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17567900000028

第28章 经典命题(4)

我们内心的体会与感受的确可以通过文字和语言来表达,但是这些文字,语言也仅仅只是感受的一种表达方式,但不等于实际的感受,许多时候,我们自己的体会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因此,禅,还是不可说。从另一方面来说,不同的人们对同一句话的认识与理解也会有很大的不同,然而,禅,究竟是什么,就如六祖慧能大师所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此,禅,不可说。禅,也是活的,秒分刻时都有变化,因为,我们的体会与感受都是活的,时刻分秒都在变化。因此,禅,就贵在一颗禅心和一分禅意。

最重要的就是,禅宗强调的是以心传心,薪火相传。禅的兴盛在于“不立文字”,而文字在禅宗看来它是第二个峰头,是言筌;但是从唐宋之际的时候开始,“不立文字”的禅宗就变为了不离文字,禅就完全流传于文字,而禅变成了文字游戏和“口头禅”,丧失了对生命本身的体验而逐渐衰竭。所谓的不立文字,就是不借鉴语言文字来解释和传授教义。传教的人们不立文字,学佛的人也不依文字;也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怀疑态度,认为语言文字在传递意义的同时,也遮蔽了意义,从这个角度说,佛学和佛教是最精微和最深刻的义理,也就是在佛经的语言文字以外。这也就是禅宗所谓的“第一义”不可说。禅宗的语言在作为一种宗教语言的同时,它总是试图将信仰者们引向绝对的、超越对象的思考,它的这种性质就决定了禅宗语言的“不立文字”的必然性。因此就有了离相、离境、无念和无心之说。

同时,禅者都属于静默,无语也就是他的交流方式。在这种无语中,又确切地隐含了真实的观照。他理解一切,但是他不会多说,就是说了也无用。因为“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

什么是不执着于一念

不执着于一念,在于放下一念。正所以佛陀言道:“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但是这佛所说“一念”指的究竟是哪一念?指“喜、怒、哀、惧、爱、恶、欲”,《礼记》上所记载,抑或是指“五蕴”,又似乎都不是。只怕是那一份“执着”。七情六欲原不会坏什么事,而当它变成了坏的理由时,无非就是心中那份过分的执着。

因为过于执着,所以明知不可为却仍然为之;因为过于执着,所以明知不可留却仍然强行挽留;因为过于执着,所以明知不可得却仍然求之。一念之过不过就在于“执着”,不过分执拗一些无谓的事情,也就给自己留有更大的余地,更是给别人留更大的余地。可总是因为自己“太执着”,每次都要把自己逼至悬崖峭壁,让自己难以回头。

“放下”,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下意识地认为等同于失去,更甚者认为是消极的行为。而事实上,真正的提起是放下,只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与自在。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佛家的语言在很多方面给予我们提示。是的,凡人生种种困惑,若是心里已然是放下,那么天也宽了地也阔了,人生也不再是那般地困苦不堪。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佛说:“放下才能得到解脱。”放下,是生活的智慧。放下,是坦然,不是无奈,更加不是放弃。放下,是大度,是彻悟,是灵性。

人生也是,有些事情是不必过分在乎的,有些东西是需要清空的。只有在该放下时及时放下,你才能腾出手来,抓住属于你的那份幸福与快乐。唯有懂得放下,不执着于一念,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一念之心能够放下,万事就会得到解脱与自在。

人生在世几十年,最难做到的就是放下。自己所喜爱的固然是放不下的,可是自己连不喜爱的也放不下。因此,憎爱之念,盘踞心头,当然是无法得到解脱与自在的。若能了解修行不是简单的事情,自己做主,烦恼自度,对心爱的一切,包括人、事,无一例外都能割舍,对违逆境界也能够坦然地接受,进而就能做到无憎无爱,达到“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的无我之境。人世间的事物变化无常,不必过分执着于心爱的事物而难以割舍。

拈花微笑

“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这一典故出自《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拈花微笑为佛教语,据说佛陀拈花微笑是2500多年的秘密,当时在场者只有摩诃迦叶尊者微笑会意,这是禅宗的开始。

拈花微笑的典故大意为: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神态安详,却沉默不语,大家皆不懂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以观察智,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生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予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因此,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但盛唐以前禅宗祖师,从初祖达摩直至六祖慧能均未提到“拈花微笑”,《景德传灯录》《碧岩录》和《传法正宗记》等典籍中也没有相关记载。直到唐德宗末年慧炬作《宝林传》,才首次提到“拈花微笑”,而宋代以后则开始盛谈这一公案,如《联灯会要》《人天眼目》《无门关》《五灯会元》等宋代禅宗要籍都曾提到。《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形容师徒之间的默契、心灵相通。

