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17567900000017

第17章 名家风范(3)

《实践理性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突出人的主体性问题,强调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出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回答人们的生活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认为如果真正能做到有道德,人们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即使生命结束,也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

康德的哲学主张认为,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人们在构造现实世界,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

狄德罗有哪些哲学主张

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一位无神论者。狄德罗是百科全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他的主张既有形而上学的因素,又有辩证法的影子。

1749年,狄德罗发表《论盲人书简》一书,充分表述了无神论思想。狄德罗不以触觉为衡量事物存在与否的准则,而是深入到了理论思维的领域,把世界假设为一个大系统,假设存在的只有时间、空间与物质。物质本身能够自行运动,不需要其他力量参与,同时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

在狄德罗的自然观中,含有转化的观念,肯定自然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把一切变化归结为“纯粹数量增长”,认为由元素组合的事物,通过嬗变而彼此交替,能形成循环的局面。在认识论方面,狄德罗强调感觉论,认为出现在理智之中的,必然首先导源于感性认识,从认识的起源上反驳先验论,以及纯属思辨性质的形而上学。

狄德罗在坚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同时,又具有同时代唯物主义者缺乏的辩证法思想,有些学者认为他是过渡性的唯物主义。狄德罗的《百科全书》涵盖了启蒙时代的基本精神,被恩格斯称为“为了真理和正义的热诚而献出整个生命”的伟大哲学人。

费尔巴哈有哪些哲学思想

费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对基督教的批判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某些观点在德国教会和政府的斗争中被一些极端主义者所接受。

费尔巴哈在1841年发表《基督教的实质》,重新申诉了对基督教的看法,认为人是自身的思考对象,而宗教是一种对无限的认识。费尔巴哈认为宗教可以理解为在对无限的认识中,有意识的主体以自身本能的无限性作为认识的对象,他主张上帝不过是人的内在本性的向外投射。

费尔巴哈研究上帝作为“理解的存在”“道德的存在或法律”或者作为“一种大爱的形式存在”,都是为了适应人类本性的各种不同的需要。他分析了宗教的虚伪和神学的本质,人如果相信启示和奇迹,不仅会损坏和消除人类对于真理的研究,而且相信宗教仪式的献祭,导致迷信的结果。

论及哲学方面时,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伪宗教的,他提出了一种机械论的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一切物质的感性的有形事物的总和,是唯一的客观实在,是“非产生、非创造”的实体,是永恒的实体,它的存在和变化始于自身原因。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人们不能改变的,也是无法操控的。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他始终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费尔巴哈思想在哲学中是属于德国古典主义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他的人本学哲学是唯物主义史上的小高峰,主张用自然界代替存在,就排除了社会存在;把人的本质视为生物学上的本质,这种思想在德国的古典唯物主义思想中具有进步性。

叔本华为何如此痛苦

叔本华是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自体之间的区分,认为自体可以通过直观被认识,并将其确定为意志。叔本华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他的悲观主义在后世得到了广泛认同,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人活着就是为了痛苦”。

悲观主义是一种与乐观主义相对立的消极的人生观,认为恶是统治世界的决定力量,人生注定遭受灾难和苦恼,善和正义毫无意义。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认为“生存意志”必然给人带来痛苦,不幸是人生的普遍法则,悲观是人的本质,善是消极的,恶是积极的,“生存意志”使一切丧失所有价值,人生如梦,自杀是求生意志的表现。

叔本华认为活在世上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没有其他目的可言。生活的每一处痛苦都源于生活本身的需要,不幸具有必然性,所谓的幸福与满足,常常含有欲望圆满的意义在内,这种快乐常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快乐,而痛苦则远远超过我们所预计的痛苦。

叔本华建议在任何不幸与烦恼中,最好的安慰,莫过于想及他人的境遇更不如自身,虽然这一点看似幸灾乐祸,但是能让自己短暂摆脱痛苦。另外,悲观主义也有积极的一面,周围的环境让自身觉得很苦楚,一旦欲望得到了满足,人就会失去了斗志,失去了生活的精神理念。所以活着的痛苦不是让人们更加压抑,而是在逆境中生长,是催促人们上进的力量。

叔本华的思想贡献在于他从生活的阴暗之处看到光明,他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哲学,把人们的思维引领向了哲学的新大陆,活着虽然痛苦,但是有目标就不会没有乐趣。

尼采的伟大之处在哪里

尼采是19世纪末德国的哲学家,他对于宗教、道德和哲学领域提出了很多见解和意见,他的思想主张直接影响了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尼采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批判西方现代社会,从文学中继而研究哲学,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是一种声称要使个人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哲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

尼采是一位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比较了强力意志和理性的不同特性:理性是冷静的、精确的、有逻辑性的,而强力意志是激情的、充满欲望的、有争斗性的。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源于生命,归于生命,是现实的人生。人生虽然短暂,只要具有强力意志,创造意志,成为精神上的强者,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强力意志作为最高的价值尺度,一方面肯定了人生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人世间的不平等作了辩护。在尼采看来,人类与自然生命一样,强者总是少数,弱者是多数。尼采肯定了人的等级制度,提出他的超人哲学,他的梦想是改善人,造就新的人。超人不是具体的人,是一个虚幻的形象,具有大地、海洋、闪电那样的气势和风格。

