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学曾国藩 做事要学胡雪岩
17573500000030

第30章 做事要会算计——内外之账都分得清(2)

这桩在王有龄几乎是无法解决的麻烦事,被胡雪岩一个就地买米之计一下子就给化解了。依胡雪岩之见,反正是米,不管哪里的都一样。朝廷要米,看的是结果,并不管你的米是哪里来的。只要能按时在上海将漕米交兑足额,也就算完成了任务。既然如此,可以就在上海买米交兑,差多少就买多少,这样省去了漕运的麻烦,问题也就解决了。但这里还有几个棘手问题需要解决:第一,要能得到抚台黄宗汉的认可,因为买米抵漕粮是违反朝廷规制的。不过,这一点问题不大,浙江漕米不能按时足额解运京城,他抚台大人也脱不了干系。第二,要说动浙江藩司肯垫出一笔现银,做买米之用,这是挪用公款,拆东补西,藩司要负责任。不过只要抚台同意,做下属的藩司也不能怎么样。第三,要能在上海找到一家大粮商,肯垫出一批糙米补出买米不足的差数,等浙江新漕运到后再归垫。这样也就等于这家粮商先卖出,后买进。一般商家是不愿意做这样的生意的,因为这等于是纯粹的帮忙,不一定有多少赚头。而且漕米历来成色极坏,一般的粮商从来都不愿意过手。不过,生意人想的就是生意经,只要能给他补贴差价,不让他吃亏,米商也就不会不应承。只是补贴米商的差价,再加上盘运的损耗,很要破费一些银子,运送漕米的“肥差”也就变成了亏本买卖。但按照胡雪岩的看法,能够按时足额交兑漕米,为浙江抚台、藩司分了忧,为王有龄在官场铺了路,花上几万两银子也值。

就地买米,解决漕运麻烦,严格说来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做生意,但从这里我们却看出来胡雪岩遇事思路开阔、头脑灵活,不墨守成规而善于算计的本事。比如黄宗汉、王有龄以及浙江藩司等人,算到的只是漕米欠账太大,一时难以筹足,算到的只是漕米由河运改海运之后漕帮会作梗,即使筹足米数,要按时运送上海也难,就是算不到漕米改海运,并不是整个问题的关键,因而只能在那里一筹莫展干着急。究其原因,也就在于他们拘于漕米必需是由征收地直接上运的成规,而没有想到情势不同还可以有新的运作方式。胡雪岩思路灵活,不拘形式,不仅使难题得到巧妙的解决,而且各方面都满意,皆大欢喜。

5.做事会算计,亲疏之间有分寸

对于做事会算计的人来说,朋友之间的合作交往,不能损害双方的利益,否则就会使朋友关系解体。朋友关系的维系,最好的办法是能给双方带来好处和利益。在朋友之间的交往中,一时出于感激或冲动,慷慨过度,从而损害自己的利益,这种情况在胡雪岩看来,虽是出于自愿,但终究会使自己吞下一个难言的苦果,最后反而会使朋友关系紧张乃至崩溃,其后果是失去了朋友,还可能危及前程和事业。所以,胡雪岩才说:“亲疏之间,自己要掌握好分寸。”他的这句话是有具体所指的。

王有龄本是湖州知府,进省城时却落了个“好”差事:不归他管的新城县有百姓造反,巡抚黄宗汉派他去处理此事。王有龄不敢带兵去剿,一来这些清兵把剿匪当作发财的机会,到了地方肯定会大肆抢掠,兵甚于匪,到时不但剿不成,反而有可能激起大规模民变。二来这些兵也打不了仗,一旦打败了,他王有龄还可能命丧新城,即使不丢命也会被革职查问。王有龄思来想去,决定先安抚,实在安抚不了再去剿。但他自己却不肯亲自去安抚,这是要冒大风险的,弄不好也会丢命。物色来物色去,王有龄选中了嵇鹤龄。

