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李鸿章两家,也有姻缘。李鸿章和他的弟弟李鹤章同入曾国藩幕府。曾与李的父亲李文安是“同年”,加之李瀚章、李鸿章均正式拜曾国藩为师,属于曾的得意门生,所以李鹤章与曾纪泽后来成为儿女亲家,李的第四子娶曾纪泽的长女为妻,使曾、李两家“亲上加亲”,联为一家。由于有众多部下联手互助,又有如此之多的贤亲家相帮助,曾国藩如虎添翼,在成就大事中多了几分力量。
5.自强不息,坚强不屈
那些表现坚强勇毅的人,一定有志气,“自强不息”是人们共同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
曾国藩是一位封建官僚,历来被称为顽固、反动的封建地主阶级代表。然而正是因为他受过纯正的传统文化洗礼,所以在他身上,确实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某些精神。有人称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很有道理的。
有人认为从儒学义理上看,曾国藩的成就远不能与孔圣人和朱子相比,但从实践传统文化并成就的业绩看,则远较孔、朱二人为胜。
在文化人格的造就上,曾国藩基本实现了圣人人格与豪杰人格的统一,所以时人誉之为“圣相”。在此一点上,恐怕只有明代王阳明一人可与其比高量下。与传统的士人不同的是,曾国藩以书生身份成为名将,由文而武,亦文亦武,所谓“出将入相”,正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最高目标。要问曾国藩何以能成此殊勋,“强”字就是秘诀。
“强”字是豪杰人格的基本精神。
儒家理想中的人格,主要以“温、良、恭、俭、让”为特征,塑造出来的人物,是“文质彬彬”的君子,尽管它包含了一些积极的因素,但总的来说,缺少一种豪迈激越的劲头。于是,儒家又提出了第二个层次的人格模式作为补充,即豪杰人格。
所谓豪杰,是一种杰出、俊伟的人格形象,是大智大勇之人。力勇过人谓之豪,德智非凡谓之杰。如果说,君子集中反映了恭谦守礼的人格形象,那么,豪杰便表现出胆识超人、直道而行的英雄气概。这种人以天下为己任,敢做敢为,带有雄壮、伟岸的色彩。
曾国藩虽然是一个文弱书生,却没有把自己造就成一个懦弱不堪的书呆子,他没有把自己混同为封建官场中奴颜媚骨、左右逢源的掮客。这一切,都取决于他的人生取向和人格设计。他选择了内外双修的成功路径,从自身修养出发,端正人生态度,持身以正,处世以方,由正己而正人,由治国而治天下。因此在他身上,同时体现了圣人人格和英雄人格两种特征。二者互相补充,臻于完美。
“强”字精义,首先在于刚强。刚强并不是表现在待人接物的那种执拗、固守原则,而是指克服人性的弱点,使自己能够自立起来。因此古人说,“强”字乃立身之本。人性的弱点,指的正是软弱、贪婪、虚荣、犹豫等足以阻止一个人积极进取的障碍。能做到这一点,谓之自胜。《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子》中说“自胜者强”,即指此意。吕坤在《呻吟语》中所说的“所贵乎刚者,贵其能胜己也,非以其能胜人也”,道出了“刚强”二字的真正内涵。惟有自胜,才能超凡脱俗,不随波逐流,甘于沉默;惟有自胜,才能立志高远,坚定信念,争取成功。由此推之,“强”字乃成就大事的第一关。曾国藩用总结性的口吻说道:“古来英杰,非有一种刚强之气,万不能成大事也。”从其语气中就可读出,刚强是成大事的关键所在和必备条件,不可缺少。
曾国藩的刚强体现在他一生的行事处世上。他严于律己,以圣人为目标,以豪杰为榜样,不甘颓废自弃,克服了许多人性的弱点。豪杰人格的四个特征,在他身上都得到了突出体现。他不仅以“强”字自律,也一直谆谆告诫兄弟子女。
“强”字体现在曾国藩的性格上,就是倔强。他在给郭嵩焘的诗中说:“至情宜倔强,吾道有篱藩。”在另一首中又说:“丈夫守身要倔强,只有艰厄无愁猜。”在《九诗》中说:“丈夫贵倔强。”这里所说的倔强与那种固执己见的牛脾气完全不同,它又称为“强毅”。曾国藩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解释,他说:不辞劳苦,不畏艰难,“而强之勤劳不倦,即强也”,不惯有恒,“而强之贞恒,即毅也”。换句话说,就是强制自己事事勤劳,敢于迎难而上,持之以恒,就是“强毅”,也即“刚强”。