禅宗讲,拈花微笑,指的乃是禅理的表达,应以心传心,外在的表现固然重要,但真正发散着禅意光芒的,是心与心相通。禅的法脉开始于一朵花。佛陀拈花,摩诃迦叶微笑,在这美妙的一刻,唯有温润有情的心领神会,禅的法脉就这样宁静优美地传承下来了。

莲花是佛教的代表,它具有花果同时的独特成长特性,代表了宇宙演化的实相;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代表清净心的佛性,清净心处理事物条理分明,人人皆有佛性,菩萨入世度众生,出淤泥而不染;莲藕似空非空,代表了世界的本性。由于禅的妙道,语言文字难以表达,于是由拈花微笑的弦外之音,来启发众生蒙昧的心灵。

佛祖所传的实际上是一种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淡然豁达、无拘无束、坦然自得、超脱一切、与世长存,是一种“传法”“涅盘”过程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需要用言语表达。而摩诃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顿悟出法喜,这种传法,佛祖把衣钵境界,被禅宗推崇。心领神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最完美的一种默契。

什么叫“得意忘言”

“得意忘言”出自《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它的本意是言辞是表达意思的,既已知道意思,便不再需要言辞。后来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必明说。“得意忘言”是正史玄风贵无学派的主张,它的根源是“言不尽意”的思想,代表人物是王弼。在王弼看来,“言”“象”“意”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也就是“意生象”“象生言”。他认为,言是认识所需的凭借工具,但不可以过分拘泥于它,正所谓言不尽意,也就是言能达意,却不能尽意。也就是本体表现为万有,可还有超越万有之上的特殊本体意义;言能达万有,即本体之表现,但不能达万有之本身。体现了人一直存在的相对认识手段和绝对认识对象、无限的认识目标与有限的认识工具间的矛盾。

因此,要认识事物,把握本体,对待名言的态度应是随取随用,随用随忘。也就是走“得意忘言”之路。言和象并非是意的本身,它们在意之下,应该做到“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这便是“得意忘言”。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有着怎样的哲学意境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雍也》。所谓智者就是聪明、有知识的人;仁者就是有仁德的人。它的意思是智慧的人乐于像水一样,仁义的人乐于像山一样。智者乐水,是因为涉水而行望水而思,让碧波清流洗涤自己的智慧与机警。仁者乐山,是因为山的沉稳厚重与丰富中积蓄锤炼自己深沉宽厚的仁爱之心。人们认为,山水等客观存在的自然之物具有人的某些精神属性,或具有同这些精神属性相似之处,从而引发了人们的喜爱之心,变成人们创造性活动所把握的对象,它既真又美。善事理和权变的人乐水,因为水多变,周流无滞。而安于义理,坚持操守的人乐山,因为山稳固,厚重不迁。由此可见,自然之物的品质成为了人道德情操与精神品格的一种象征,人的主观性在把握自然美的过程里起着重要作用,人们从主观道德的角度通过“化景物为情思”的方式领悟自然之美,也就是自然美是人的主观精神的映射,满足了主体的某种需要,它亦善亦美。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智者对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间关系的哲学思辨、科学总结,在这里真善美实现了和谐的统一。

所以,人们倡导“和谐”,让“山”和“水”和谐,“乐山”者与“乐水”者和谐,仁者和智者都步入“乐山乐水”的境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最早由老子提出。用它说明世界的本原、规律。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含义不同。老子提出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规律;孔子提出的“道”,是“中庸之道”,即方法;佛家说的“道”,是佛家最高真理,即“中道”。由此可见,不同的派别对“道”的解释不同。

起初,人们对万物产生的根源只推及到天,并未触及道。后来老子经推论提出道,认为万物由道而生。并在《道德经》中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依照道的法则演变成一种混沌状态,继而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又生成和气,阴阳二气加之和气,共同产生宇宙万物。在老子看来,宇宙万物皆由三气而生。由此说来,“道”就能理解为宇宙之先,产生最初的物质。

老子的道论,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家提出的道,后被各家学说所接受,虽理解各不相同,但也成为宇宙本原、普遍规律的代名词。它对于探究宇宙的本原和规律,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