嵇鹤龄本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候补知县,因为为人耿直,恃才傲物,不善于应酬场面上的事,所以一直是“候补”还不曾掌过官印。嵇鹤龄虽然有勇有谋,但因心怀一肚子怨气,不肯替王有龄效劳。胡雪岩经过一番攻心,解决了嵇鹤龄的债务、婚配问题,并让嵇鹤龄感到去新城安抚反民正是他官运转折的一个机会。嵇鹤龄接手了这个苦差,想好了对策,做好了思想准备,便向变幻莫测、动荡不安的新城县进发了。

王有龄在嵇鹤龄蛮有把握地走后,十分高兴,便对胡雪岩说,待嵇鹤龄功成回来,要保他当归安县令。归安县本由王有龄兼管,而归安县却一年能给知县带来五万两银子的进项。如果让嵇鹤龄当了归安县令,不就是相当于从王有龄的钱包里硬生生挖走五万两银子么!胡雪岩觉得,王有龄一时慷慨,到以后定会后悔,损害他的利益,他与嵇鹤龄的朋友关系也就难以维系了。

于是,胡雪岩否定了王有龄的一时慷慨,而建议王有龄把兼领的浙江海运局坐办的位置让给嵇鹤龄。这样一来,王有龄既可以省点事,还可以在嵇鹤龄掌管下,把海运局原由王有龄和胡雪岩经手的几笔海运局垫款、借款,料理得圆圆满满,真可说是一举数得。

胡雪岩确实是精于算计,他阻止王有龄的一时慷慨,其实是出于人与人之间交往“度”的把握。在胡雪岩看来,嵇鹤龄和王有龄的关系,无论如何也还没有达到可以如此大利而不会产生不良后果的程度,王有龄的一时慷慨,也就有些失去分寸了。而亲疏之间,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必然会影响日后的相处。其实,胡雪岩的这一考虑,用之生意场上的人际交往,特别是合作伙伴之间、老板与部属之间关系的调适,也是必要的。如何把握好适当的分寸,直接影响到相互之间没有障碍的沟通和配合的默契,的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那么,如何才是适度,才是不失分寸?这却是一个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的问题,需要当局者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置。不过,胡雪岩的不能过分慷慨中所体现出来的,以不损害自己和对方利益为前提来维系朋友关系的思路,对成大事者应该是有启发的。

6.以退为进

——无为而有为的算计智慧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暂时的退让是为了将来的进取。在生意场上,不能死抱住一些眼前的蝇头小利不放,应该为了长远目标而放弃眼前利益,尤其是在情形不利时,更要善于退让;只有善于退让的人,才能赚到大钱。

胡雪岩在做上海的市面时,费尽心力地介入朝廷与洋人的争端,试图在朝廷与洋人之间充当调停人的角色,让各方握手言和,团结协作,共同把上海的“市面”做好做大。胡雪岩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他深知:

要在上海创下除销“洋庄”以外的更大的事业,比如在上海设立阜康分号,在上海做房地产生意,在上海开米行,甚至还想在上海开戏院、茶楼,这些靠他一个人是做不起来的,需要朝廷和洋人各方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如愿。

但实际情形是,上海此时很不安定。一方面虽然因为外国人曾经接济过小刀会,租界因此并不受战火影响,但小刀会起事以后占领县城,终成掣肘之患。另一方面,由于洋人接济小刀会,与太平军从事军火交易,惹恼了朝廷,朝廷于是决定对洋人在上海的生意采取限制,颁布了禁止丝茶运往上海的禁令,并决定在上海设立内地海关,增加关税。洋人与朝廷的关系弄得很僵。

有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上海的进一步安定与繁荣自然也就要受到影响。不过,这时也不是没有回旋的余地。能够回旋的关键,在于实际上洋人和朝廷都不想长久僵持下去。对于洋人来说,如果一定要与朝廷僵持,他们在上海的生意就将全面受到影响,比如他们急需的丝茶,因为货源断绝,就只能在上海高价购进。而朝廷主要也是恼恨外国人资助小刀会和卖给太平军军火,才发出禁令。从实际利益来说,假如真正断了洋商的生路,朝廷也断了一道财源,起码关税就要少收许多。禁制之举,实在也叫万不得已。