曾国藩之所以能在各方面都取得重大成就,其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他主张男儿一定要有“倔强”的素质和“强毅”的精神。人生的道路是极其艰苦、坎坷不平的,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如果一味柔懦,必会知难而退,这样定然一事无成。要冲破这些障碍,就要靠一股敢于排除万难的精神。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千年未遇的大转折时代,要达到自己救国安民,实现天下大治的目的,困难更大,需要牺牲的东西也更多。因此曾国藩总结历史经验,深化自己的体会,总结出了这样的道理:古往今来,大抵圣贤豪杰所以能完成宏图大志,都是“力排万难”、“独任艰巨”才达到目的的,因为“圣贤之所以为圣,佛家之所以成佛,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
一个人要“大有立于世间”,一定要具有“阳刚之气”。为什么呢?曾国藩分析道:“盖人禀阳刚之气最厚者,其达于事理必有不可掩之伟论,其见于仪度必有不可犯之英风。”因此,“未有无阳刚之气而能大有立于世者”。
6.息事宁人,苦撑大局
在某些情况下,当大局面临困难的时候,为了支撑大局可以采取息事宁人的方式避免矛盾的激化,使事情逐渐改观。
曾国藩在与太平军斗争的过程中深刻感到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太平军,恰恰是清政府在政治、军事与财政各方面的矛盾和弱点,阻碍了与太平军作战。其次,就是湘军缺少战斗经验。在湘军组建最初的六七年中曾国藩仅仅为自己建立了一点声望,但遭到的来自各方面的挫辱和打击也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在这种境遇下,曾国藩能够立足并逐渐壮大,就是他奉行了“息事宁人,以大局为重”的处世哲学的结果。
1858年6月,曾国藩在家乡休整后再度出山,于江西领导湘军作战。湘军在江西虽然作战勇敢,然与各地乡团不和睦,常常被乡团截杀,有时甚至数十数百地被消灭。更为不利的是,军中时逢疫病流行,军士纷纷患病。曾国藩来江西深感诸多问题难以解决。9月间,安徽的败讯传来,湘军的精锐力量李续宾、曾国华在三河镇被陈玉成击败,几乎全军覆没,官兵阵亡达到六千余人。景德镇一带的湘军也遭到了连连的失利。幸亏左宗棠等人大力挽救才基本稳定了大局。
这时的曾国藩忽而奉命援浙,忽而改令赴闽,时过不久接到援助安徽的命令。在石达开率太平军由湖南进入四川的时候,朝廷又命曾国藩赴四川夔州扼守,但同时又命曾国藩分兵协防湖南、安徽。可谓朝令夕改,这使得曾国藩感到无所适从。但曾国藩知道自己没有固定的地盘,只好委曲求全,精神上感到极大的痛苦。可见,息事宁人的处世哲学虽有其益处,但也要付出极大代价。
1861年8月,曾国荃率兵攻下安徽的军事重镇安庆,千里长江一带已完全在湘军的掌握之中。曾国藩准备分兵三路,占领江浙地区,给日渐衰微的太平军致命一击。
然而,曾国藩所面临的困难同样很多。和他亲密合作的湖北巡抚胡林翼因积劳成疾病死,这使得曾国藩失去了一个最有力的合作伙伴。曾国藩异常悲痛,为之彻夜不眠。
在三路东向的大军中,只有曾国荃一军始终听命于曾国藩。李鸿章与左宗棠两路都时时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有时不听调遣,使曾国藩大伤脑筋。曾国藩依然是采取息事宁人的处世原则,没有激化矛盾。
