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40岁登上健康快车(修订本)
17730600000027

第27章 女人是戒烟大军的关键力量

吸烟者家中儿童呼吸感染及哮喘发病率都较高。他们上学时,数学计算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均不如其他儿童。吸烟者的妻子肺癌患病率高一倍,患乳腺癌的人也增多。

女人的教育和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应大力加强和重视。西方有句谚语:“摇摇篮的手管理着世界。”中国也有句俗语:“每个成功男人的后面都有一个女人。”都说明了同样的意思。

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克早在克林顿任阿肯色州州长时,首创在州长官邸禁止吸烟。克林顿入主白宮后,她宣布说:“健康是第一财富。健康对每个人都是最重要的,我不准任何人在白宫吸烟。”从此,白宫结束了200年有烟的历史。一位巾帼以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让白宫无烟,捍卫了自己、孩子、家人的健康,这也说明了女性在家庭健康中的关键作用。

在男人戒烟的众多原因中,因病而戒烟的均属较年长者。有启发意义的是:妻子劝说丈夫戒烟成功者比父亲加母亲的联合力量还大一倍,足见“妻管严”的威力。这是一个好现象。妇女不仅是健康教育、戒烟运动的生力军,还是家庭和整个社会的重要力量,远超过半边天。

一个健康家庭应当是无烟家庭,因为,吸烟者的家空气是污浊的,二手烟即被动吸烟,危害尤其大。研究表明:吸烟者家中儿童呼吸感染及哮喘发病率都较高。他们上学时,数学计算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均不如其他儿童。更重要的是,吸烟者的妻子肺癌患病率高一倍,患乳腺癌的人也增多。

据1984年我国对50万吸烟人的抽样调查,男性吸烟率为61%,女性为了%,全国平均为33.8%,属中高水平。但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女性吸烟率较低,这对督促男性戒烟以及创建“无烟家庭”更有帮助。

控烟的关键:教育青少年

控烟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儿童、青少年从小不吸烟,使烟民后继无人。

从人群吸烟的角度看,控烟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儿童、青少年从小不吸烟,使烟民后继无人。一项研究表明:对小学四年级学生一次生动的控烟宣传后,他们的日记和作文中,个个天真而又义愤填膺地表示:要和烟草作坚决斗争,不仅自己长大后决不吸烟,而且要加入到控烟的队伍,决不允许香烟再害人。有这样可爱的青少年,不需要太长,只要两代人,我们的世界就将是一个阳光明媚、清洁无烟的世界。

每天限5根,不妨试试看

被动戒烟,戒烟以后,好的效果不明显,甚至于得癌症更多,死得更快了。

戒烟分两种类型,一种是主动戒烟,病人高高兴兴、真心诚意、心甘情愿、主动戒烟;另一种是被动戒烟,戒烟以后,好的效果不明显,甚至于得癌症更多,死得更快了。为什么?是不是因为抽惯了烟,一戒掉,不习惯,就得病了呢?当然不是。主要原因在于他是被动戒烟,是被迫的、窝囊的戒烟,不是心甘情愿的,所以在情绪上、心理上都是抵触的,郁闷的,效果自然不好。

吸烟的害处已举世公认,越早戒越好。如果一时戒不掉,可以把每天的吸烟量限制在5根以内,这样吸烟的危险度就会小一些。需要提醒的是,患心肌梗死的人吸烟量更要减少,干脆不吸最好。

风行世界的“五日戒烟法”

各国已有2000余万人用此法戒烟,平均戒烟达37.4%。

在国际上风行的“五日戒烟法”,经我国引进后试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1979年提出至今,各国已有2000余万人用此法戒烟,平均戒烟达37.4%。

“五日戒烟法”采取集体施教,每曰授课1小时,座谈、知识讲座、行为矫正指导相结合,学习班结束后随访6个月评价效果。讲课中心的教师以幻灯、投影、座谈等方式帮助学员下定决心、树立恒心戒烟,示范腹式呼吸法,介绍正确的健康生活方式,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互相鼓励,共同度过“戒烟不知期”,走向成功。

学习过程有三个阶段:

生理准备。教授腹式呼吸,指导有氧体育运动和放松学习;回避所有能影响戒烟决心的药物与习惯;调整食物结构,增加饮水量,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

学习准备。思考吸烟利弊,权衡得失,掌握自我意识的控制能力,摸索一套没有香烟的健康生活模式,选择一个明确的日子突然彻底戒烟。实践证明,这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可取的方法。充分了解戒烟中出现的症状是戒烟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困难,是你身体建立新的平衡的信号。回吸只是发展中的一个曲折,而不是最终结果;对某些回吸信号积极采取措施,就可以保持戒烟成果。

