认知的‘金属’,因为在宇宙中氢和氦的组成量占了压倒性的大数量,天文学家将所有更重的元素都视为金属)。例如,碳化合物含量较多的星云被称为”富金属“,但在其他的场合都不会将碳当成金属。

一个天体的金属量也许可以提供年龄的讯息。当宇宙刚形成时,依据大霹雳的理论,它几乎完全都是氢原子,经由太初核合成,创造出相当大比例的氦和微量迹证的锂。最初的恒星,被认为是第三星族星,完全不含任何金属。这些恒星的品质是难以置信的巨大,因此在短促的生命中经由核合成创造出周期表内比铁轻的元素,然后经由壮观的超新星死亡并将元素散布在宇宙中。直至2007年,仍未发现第三星族星;虽然,它们存在于主流的宇宙起源模型。下一代的恒星出生于第一代恒星死亡释出的物质中,被观测到最老的恒星,被认为是第二星族星,有非常少量的金属;后续世代出生的恒星,因承受先前世代制造的富含金属云气的尘埃,金属含量越来越丰富。而当这些恒星死亡时,它们会将更丰富的金属含量,经由行星状星云或超新星送还给外面的云气,让新诞生的恒星有更丰富的金属。最年轻的恒星,包括我们的太阳,含有的金属最丰富的恒星,被认为是第一星族星。

横跨银河系,金属量在银心是最高的,并向外逐渐递减。在群星之间的金属量梯度随恒星的密度变化,在星系的中心有最多的恒星,随着时间的过去,有越来越多的金属回到星际物质内,并且成为新恒星的原料。由相似的机制,较大的星系相较于较小的星系,也会有较高的金属量。在两个环绕着银河系的小不规则星系,麦哲伦云的例子中,大麦哲伦星系的金属量是银河系的40%,小麦哲伦星系的金属量是银河系的10%。

金牛座T型变星

金牛座T型是一种不规则变星。光变幅度一般为1~3个星等,光谱型为G~M型,典型星是金牛座T,是乔伊于1945年首先发现的。质量估计为0.3~3.0太阳质量,半径和光度分别在1~5太阳半径和0.6~86太阳光度范围内。晚型恒星光谱加上发射线,从吸收线定出的光谱型为F、G和K型。在赫罗图上金牛T型星分布在靠近主星序,但在主星序之上的一个较宽的区域内。光谱紫区有连续发射,发射线有HⅠ和CaⅡ的允许谱线和氧、硫、铁和钛等的弱禁线。金牛T型星总是跟星云在一起,多数位于星云的边缘,少数埋藏在星云的中央。这类星有很强的红外超。许多金牛T型星光谱中的谱线有蓝移,表明正在向外抛射物质;少数(猎户YY次型)谱线红移,表明在吸积物质,它们十分年轻,仍处于星云物质向里下落阶段。大多数金牛T型星吸积已停止,而转变为抛射物质。金牛T型星总是和星云状物质在一起,拥有过丰富的锂,并且是T星协的主要成员,这些表明它们是非常年轻的恒星,处在通过引力收缩向主序演化的阶段,是主序前变星,在恒星起源和演化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精神场

精神场是一种对应于物体场的能量场,也是一种物质,它具有一切物体场的属性,如周期,相位,振幅,频率,波长,方向(极性),属于一种物质波,具有能量,可以被媒质存储,其传播载体为声波,光波或以太,传播速度取决于载体的运动状态和属性。精神场产生的本源是系统内部物体复杂的环形相对运动。精神场弥漫于以产生它的物体为中心的周围。相对于地球上人类来说,精神场不可量化,但可以被人类感知,它符合测不准原理,这是因为宏观的人类的运动状态(如频率)与精神场的运动状态相差太大的缘故,人类不可能用宏观慢速的仪器测量它的大小及方向等属性,能够感知的原因是人的脑神经细胞内有与精神场运动状态相近的粒子波。人类包括所有物体之间的情感意识交流均依赖于不同人或物体之间的精神场的相互作用。精神场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所有现象。

救援卫星

救援卫星是一种用来营救失事飞机和船舶的人造卫星。1982年6月30日,世界上第一颗救援卫星“宇宙——1383”号,苏联发射成功。迄今在天上运行的救援卫星有四颗,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和挪威等国设有十一个地面接收站,形成了一个国际卫星营救系统,这个系统能在四小时内,把地球上每一个角落搜索一遍。至今国际卫星营救系统共搜寻失事飞机和船舶近三百架(艘),营救遇险者超过六百人,成为遇险者的“救星”。

伽玛暴

伽玛暴是名为“超新星”的天体在爆发过程中从两个磁极发出高能伽玛射线的现象。或者,当两颗中子星相撞时,也有可能产生伽玛暴。“对于短伽玛暴,我们认为来自于中子星相撞,尽管还不太确定。”盖瑞斯介绍说。

NASA的雨燕号太空观测站,被设计用来检测几十亿光年以外的伽玛射线暴,并且在以秒计算的时间内找到它们的发源地。这是雨燕号又开创了历史性的第一次。它记录了一次仅持续了0.03秒的短伽玛暴,并且转过身去,拍下了微弱的、快速变暗的X射线余辉,从而将事件的位置测定在大约8角秒的精度范围以内。此前还从来没有哪个神秘的短伽玛暴被定位到如此精确的程度。其他望远镜对这个位置所做的更深入观测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短伽玛暴本质的暗示。

伽玛射线暴(GRBs)可以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长久以来,天文学家们一直怀疑它们是由两种不同的原因产生的。更常见的长伽玛暴(持续2秒到几分钟不等)差不多已经被解释清楚了。由超密物质组成的极高能物质盘在黑洞边缘产生,并且从它的两极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射出狭窄的喷流;这些喷流穿透恒星表面,并且将它撕裂,产生出Ib或Ic型超新星爆发。如果一束喷流直接指向我们,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伽玛暴。伽玛暴通常会伴随着一个延迟的余辉,波长范围从X射线到可见光,再到射电波段。这些余辉是在爆发发生后的几小时、几天、甚至几周内,喷流穿过周围星际介质的时候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