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的背景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生存能力的发展。它是一种以生态文明和生态伦理为价值取向的新的发展观。1978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首次在文件中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和接受,成为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中的重要范畴。各国(或地区)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追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潮流。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迫于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不得不作出的选择,是付出了沉重代价的。数千年来,人类一切经济活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向自然界索取尽可能多的生存资料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人们正是为此而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国政府的决策行为还总是过于向经济倾斜的。只有当人类进入需求的更高阶段,更加注重生存质量时,而自然界也因人类的不正当开发行为,一次又一次地惩罚了人类时,人类才充分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意识到自然资源并不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从而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近代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活动对地球影响规模的空前扩大,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出现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如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到了世纪之交的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已经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土壤沙化、生物物种锐减、海洋与淡水资源污染、有毒化学品的转移与危害等等。这一切,自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忧虑和不安,迫使人们对传统的发展观进行反思。从经济层面上看,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往往以各种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巨量消耗为代价,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效益低、质量差,资源浪费严重;从社会进步的层面上看,传统发展观严重割裂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经济增长和人的发展各种因素的联系,破坏了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和有机性,造成人和社会的畸形发展;从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上看,传统发展观已经导致了人类面临着的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种种情况说明,坚持传统的经济发展思路,将会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这无疑是将人类引向自我毁灭;要想拥有一个更为安全与繁荣的良性循环的美好未来,就必须与传统发展观决裂,依靠可持续发展战略,重新调整有关政策,建立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科学合理的比例,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类的世代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代际公平”和“区际公平”两大问题。
(1)代际公平。实现代际公平,关键是要使自然资源基础保持在某一水平上,以使未来世代不仅能够获得与当代同样的产出,而且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满足更高程度的需求。为此,要求地球上的可再生性资源的更新能力不至于下降,非再生性资源或其储量能够稳定,或能得到其他资源的有效替代;还要求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持环境净化污染的能力能跟上污染的排放,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持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使人类的发展始终保持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以内。
(2)区际公平。区际公平是指各个区域有同等的满足需要的权利,这种权利具体的包括各个区域有同等的利用环境产品和服务的权利,有同等的选择、确定保护自身环境并有效参加国际或区域合作最佳途径的权利,有平等参与全球环境和发展的权利。从理论上讲,地球是属于全人类的,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具有平等地享受地球资源的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不同国度之间,即使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人们在资源占有、利用水平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占世界人口不到21%的发达国家,其所耗资源却占全球资源消耗量的80%;世界上最富有的2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是最贫困的20%人口财富的150倍;发达国家的生活标准是不发达国家的18倍。再从环境污染来看,当今全球的环境问题,是长期积累和演变的结果,主要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过度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造成的。一个美国人一生中对地球的消耗和损害,为穷国平民的20-100倍,而一个美国富人对地球的消耗和损害则可达到穷国平民的1000倍!因此,人们有充分理由要求发达国家或地区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作出应有的承诺,从他们自身做起,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并在环境和发展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更大规模的援助,在环境资源相关技术共享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发达国家答应每年拿出GDP的0.7%作为海外援助资金(ODA),支持发展中国家尽快摆脱贫困。但目前只有很少数的国家做到了这一点。当然,实现区际公平,并不是说要“劫富济贫”,既不能降低富国或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而使穷国或地区受益,也不能试图抑制穷国或地区的能源消费水平,否则,就等于使穷国或地区永远保持贫困。唯一合理的选择是尽可能使穷国或地区在增加能源消费的同时,也不断增加能源消费的效益,而不至于步发达国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通过挥霍浪费而求取发展的后尘。
人类的发展观,是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程度的加深而进步的。追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的一个根本变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终于摒弃了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切短视目光,对经济和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入,为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协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基础。但许多迹象表明,实现代际公平比实现区际公平还要困难,因为前者涉及的是人们眼前的切实利益。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还需要我们作出艰苦的努力。
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内容