社会准备。找对策回避烟友和吸烟环境;学着抵御烟草的诱惑;与不吸烟者交朋友;从朋友和家人处获得帮助,接受监督;经常发现戒烟在生活中的各种益处。

通过“五日戒烟法”,吸烟者会晾喜地发现自己身心各方面的变化,最大益处莫过于重新获得了自信、自尊、自爱以及对生活和自身的控制。许多人发自内心地说:“我能控制自我,知道如何对待生活了。我摆脱了尼古丁。小烟卷,永远告别了!”

烟酒亲兄弟,并非一家人

酒与医本是一家,烟則有百害无一利。

人们常把烟酒混在一起谈,“烟酒不分家”,以为两者差不多,其实它们有本质的不同。

从历史上看,酒有5000余年历史,在文字出现以前,远古的岩画上已有酒具的图案,而烟是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带回欧洲的,吸烟的盛行只有200余年的历史。从地域上看,世界各古老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米酒、果酒,各具特色,五彩缤纷,而烟草则仅此一种,别无分号。从医学上看,酒有广泛的用途,酒与医本是一家,繁体汉字的“醫”的下半部分就是“酒”的意思,现代医院每天都离不开酒精。烟则有百害无一利。从文化上看,酒在各国都有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文化人文内涵,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风花雪月,情仇爱恨都有酒的故事,而烟则相形见绌,只能甘拜下风。酒的气质和品位是烟所无法比拟的。

饮酒文化,源远流长

酒的消耗量是一些民族焦虑程度的指标。

人是感情动物,有七情六欲,在内外环境压力下,人的感情需要有宣泄释放的途径。酒精的刺激、兴奋、释放和麻醉功能正符合人们的需要。心理人类学家维特。巴诺教授通过对美洲印第安人社群的研究发现,酒的消耗量是一些民族焦虑程度的指标,并认为适用于所有饮酒民族。

大凡人的种种郁闷忧伤,慷慨悲愤,兴奋激动,思念惆怅或亲人相逢,接风饯行,遣忧排愁,贺吉志喜,此时酒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其文化与疏导功能是任何其他东西所无法替代的。试想,世上还有什么能把人类的精神、心灵和感情如此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天生我材必有用,干金散尽还复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艰难苦限繁双鬓,潦倒新仃浊酒杯”。而“青梅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更是在杯酒之间演绎了惊心动魄的历史风云,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组成因素。当然,其中也夹杂一些不良的“醉酒文化”:“今朝有酒今朝醉”,“浩歌一曲酒千盅”,“酒醒还醉醉还醒”,使“酒杯是小,淹死的人比大海还多”,对社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天堂地狱,一步之遥

世界卫生组织改变了过去对酒精的看法,把“少量饮酒有益健康”的口号,改为“酒,越少越好”。

客观地说,酒是一种多情物,又是一把双刃剑。少量的酒是健康之友,多量的酒则是罪魁祸首。

欧洲20个工业化国家的横向流行病研究表明:酒精的消耗量与冠心病的死亡率是逆相关。在前瞻性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在每天都少量饮酒的人群中,其高血压与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不饮酒者低。美国癌症学会对年龄在40~59岁的28万名男子的饮酒习惯进行了12年跟踪研究,发现适量饮酒(每天不超过15~30克酒精)的人其心脏病死亡率较不饮酒者低20%。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的资料显示,适量饮酒可减少40%的冠心病发作。原因是适量酒精能升高血液中的高密度脂量白胆固醇,即“好”的胆固醇,因而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这在猕猴的饮酒实验中也得到证实,饮葡萄酒组猕猴的动物粥样硬化发生率为8%,而对照组为48%。新近的研究发现,适度饮酒者体内C一反应蛋白含量最低,表示酒精有一定的抗炎症作用,这也有利于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的资料表明:适量饮酒者比滴酒不沾者更健康,而且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一岁。

但千万别忘了,酒是把双刃剑,酒量不是谦谦君子,只要过量,即只要一步之遥,酒立刻凶相毕露,把饮酒者送入地狱。在生理上,酒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在心理上造成酒精成癮,依赖,人格变态;在伦理上造成道德沦丧,刑事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破坏,后果难以估量,而且实际上是愈演愈烈。尤其在当前中年多病,英年早逝的热点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有鉴于此,世界卫生组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它改变了过去对酒精的看法,把“少量饮酒有益健康”的口号改为“酒,越少越好”,因为少量饮酒的好处很容易被饮酒的巨大弊端所掩盖,也就是把“对酒当歌”改为“对酒莫歌”了。实际上,即使在以前认为少量饮酒有助预防冠心病的时候,世界卫生组织也从不提倡以少量饮酒作为预防冠心病的方法,为的是防止酗酒的巨大社会负面作用。