尼采认为,超人给现实的人生提出了价值目标,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超人的人生目的是实现权力意志,扩张自我,成为驾驭一切的人。超人是人的最高价值,藐视一切传统道德价值,为所欲为。尼采哲学最重要的一点是关注人生,给生命的意义进行解释,生命与人生是第一性的,而哲学的根本是关注人生,不是关注政治和学术。

马克思亲密战友是谁

恩格斯,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及哲学家、作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领袖。

1820年11月28日,恩格斯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一个纺织厂主家庭。少年时,他就学于巴门市立学校,1837年,他的父亲坚持让他辍学经商。一年后,他到不来梅一家商行就职。当时的德国正面临着民族统一和民主革命的任务,恩格斯被当时的民主主义的政治思想所吸引,自己主动参加青年德意志运动。1839年春,在该组织的机关刊物《德意志电讯》上发表《乌培河谷来信》,倾注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揭露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虔诚主义的黑暗。1842年,22岁的恩格斯与女工玛丽同居,但他一直没有办理结婚手续,因为他在自己的《家庭、婚姻与私有制》中曾经说:“结婚对于我而言就是一种仪式,都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由于他反对婚姻制度,所以终身未步入婚姻的殿堂。

1844年8月底,恩格斯在巴黎见到了马克思,开始了二人的终身合作。两人一见如故,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理论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在军事理论领域造诣颇深。在批判地继承以往军事理论遗产和总结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恩格斯和马克思一起提出了有关战争、军队、军事学术和军事史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奠定了基础。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癌症逝世,27日,遵照他的遗嘱,他的骨灰被撒在伊斯特勃恩海滨的大海中。

被誉为结构主义之父的是谁

1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也是结构主义的开创者之一,他被后人称为结构主义的鼻祖、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代表性着作《普通语言学教程》集中体现了他的基本语言学思想,其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所具有的普遍性和深刻性,成为20世纪结构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索绪尔的语言思想很具有时代性,通过对语言系统的阐释,提供了一个新的掌握世界的方式,这也就是结构主义的方法和原则。从结构主义的观点出发,世界由各种关系构成,而不是由单独的事物构成,在任何一种既定的情境里,某种物质因素的本质是没有意义的,它的真正意义是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存在关系,而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存在意义都是由关系决定的。如果对整体有所认识,必须由整体出发,切分出关系要素,并且强调这些要素是彼此联系的,并存在密切的关系。

索绪尔的思想是结构主义的重要来源,虽然没有创建完整的结构主义系统理论,但已经成为结构主义的萌芽思想。结构主义的另一个来源是1912年形成于德国的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学派,这与《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形成几乎同时出现。索绪尔的语言思想的产生,对同时代的学术思想发展具有更重要的影响。

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是谁

奥古斯特·孔德是实证主义的创始人,也是现代社会学的始祖。他生于法国南部一个笃信天主教的家庭。他自幼身体孱弱,却勤奋好学,智力超群。1814年,16岁的孔德考上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孔德在学校重点攻读数学和工程学,阅读了大量自然科学和启蒙思想家的着作。后来他结识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圣西门,此后,他构建了自己的实证哲学,出版《实证哲学教程》,标志实证主义哲学的建立。后期的着作有《实证哲学概论》《实证政治体系》《主观的综合》等。

实证主义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的传统。认为事实必须透过观察或感觉去经验,才能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没有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孔德认为,人类并非天生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体会和认识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孔德曾经致力于工人运动中,在工人中间宣传科学教育和实证哲学。他虽然同情工人的处境,但反对工人采取暴力斗争,极力主张阶级调和,以及推行改良主义。晚年的孔德沉浸在狂热的宗教情感和宗教活动中,并创立了人道教,致力于宣传人道主义。

谁是经验批判主义的创始人

马赫是19世纪末奥地利物理学家、科学史家、哲学家。他曾在布拉格大学、格拉茨大学担任过数学和物理学教授。马赫在自然科学方面涉猎广泛,在物理学、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贡献。他的哲学观点主要阐述在《力学及其发展的历史批判概论》《感觉的分析》《认识和谬误》等着作中。

虽然马赫本人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哲学家,但后人仍然称他是经验批判主义的创始人。马赫在自然科学方法论、认识心理学等方面有所研究,而这正是实证主义的特点。但是,他比起早期实证主义者更加立场明确,在反形而上学上更为彻底,根本不承认经验之外有实在,他的哲学观点是要素一元论,他的经验批判和彻底的感觉论,使得他否认原子的实在性。因此,作为物理学家的马赫,在哲学和物理学思想上充满矛盾。

马赫是一位具有批判精神的理论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对牛顿的绝对时间、绝对空间进行批判,对惯性重新理解,这些成就都对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起过积极作用,成为爱因斯坦写出引力场方程的重要依据。后来爱因斯坦把马赫的物理学理论称为“马赫原理”。马赫的科学认识论曾在自然科学家中产生过强烈反响,除了爱因斯坦之外,布里奇曼以及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等物理学家都受到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