正是因为这些情况,胡雪岩坚定了要充当调停人的角色。胡雪岩一旦决定这么做,他的利益或多或少要遭到损失,但他此刻想到的却是尽快在朝廷和洋人之间调停斡旋,把彼此发生争端的原因除掉,各让三分,叫官场相信洋人,也叫洋人相信官场,“这样子才能把上海市面弄热闹起来”,那时开戏院、茶楼也好,买地皮也好,都会无往不利。

于是,胡雪岩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他决定把自己囤积的生丝尽快脱手。这本来是他准备用来控制市场、垄断价格的一批丝,他要这个时候脱手,无非是要向洋人做出一个友好的姿态,而洋人要在中国做生意,一般来说还比较重视中国商人的态度。胡雪岩这样做,等于之前囤积居奇的心思都白费了,但胡雪岩看中的显然不是这点小利。另一件事则是去苏州拜见时任苏州学台的何桂清,想搭上官场的路子,在官场找到人来出面调停。在胡雪岩看来,如果有得力的人出来做这件事,平息朝廷和洋人之间的争端,也会容易得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胡雪岩的努力,朝廷与洋人决定休战,握手言和,共同协作维持上海“市面”的稳定和繁荣。

“商场如战场”。在战场上要有必要的撤退,在商场上也要有退一步的打算。但是对于“做事会算计的人”来说,仅仅为了保全自己的撤退,太过消极,是一笔亏本的买卖。因此,即使是退,也要为进埋下伏笔。比如说胡雪岩抛售生丝,明明是一笔亏本买卖,但却给洋人留下了好印象,为以后的大买卖打开活路。

所以,那些欲成大事者,千万不要一味地想着进,有时也别忘了“撤退”这一招。那么在哪些情况下需要撤退呢?

一是因为偶然因素的作用,使原定战略目标失去了意义。

二是出现了更好的机会,根据获取最佳效益原则,舍此而就彼。这是一种战略重心的转移。

三是局部性的撤退,以保证战略重点的实现。

四是对手的势力过于强大,不足以与之争风。

五是要想保持现有市场占有率,投入将不堪重负。

在上述情况出现之时,与其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撤退,或在被对手强行逼出角逐场情况下撤退,倒不如主动地进行战略转移,以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以图在其他方面另谋发展。

胡雪岩之所以能成就大事业,皆因他懂得以退为进之术和“今日不生效,明日又来,今年不生效,明年又来”的精要所在,所以他才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7.做事精明靠算计,不可硬碰硬

对手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竞争,有了竞争,就一定会分出胜负,即使是双赢也会有大小之分。但是在生意场上,是没有永远的敌人的,因此,懂得算计的人不会与对手硬碰而懂得以智谋取胜。

盛宣怀可以说是当时生意场上胡雪岩最大的对手,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胡雪岩与盛宣怀过招可谓是斗智斗勇。

为了不与盛宣怀发生正面冲突,胡雪岩就打盛的主管官员——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湖广总督)的主意,希望通过李瀚章来整倒盛宣怀。

一天,胡雪岩对李瀚章道:“近来湖北煤铁总局出了乱子,李大人是否有所耳闻?”

李瀚章知他消息灵通,忙问:“什么事?”胡雪岩:“外面传闻,盛宣怀办事不力,推卸责任于矿师马利师,并逼走了马利师。”

“原来马利师是他逼走的。”李瀚章冷哼一声道,“幸亏你提醒我。”

胡雪岩道:“李大人,开办煤铁矿务,充分显示了您高瞻远瞩的目光,于国于民有利,小人深表佩服。只是……为何用盛宣怀做总办?”

李瀚章叹口气,道:“李鸿章大人也是一时受了蒙蔽,我等人小言轻,不如不说!”“李大人您若不说,还有谁能判定这个奸愚呢?”胡雪岩趁机加了一句,李瀚章点点头,表示深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