(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社会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国家和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没有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便会失去坚实的基础,诸如贫困问题、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资金和技术问题便难以解决,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也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区域作为一个整体的地理范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同时它又与区域外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谓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在现有自然资源(包括环境)约束条件下,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有效增长。其中,经济增长是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基础上的专业集约型经济增长;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要小于其再生速度,不可再生资源利用应约束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之下;废物的产生应小于或等于环境的吸纳能力。也就是说,应在客观评价本区域具体情况(社会经济及自然资源条件)和既有经济优势的基础上,按照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地处理好区域内“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维系统的协调发展,合理配置区域内的各种资源要素。同时,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协调好区域与区域外更高一级系统,直至国内、国际两个大市场的关系,找准区域在其中的位置,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正确定位、合理规划,形成区域经济优势,形成区域内各单元社会经济功能及生态环境功能的协调,形成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以实现区域经济整体的健康、稳定和长期发展。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为经济增长与区域平衡,即把经济增长、生产力和城乡布局、适度人口结构及分布、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内部和区际间的平衡等要素相互协调起来使之进入良性循环,努力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最低,资源高效配置,达到高效与和谐的统一,追求系统整体功能的完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是:经济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它要求人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有机地发展,在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关注资源的代际配置和福利的代际公平。
(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区域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由于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劳动力素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等的不同,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即使是在同一区域内部各个单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必然是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并存。因此,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城镇与乡村之间、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使区域之间、区域内部各单元之间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实现动态平衡。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空间布局的可持续发展。从空间结构的角度以及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区域是由不同的、面积更小的单元组成的,各区域单元由于要素禀赋、技术水平不同,相对而言又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比较竞争优势。因此,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建立在同质性区域基础上的不同经济区域之间要协调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功能性区域基础上的区域内部各单元之间也要协调发展,要在合理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形成相互协调、优势互补,既竞争又合作的良性经济运行方式。区域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为了有效、合理地配置区域内的各种资源要素,在空间结构上,应按照生态的和经济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进行产业布局,找到适合区域发展的经济开发模式。
(2)区域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即区域功能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一般而言,区域经济是由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两部分组成的,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是一个密切联系的“连续统一体”。农村社区不断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低廉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同时又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没有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城市社区作为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等的中心,对农村社区的各方面发展有着巨大的集聚和扩散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数量及规模的不断扩大,众多卫星城市、多中心城市及城乡融合区的出现,使得城市社区与乡村社区的绝对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城市社区对其周边乡村社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城乡社区作为区域的有机整体,应通过产品、信息、生活方式等城乡之间的交换,取长补短,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合作,以避免“大城市病”和“乡村衰落”现象,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3)区域整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作为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互为发展条件的有机统一体或载体,客观上要求我们用整体和系统的目光来看待各系统及系统各方面的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舒适和方便,经济的良性发展又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公正与进步打下物质基础。而社会各方面的良性发展,如社会治安的稳定、科教水平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等也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社会保障。区域整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当代人能够幸福地工作与生活,也要求我们不能损害后代人能够同样幸福地工作与生活的权利。因此,我们应该从“区域一盘棋”和区域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着手,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消费、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这就需要不断地增强我国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前人、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人口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源,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促进和制约并存的关系:第一,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呈一种相关关系,人口增长受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变化,人口规模与市场规模、劳动分工以及技术创新潜力有着密切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的再生产的统一,两种再生产相协调,就能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会延缓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具体表现在:过大的人口规模会削弱资金积累的能力,并造成公共设施供给的压力;人口的迅速增长将增加赡养人口和就业压力,并降低人均实际收入水平,同时也将加速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关于人口与生产资料的依存关系,李嘉图就曾感叹“生产赶不上人口的繁殖”。马尔萨斯曾断言:人口增长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生产大致按算术级数增长,人口数量或迟或早将超过自然资源所能够承受的水平。第二,人口规模过度扩张将造成其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1956年,美国人口学家赫茨勒首次提出了“人口爆炸”一词。时至今日,世界“65亿人口日”告诉我们,巨大的人口数量已超过了地球的承载力,“人口爆炸”所形成的人口危机和粮食短缺、资源枯竭、能源匮乏、环境污染并列成为当代五大全球性问题。人口继续迅速增长预示着下几代人提高生活水平和减轻贫困的努力可能产生灾难性的失败后果。
