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全鉴
17573400000034

第34章 情态鉴(2)

具“周旋态”者,智慧极高而心机机警,待人则能应付自如,接物则能游刃有余,是交际应酬的高手和行家。这种人是天生的外交家,做国家的外交官或大家豪门的外掌柜,任大公司或大单位的公关经理,都能愉快胜任的,其办事能力也很强,往往能独当一面。假若在周旋中别有一种强悍豪雄之气,那么在外交场合,必能折冲樽俎,建功立业。古人所谓“会盟之际,一言兴邦;使于四方,不辱廷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历史上盛传的蔺相如完璧归赵、唐雎不辱使命等故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然而,这中间仍需细细分辨,事物往往不会简单到四种类型就能概括一切,人之情态也如此:

“弱态”若带“媚”,则变为逢迎谄媚之流,摇尾乞怜之辈,这是一种贱相。

“狂态”若带“哗”,则为喧嚷跳叫,无理取闹之流,暴戾粗野,卑俗下流之辈,这是一种妄相。

“疏懒态”若无“真诚”,则会一味狂妄自大,此实为招祸致灾之阶,殊不足取,这是一种傲相。

“周旋态”若无“健举”,会城府极深,近狡诈、阴险和歹毒,这是一种险相。对这种人,倒是应该时时警惕,处处提防的,不能因一人之险进而乱了自己的阵脚,甚至败坏了自己的事业。

用人之长,容忍所短

四种情态都是人之根性,但并不是全部,只要有其他优点得以补偿,照样可以成大器。

清代思想家魏源指出:“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事实上,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只要能扬长避短,天下便无不可用之人。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者的识人、用人之道,关键在于先看其长,后看其短。

唐代柳宗元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木匠出身的人,连自身的床坏了都不能修,足见他兢凿锯刨的技能是很差的。可他却自称能造房,柳宗元对此将信将疑。后来,柳宗元在一个大的造屋工地上看到了这位木匠。只见他发号施令,操持若定;众多工匠在他的指挥下各自奋力做事,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柳宗元大为惊叹。

对这人应当怎么看?如果先看他不是一位好的工匠就弃之不用,那无疑是埋没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组织者。这一先一后,看似无所谓,其实十分重要。从这个故事中可以悟出一个道理,若先看一个人的长处,就能使其充分施展才能,实现他的价值;若先看一个人的短处,长处和优势就容易被掩盖和忽视。因此,看人应首先看他能胜任什么工作,而不应挖空心思挑其毛病。

《水浒》中的时迁,其短处非常突出——偷鸡摸狗成习。然而,他也有非常突出的长处——飞檐走壁的功夫。当他上了梁山,被梁山的环境所感化、改造,他的长处就被派上了用场。在一系列重大的军事行动上,军师吴用都对他委以重任,时迁成了有用的人。看人首先要看到他的长处,才能把他的才干充分利用起来。

善于从短处看长处,又是识人的一个诀窍。唐朝大臣韩混一日接待了一位经别人举荐来求官的年轻人。韩混置酒设宴招待他,席间,此人表现出脾气有些古怪,不善言辞,不谙世故。通常,这种人多不受喜欢,难被启用。然而,韩混却从他不通人情世故之短,看到他有铁面无私、不曲不阿之长,于是,便命他为“监库门”(即现在的仓库管理员)。果然,自他上任之后,从无仓库亏损之事发生。

在用人所长的同时,要能容其所短。短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本身素质中的不擅长之处;二是人所犯的某些过失。一方面,越有才能的人,其缺陷也往往暴露得越明显。例如,有才干的人往往恃才自傲,有魄力的人容易不拘常规,谦和的人多胆小怕事,等等。另一方面,错误和过失是人难以避免的,因此,如果对贤才所犯的小错也不能宽恕,就会埋没贤才,世间就几乎没有贤才可用了。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在给汉武帝的奏疏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鱼就养不活;对人过于苛求,则不可能用人。

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些管理者在试图寻找完美无缺的员工,他们眼中完美员工的形象总是品质、学识、能力、身体、团队适应能力都是完美和一流的。他们求全责备,很少有人合乎他们的要求。他们招聘来的人,往往是“全能型”的,没有明显的弱点,但却不是专业型的。这些人在完成具体的工作时,通常不如那些虽有缺点,但在某个方面有优势的人发挥得好。

优秀的管理者在选用人才时,总是优先考虑这个人能做什么、做得多好为标准。

优秀的管理者知道,完人的标准也是在变化的。工业时代标准的完人,可能成为信息时代标准的废人;在工业时代来说是“无用”的人,在信息时代来说可能是“优异”的人。

所以他们在用人时,并不总是盯住员工的缺点,要去“消除”它;他们能够对无关紧要的缺点视而不见,专注于员工的特长,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它。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如果管理者只盯着下属的缺点,不能容忍有缺点的人,那么就无人可用了。缺点和长处往往是共生的,在此方面的优点,在别的方面就可能成为缺点。过分果断就可能是刚愎自用,过分谨慎可能就是优柔寡断。

知人善任作为一种领导艺术,就要本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原则,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和过失而使之才无所用,不要让人觉得怀才不遇。古人都知道用人不求其备,论大功不录小过的道理。刘邦本人在很多人看来是个无赖,他所用的人大都是负有恶名,但都有一技之长的人,大家合起来就是一个整体,无往而不胜。刘邦用人只求独当一面而不要求文武齐备,这大概就是刘邦能得天下的原因吧。

一个管理者如果想让手下都是没有弱点的人,那么他所领导的组织,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平凡的机构。所谓完美无缺的人,因为由于追求全面和均衡,他们往往在某个方面钻研不深而成为实际上的价值不大的人员。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学科知识门类众多,知识飞速更新的年代,传统意义上的“全才”已经不可能存在。“成功者都是偏执狂”,追求完美就意味着平庸,往往是某方面有缺陷的人才最后获得成功。

所以,管理者在使用人才时,要能容人之短,对于那些有缺点或有争议的人才也要大胆使用,使他们能充分发挥其才干,从而帮助自己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前者恒态,又有时态

【原典】

前者恒态,又有时态。方有对谈,神忽他往;众方称言,此独冷笑。深险难近,不足与论情。言不必当,极口称是;未交此人,故意诋毁。卑庸可耻,不足与论事。漫无可否,临事迟回;不甚关情,亦为堕泪,妇人之仁,不足与谈心。三者不必定人终身。反此以求,可以交天下士。

【译文】

前面说了恒态,现在要谈时态了,这也是情态的一种。与人交谈时神游他处的人缺乏诚意;大家都在言谈欢笑,而他却独在一处冷笑的人深险难近,这样的两种人都不能与之建立情感。无论别人说什么都极口称是,对于还未交往的人就刻意诋毁,这两种人属于卑鄙、庸俗、可耻之辈,不能与之合作共事。做事拿不定主意的人优柔寡断,为不相干的事大动感情的人为妇人之仁,这样的人不值得与他推心置腹。以上三种情态虽不能定下一个人的终身命运,而若能反以上三种人而求之,就可以遍结天下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