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驭海史话
17732500000013

第13章 开辟蓝色农牧场

一说起农场、牧场,人们一定会想起陆地上那绿色的种满各种农作物——粮食、油料、棉花、糖料近海养殖的农场和茵茵芳草上放牧着牛羊的牧场。原始人靠渔猎为生,在陆上用弓矛猎取野兽,在水中用网捕捞鱼虾。后来人们懂得了驯养牛羊猪鸡等动物,于是有了牧场。以后又学会了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于是有了农场。海洋里的水产资源比较丰富,捕捞天然的动物、采集天然的海藻还能勉强满足人们的需要,对建立海上的农牧场还不那么迫切。

加上海洋的环境远远比陆地上恶劣,在波浪汹涌的海上发展人工养殖困难很多,因而海洋渔业的主力还是捕捞。

我国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提出海洋农牧场的概念,主张把蓝色的国土变成种植海洋植物的农场和养殖海洋动物的牧场。他在我国首先培育出海带和紫菜的种苗,研究出人工繁殖海带、紫菜等海藻的方法。海带、紫菜都是体形比较大的褐藻,是海生的蔬菜,含有丰富的碘和钙。在浅海海面用塑料浮球把供海带、紫菜附着的结构浮起来,使这些藻类能在透光层里生活,充分进行光合作用,还可以施化学肥料,过去荒芜的海面就变成种植海藻的农田了。裙带菜、巨藻等藻类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种植。

体形比较大的藻类可以种,微海上的捕鱼船

小的藻类也可以养。螺旋藻是一种很小的藻类,可是它有生产蛋白质的惊人本领,繁殖速度特别快。在广东、海南等亚热带、热带海边筑池引海水养螺旋藻,产量很高。有人甚至设想螺旋藻将来可能发展成为餐桌上的主要食品,这也许有些夸张。目前螺旋藻还只限于掺在面包、饼干里以增加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大部分产品作为饵料,饲养鱼虾等水产品。

哪种藻类可以用作防水层

有一种生长在海底的蓝藻,繁殖很快,长得特别茂盛,能在海底上形成致密的防水层。把蓝藻种在盐田的盐池里,还能防止盐池渗水。

在盐田里还可以养卤虫。卤虫又叫丰年虫,是一种很小的甲壳类动物,是虾的远房亲戚。这种动物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既可以当海洋养殖动物育苗期间的饲料,又可以从中提取胡萝卜素,作为功能食品和药品。

大米草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饲料,可以种在海边的滩涂上。

巨藻的生长速度很快,在海中大量种植,收获回来可以作为燃料发电,是一种很有希望的可再生能源。

对虾除了用放流的办法增殖外,还可以在海边筑虾池引海水养殖。

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养对虾致富的人很多,对虾也曾大量出口。

养对虾最关键的技术是育种、防病和育肥。可是后来养对虾的人多了,养虾池内虾的密度过高,投饵过多,使池内的水营养过剩,连沿海的海水也受到污染,有时滋生了大量的藻类,产生“赤潮”灾害,把海水中的氧都消耗掉了。海水受到污染,虾就容易生病和死亡。对于对虾的疾病,最近几年研究出了一些防治的办法,可是还没有完全解决。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一些养虾池里的对虾大量死亡,我国的对虾养殖业受到很大打击。

除了对虾以外,还可以养斑节虾、罗氏沼虾、南美白虾和龙虾等,这些虾的抗病能力比对虾强。

蟹的人工育苗解决之后,可以巨藻

在海边的池里或人工礁里养殖。

贝类的活动范围不大,最适于养殖,也不需要很多饵料。我国的贝类养殖发展很快。现在养得最多的是扇贝。扇贝的闭壳肌很发达,味道鲜美。在人工养殖以前,用扇贝的闭壳肌晒成的干贝是很名贵的海鲜。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几个新的扇贝品种,开发出养殖方法,十几年来,已经在沿海大量养殖。扇贝养在网箱里,网箱浮在海面。扇贝以海里的浮游生物为食,在网箱里逐渐长大,过一段时间就把网箱收上来,把寄生在贝壳上的藻类和其他海生动物清除干净再放入海水中,很短时间就可以收获。鲍鱼不是鱼,是贝类,也是一种名贵珍稀的海鲜。它的壳叫石决明,是一味中药,它生活在礁石上,现在也已找到育苗方法,放到海边的海水池子里养。海参、海胆也开始有人在海水池子里放养,收获也不少。贻贝可以用风箱养。牡蛎养殖的历史很久,可以在插在滩涂上的竹片或浮在海面的竹排上养。海滩上则宜养蚶、蛤和蜂等贝类。珍珠贝体内如果进入沙粒之类的异物时,它就会分泌出液体来把异物包裹起来,久而久之,形成光彩夺目的珍珠。广西合浦历史上就以产“南珠”而驰名于天下。在我国,养贝取珠现已发展成为一种产业。