要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新经济,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只有依靠知识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促使经济系统内部产生抑制人口增长的机制,使人口成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只有依靠科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使之自觉地增强其控制人口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以及合理而适度的消费观念,才能最终形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适度人口和最佳人口规模。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环境排放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资源环境与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第一,资源环境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并起到支持作用,资源的丰度和组合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优势,进而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第二,资源综合利用率的高低与经济效益的高低成正比例关系。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将导致无法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第三,资源环境质量的优劣对产业布局和企业的分布有重大影响,而高新技术产业与企业对环境的质量要求是高的经济发达地区一般都是环境质量比较高的地区,环境越好,就越能吸引更多的投资、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等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形成环境与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可持续发展的大好局面。第四,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的好坏有密切联系。由于自然因素,更主要的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对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失是非常巨大的。
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如果人类再继续无节制地开采、过度利用自然资源,那么,我们将只会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为了人类自己长远的生存与发展,人类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式的、不计后果、不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资源利用方式,采取有力措施遏制住当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和蔓延趋势。
循环经济发展论已然成为解决21世纪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有价值的见解。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生态经济它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经济活动是一个“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的生产流程,这个生产流程使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能在不断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循环利用;由于采用了全过程的清洁生产、节能生产,实现了污染的“低排放”,生产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在环境承载力之内,经济和环境得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良好的人文环境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人文环境。一般来说,良好的人文环境主要包括少生优育的人口体系;高素质的劳动者、管理者,新型的思想、发展观念、多元素的文化结构;高品位的知识文化氛围等等。
高素质劳动者、管理者队伍,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从劳动者、管理者、各项管理活动、各类管理机制等多角度来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要求劳动者、管理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水平并能运用于实践,创造出新的成果,而且还要求劳动者、管理者必须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结构和市场变化,越来越高的管理要求,能及时适应和从容运筹。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很大的程度上左右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和方向。因此,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发扬吃苦耐劳、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形成尊贤用贤、人尽其能的民主法治的良好氛围,建立恪守信念、克己奉公、顾全大局、讲究效率的运行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二)稳定的主导产业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拥有、占领并不断拓展市场的主导产品,区域经济才能可持续地发展。因此,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的择定和开发,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布局合理、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带动力强,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共有的原则。同时,要在可持续发展中,使近期、中期、远期都逐步形成各自较为稳定的主导产业,以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旺盛的生命力。
经济主导产业形成后,就必须加强扶持促使其加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主导产业结构的布局上要有科学合理的近、中、长期规划;在主导产业的发展上要制定优惠的政策,创造优化的环境;在主导产业效益的分配上要有“欲取先予”的卓识和胆略;在主导产业带动功能的发挥上,要讲究长短结合、形式多样、效益优先的步骤;在主导产业的稳定上要建立和健全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与此同时,还要更多地研究、分析、预测市场,以确立主导产业的管理方式和目标,调整其发展格局,从而获取最大效益。
(三)持久的资源基础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利用资源和较为平衡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因此,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就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已拥有的资源要充分、有效、合理的利用,以发挥其最大的优势,与此同时,必须采取经济的、行政的、科技的、法律的等等一切有效措施,对各类资源进行保护,延长其使用期提高其利用率。科学有序的开发各类资源,它包括既对没有发现可挖掘的资源着力开发,又对已拥有的资源在质与量上开发提高,还对外来资源的引进渠道、利用方式等方面实施开发和开拓,使利用、保护开发三者同时并进、有机统一,努力使资源优势转化为高效的经济优势,使区域经济在可持续发展中得以繁荣和发展。
(四)完善的法规体系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相配套、规范而和谐的发展环境。第一,宽松的发展氛围。区域内外、部门与部门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部门与产业,甚至人与人、区域与区域之间相互矛盾、相互脱节、相互摩擦与消耗的现象,应当要有足够的法制、法规力量予以制约、调节或得以根治;使适合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类社会、经济关系得到协调和理顺。第二,规范适度的税收征管。完善的税收制度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一种调控手段,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实施规范、适度的税收征管是必要和必须的。第三,有效的经济质量监督。经济质量的有效监督是保证可持续发展关键手段,特别是对那些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计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布局和调整、重要产品质量、支柱产业政策的制定,经营管理方式和机制、经济发展的速度、效益等等,都必须施以及时、公正、有力的监督,以增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生命力。第四,保障好合法权益。只有这样,各种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才能在有效的法律保护中得以生存、活跃和发挥积极作用,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2.简述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失调的根本原因。
3.简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4.试述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