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17567900000024

第24章 权威名着(3)

在此书中,福柯通过考古学探究,考察了16世纪以来西方文化中的两次认识型中断。第一次中断,发生时间大概是在17世纪中叶,是从文艺复兴时期过渡至古典时期;第二次中断,是从古典时期过渡至现代,发生于19世纪初期。除此之外,他的考古学研究还探究了现代人文科学,在福柯看来,古典时期并不存在“人”,只是随着19世纪初期现代认识型的产生而产生,有关人的所谓人文科学,例如,心理学、社会学、文学和神话研究。由于“人”只是一个近期的构思,所以这个构思有可能会消失,“人”应变成知识的实证领域,而非科学的对象。之后,福柯的探究还表明,伴随着精神分析学、人种学和语言学的发展,“人”将会终结,将会消失。

《周易正义》到底写了些什么

《周易正义》是古代著名的易学着作,共十四卷,作者是唐代经学家孔颖达。他编纂的《周易正义》是唐代易学诠释学的代表作,也是《周易》的经典注疏文本。孔颖达的注疏借鉴王弼易学基本原则,对周易的体例,以及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成,以及对《周易》所蕴含的道理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诠释了唐宋时期易学以及哲学的发展,是汉易向宋易过渡的桥梁。

《周易正义》对易经的阴阳理论做出了重要的发展。极为重视阴阳在易理中的重要地位,着重强调乾坤阴阳气化和六十四卦阴阳气化,由此为《易经》阴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同时高度发展了《易经》的阴阳哲理。其中着重突出了阴阳根源于乾坤、宇宙,从而使《易经》阴阳理论得到发展,更是达到了时代的顶峰。

孔颖达在“以仲尼为崇,义理可诠”影响下,在象数与义理相结合的前提下,十分明显偏重于义理方面,对宋明理学的发展,明清易学重视义理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易儒关系的进一步密切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周易正义》还提出“易道周备,无所不尽”的重要观点,由此加强了易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唐代以往的易学成就做出了总结,为易学的研究及发展做出了贡献。

《论语集注》有哪些哲学思想

《论语集注》是宋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朱熹对儒家学说《论语》的注释与解析。它是朱熹所着的四书集注中的一个分支。它其中的主要内容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语录。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哲学家,他和弟子游历于七个诸侯国之间,希望自己提出的治国主张能够得到君主的青睐。但是由于当时战争频繁的大环境,孔子当时的治国思想并没有得到实现。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一直和弟子到处游说。

孔子开办了第一个私人学堂,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我国的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孔子的精华思想至今为人们所用。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在汉时就达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到宋代经过程氏兄弟及朱熹的继承和创新,更是将儒家学说上升到了一个天理的阶段。朱熹提出“人伦者,天理也”,认为宇宙万物皆是天理,更是将儒家学说作为南宋的官方哲学。朱熹推崇孟子,认为孟子是大贤,亚圣之次。从此孔孟并称。

《论语集注》是《四书章句集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注释特点有三个:第一,以程氏之学为主,兼采时人之说;第二,承袭、增损改易汉唐古注;第三,通经以求理。

《论语集注》既注重探求经文之本义,又注重义理阐发,从而将训诂学与义理学熔为一炉,避免了对经义的空凿附会,使其阐发之义理建立在对经义的解释之上,由此成为《论语》学史上最为有影响力的一部着作。而朱熹所着的《四书章句集注》,数百年来被视为科举考试的必备教科书,成为当世有巨大影响力的儒学经典。

《老子道德经》为何被奉为经典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着的语录体着作,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侯争霸、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哀号遍野,严酷的战争动乱和不断的王朝变迁,让老子看到了民间疾苦。于是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等一系列的治国安民的主张,所着的《道德经》思想丰富,思想体系包含三个主要范畴:第一是“自然”,从根本上讲就是事物本身固有的那个样子,自然而然的、天生的。根据事物本身的状态成长,就会达到生命最好的状态。第二就是“无为”,老子在治国方面提出“无为而治”这一政治主张,就是希望百姓安居乐业、和睦安宁,而“无为”就是不乱折腾,一切顺应事物的本性。但是“无为”又不是指什么都不去做,而是顺应事物的本性来做。而这个和第三个词“道”又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即规律,就是一切事物都有自身固有的规律,应该顺应自然根本之规律。

《道德经》作为道家的理论核心,对后世的影响重大。《道德经》的内容包括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军事学等众多学科,被后世奉为修身为学的百科全书,同时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后世所尊崇,一直被奉为经典着作。

《春秋繁露》是怎样一本书

董仲舒是中国汉代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春秋繁露》是其所作的政治哲学着作,现存的有十七卷。在此书中,董仲舒极力推崇《公羊传》的理论,阐述了“春秋大一统”的宗旨,将封建统一说作天经地义、不可更改的。在他看来,天是超自然的有意识的神,是万物的主宰,并创建了一套神学目的论学说,将人世间的所有包括封建王权的统治都说作上天有目的的安排,把神权和王权联系起来,为“王权神授”奠定了理论基础。又以阴阳五行学说把自然界与社会人事神秘化和理论化,认为人自身的所有都是上天给予的,创建了“天人感应”论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神学体系。还依据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提出了性三品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这三性都是上天所赋予的。

《春秋繁露》这本书全面论证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彻底颠倒了名和实、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属于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它所大力宣扬的“三纲五常”封建道德观念,为封建等级制与伦常关系的合法性制造了舆论。它以哲学上的神学蒙昧主义、政治上的封建专制主义为根基,提出一套较完备的思想体系,一直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但是书中把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逐一对应起来,进行牵强的推演,得到自己所需的结论,带有相当大的欺骗性。

什么是《原道》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原道》是其哲学理论与政治思想的代表作,是其攘斥佛老、复古崇儒的代表作。《原道》全文观点鲜明,引证古今,有破有立,从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逐层剖析,批判佛老之非,阐述儒学之是,是唐代古文之中的杰作。

《原道》一文的核心是驳斥佛老,传扬儒家正统思想,认为只有孔孟之道才是“为天下国家、无处所而不当”的治世良方;老子的“去仁与义”和佛教的“灭其天常”都同封建伦理纲常相左,实应禁绝。《原道》以仁义为“道”之内容,首次提出儒家的道统说,认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将继承孟轲之“道统”作为自己的使命。

《原道》倡导“道统”说,在当时有着积极意义,可是它传扬“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的理论,阐述了君主对人民的统治与封建剥削制度的合理性,对后世有着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