发展农牧场,海洋有陆地所不可比拟的优势,陆地只有表面一层扇贝可以利用,而海洋上可以分层利用海水,加上海底,就变成立体的海洋农牧场。鱼虾贝藻混养比单纯养一种水产好得多,可以造成局部适宜的生态环境,对营养物的利用更加充分,有些品种的废物恰好是另一些品种的食物。山东、辽宁渔民同时养多种水产:上层透光,适于养海带、紫菜等藻类;中层用网箱养扇贝;下层养鱼;底层养海参、海胆、蟹等。适当地组合,既节约海面,减少投资,还能防止生物生病,创造更清洁的环境,各种产品产量都能增长,真是一举多得!

长期以来,人类在内陆淡水养鱼和围海养鱼中,探索了一定的养殖经验,但是,这离在海洋上开辟牧场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鱼类的繁殖和生长是依赖海底的地形结构的,如果这种地形和结构遭到了破坏,鱼类就会迁徙。生活在巴伦支海中的红鲈鱼和鳕鱼,就因为在19世纪末这一带海域的底层被拖网破坏,海底结构和海底植物受损,使它们失去了必要的生活条件和饲料。

在意大利热那亚沿海,意大利人把1000多辆废弃的汽车投到海底,过了一段时间,这些旧汽车周围长满了水下植物,许多鱼、虾及海洋动物被吸引到汽车周围。这些作为鱼礁的汽车周围,成了人们高产的捕捞基地。

在美国的一座钻井平台周围,最先引来了一批较小的鱼虾,没多久,大鱼也来了。很快,这一带海海胆域成了一个繁荣的鱼世界,奇怪的是,等钻井平台撤走,鱼群也消失了。

这给了人类许多启示,建造人工鱼礁就等于开辟了海洋牧场,这种海洋牧场像磁石一样把鱼类吸引过来。

鱼类为什么喜欢人工鱼礁

鱼类寻找人工鱼礁,原因并不深奥,这些人工鱼礁,利于鱼类隐蔽,海中猛兽袭击它们时,有人工鱼礁阻碍,猛兽难以发挥威力。同时,人工鱼礁上生长出一些藻类,这些藻类是鱼类的饵料。

海洋牧场的开辟除了设置人工鱼礁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为鱼类建造一个固定的“家”。

日本四面环海,但大陆架浅海区太狭窄,渔业资源很贫乏。聪明的日本人从1950年起,就开始为鱼类建造“家”。位于东京湾口的横须贺市鸭居区,1956~1958年为鱼类建造了200多间新居,1965~1968年又增加了715间。

结果,日本人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目前,日本人已在3300个地点为鱼类建造了78.7万间新居。建造这些鱼类新居,要付出昂贵的代价,但日本人所收获的价值,远远超过其投资。

鱼类牧场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新生产领域,并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鱼产品。那么营养丰富的牡蛎类能不能在海中人工养殖呢?

牡蛎采集和养殖最先出现在法国,后来传到整个欧洲。1967年,仅在大西洋沿岸阿尔卡雄到埃居翁之间就收获了5亿个牡蛎。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贝类养殖场中,或是把牡蛎放在吊篮中吊养,或是用绳拴起来系养。

海洋牧场的另一方法是“移植”。

人类用人工培育鱼的幼苗,待生长到一定大小后,放流到自然水域成长,借以增加资源,提高海洋生产力。这一做法,日本人称其为“栽培渔业”,欧美则称为“增殖牡蛎菜肴业”。人类在100多年前就开始了人工培育和放流海洋鱼、贝和虾种苗,到20世纪70年代,这种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增殖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自然放养,这种方法是把刚孵化出的幼鱼放流到沿海水域作为资源增殖的一种方法;二是粗养,即采取自然纳苗,饲养一些河口鱼和洄游性鱼类;三是围养,由人工养殖幼苗,控制产卵和受精。另外,世界水产新的养殖技术方法还有海水网箱养殖和网围养殖。

2011年5月24日,随着200个混凝土人工鱼礁礁体被慢慢投入三亚蜈支洲岛海域,标志着中国首个热带海洋牧场正式开建,未来海洋渔业部门还将利用这里的自然海洋生态环境,建设大型人工海洋渔场,增加海洋渔业资源。

建设海洋牧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由自然集捕型旧渔业向增殖型新渔业的转变,是人类与海洋打交道“悟”出来的经验。海洋牧场的兴起,将为人类开发海洋生物,使面临资源日趋贫乏的海洋渔业生产带来新的活力。

随着海洋牧场的开发,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将应运而生,用不了多久,海洋牧场这个在今天看来是陌生的词,会让人类逐渐熟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