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历史故事与趣味
17728200000062

第62章 “烈士”称号的由来和演变

“烈士”一词,最早见于商代。伊尹说:“大夫知人事,烈士去其私。”春秋末期,孔子也用过烈士一词:“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古代所谓烈士,虽有“谓以身殉道,而不屈者”之说,但一般常指临危不惧的节义之士,是活着的人。如三国时,曹操的《龟虽寿》诗中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指人虽老但仍有抱负,有才干。元、明、清时,对战死的军人,称“阵亡”或“战殁”将士,而不称烈士。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政府,对抗战殉难者,褒称“忠烈”,烈字含义始有演变。当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军队,仍沿元、明、清时的用语,战场牺牲的指战员,叫“阵亡将士”。

1947年4月,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公布施行的《东北解放区爱国自卫战争阵亡烈士抚恤暂行条例》,由“阵亡将士”改称“阵亡烈士”。这是一个实质性的演变,烈士一词始成为现在意义的、最光荣的称号。1980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第三条规定:“我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在革命斗争中、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的,称为革命烈士。”给“烈士”一词赋予完善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