酗酒之害,触目惊心

当血申酒精浓度为40mg%时,饮者表现如孔雀;当浓度为80mg%时,表现如狮子;当浓度为120mg%时,表现如猴子;当浓度在160mg%~200mg%以上时,表现如蠢猪;酒精浓度再高,可导致昏迷,深度麻醉,直至死亡。

只要想一想监狱里罪犯的50%,交通事故的40%和医院重病人的25%都与酗酒有关,而这意味着数以千万计的人,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和无数痛苦悔恨都与酗酒有关,就会使人不寒而栗,更不用说许多人们耳熱能详的名人精英因急性心肌猝死、肝硬化、肝癌而猝然寓世,那么酗酒意味着什么就更使人痛心了。

我的一位美国医生朋友,其父是里根总统高级幕僚,从哈佛大学医学院毕业不久,一次周末欢宴,年轻气盛,酒后驾车,在高速路上,汽车冲出护栏100余米,粉身碎骨,令人痛彻肺腑,刻骨铭心。

酒精很容易吸收,空腹时在胃内可迅速直接吸收20%,数分钟内使人酒醉,如胃内有食物,尤其是淀粉类食物可明显延缓吸收,避免醉酒。酒精吸收后由肝细胞中乙醇脱氢酶及乙醛脱氢酶依次分解,由于酶的活性差异,故酒量也因人而异。但差异不会很大,不像某些毒品差异达数十倍之多,因而酒喝多就一定会醉。不久前俄罗斯一次饮酒比赛,冠军喝了1.5公斤伏特加,回家后20分钟死亡,其余5名获奖者也全都送入医院抢救,饮酒比赛组织者也以“谋杀罪”被告上法庭。

饮酒后,随着血中酒精浓度上升,神经精神系统产生不同反应,有位学者精辟地描述:起初时,当血中酒精浓度为20mg%时饮者心情好、精神爽,有欢快感。是饮酒后的最佳状态。当酒精浓度为40mg%时,饮者表现如孔雀,愉快而健谈,思维敏捷,乐而忘忧,好展示炫耀自己;当浓度为80mg%时,表现如狮子,精神亢奋,自高自大,语言傲慢,科长说成处长,刚愎自用,略有微醉(按交通法规定,50mg%即为酒后驾车,100m咖为醉酒驾车);当浓度为120mg%时,表现如猴子,自控力减弱,行为古怪,作弄戏谑,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是酒后误事期;当浓度在160mg%-200mg%以上时,表现如蠢猪,思维紊乱,步履蹒跚,反应迟钝,语无伦次,有的开始蒙陇倦睡,渐入昏睡。酒精浓度再高,可导致昏迷,深度麻醉,直至死亡。戴安娜王妃车祸时,其司机血中酒精浓度已超过第四个阶段,属醉酒驾车。某影星车祸死亡之时,血中酒精浓度为205mg%。

何以解忧,唯有交流

实践证明,对酒当歌,以杜康浇愁只能是愁上添愁,咸事不足,败事有余。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的千古名句,读来让人荡气回肠。但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何以解忧,应当是“唯有交流”。

怎么交流?用语言,用心灵交流。

与谁交流呢?与人交流,友人,亲人,爱人;与书交流,小说,历史,励志书;与自然交流,阳光,空气,水,名山大川,名胜古迹。

实践证明,对酒当歌,以杜康浇愁只能是愁上添愁,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与人的心灵交流,所有的忧愁烦恼,抑郁苦闷都能在春风化雨般的心灵抚慰,涓涓流水般的心灵滋养中化解。尤其是夫妻间的话聊、牵手和爱窝,其伟大力量是世上任何美酒佳酿、名珠宝玉所无法比拟的。

书是知识的源泉,进步的阶梯,智慧的钥匙,有书做朋友,你就是最幸福的人了,“读书静坐,各得半日;清风明月,不用一钱”。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大自然的儿女。回归母亲的怀抱,接受阳光,空气,水的洗礼,看看神奇的造化,秀美的山川,你的心灵会净化,人格会升华,会有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悟,“念天地之悠悠”,“感吾生之须臾”,还有什么想不开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