前线的战况也不利,曾国荃围攻金陵的军队开始出现军心涣散的情况,再加上军饷时有拖欠,曾国藩终日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在同治二三年间,金陵城外的湘军,由于缺乏军饷,甚至到了每天喝稀饭度日的程度。几个月不发饷更使士兵怨声载道,曾国荃也感到那些家乡子弟兵难以约束。个别的士兵把营官捆绑起来索要军饷,抢掠平民、奸淫妇女的事件不断出现。由于拿不出粮饷来满足士兵的要求,曾国荃也感到十分为难,对上述情况只好听之任之。消息传到曾国藩处,曾国藩一面担心弟弟的病情加重,无法约束随时都有叛变可能的湘军;一方面清廷的猜疑和言官的谤劾纷至沓来。
当时湘军缺饷的情况在各大部队中都十分严重。曾国藩的身体本来就比较虚弱,面对这样的混乱情况,病情更加严重,不时出现呕吐、牙痛和头脑晕眩、手脚抽筋的症状,只好奏请回家调养。
曾国藩曾说:“困心恒虑,正好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叹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这句话切实体现了曾国藩在内忧外患的艰难境况下的一种息事宁人的处世观,为了苦撑大局,曾国藩只得如此了。
7.随世求变,审时度势
审时度势,就是说人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地位和客观条件,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略,明智地作出自己的决策,以求利国、利民、利天下。
要做到审时度势需要有远见。有远见就要在平时能多结识一批有智慧的朋友或四处游历、广览群书以增长学识。
初入仕途,曾国藩认识到了八旗绿营军的腐败无能,提出创建湘军。曾国藩认为绿营军有三大弊病,已不能再完成保家卫国、安内攘外的重任。因此,曾国藩改革军制。将军队改为由将领直接控制,具有严格的军法制度的武装。此为其审时度势之一举。
曾国藩的另一举在于他提出学习西方科技,开办洋务。曾国藩非常明白要随世变求变的道理,这一点体现在他开启洋务运动的序幕上。自从鸦片战争中国失败以来,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中国各方面都需要彻底改革,否则难以图存。
在曾国藩主持下,我国开始自行研制造船。但万事开头难,最初的几次造船试验都失败了。这一连串的失败,并没有磨灭曾国藩力图振作的意志。相反,从失败中他更看清了中国自造轮船军火的重要性。惟有中国自身具有能力,才能摆脱外国的挟制,达到自立自强。因此,他一方面派遣容闳采购机器,一方面也在寻找其他机会。
曾国藩又采纳容闳的建议:在制造局之下,附设一兵工学堂,招收中国青年入学,学习机械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培养各种工程师人才。局中另设“翻译学馆”,专译有关制造机械船炮的西书。译成的书交局中印刷所大量刊印,应各方需索,广为散布。
曾国藩与容闳等乃酌定留学章程十二条,说列招募学生、施教步骤、管理及经费等事项。这一留学计划,后来由于守旧势力的阻挠破坏未能完全贯彻实行。不过就在这已经学成归来的120名留学生当中,已颇造就了一批人才。例如唐绍仪、詹天佑、容揆、梁如浩、梁敦彦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最重要的是留学风气的开创,为落后闭塞的旧中国社会开拓了一条道路,由这里可以通往世界的新领域。从那以后,中国士子出洋留学为数日众,中国人的眼光见识也为之日广。追本溯源,曾国藩的功劳是不可埋没的。
总之,曾国藩在同治年间审时度势顺时而行。凡制造轮船枪炮、翻译西书、派遣留学生赴美,每一项工作都凭着他的周密筹划、大力支持或指导擘画才得以顺利推动。修身养性是成就事业的第一步,没有良好的修养就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也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所成就与作为。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下一番苦功夫。修身养性,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