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17567900000012

第12章 术语解析(3)

什么是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是一种彻底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其观点认为世界上除了感觉和现象是可以被认识的,其余的事物都是不能被发现和感觉的。不可知论是来源于希腊语“没有”“认识”,最早的理论由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在1869年提出,他否认社会发展的本质客观规律,否定了社会实践的作用。

不可知论的思想因素在怀疑主义时期便产生萌芽,直至18世纪才正式确立理论体系。起初是对基督教神学的教条主义表示怀疑,但又不是完全的无神论者,只是单纯地猜测上帝是否真实存在。在不可知论支持者看来,人的认识能力范围是很狭小的,是不能超越感觉经验或是表面现象的操纵范围,不可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内涵及其内在的发展规律的。

不可知论在现代哲学中曾引领潮流,甚至有些西方流派从不可知论中提取知识理论,来否定科学的客观性真理,完全地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理论。由于大量的学者鼓吹不可知论,使这一流派思想影响巨大,新康德主义者更是大力宣传康德的不可知论,但是这种思想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低估了人作为智慧生物的内在潜能,对思想和实践都产生一定的束缚。

什么是二元论

二元论是本体论的分支,指宇宙是由两种必不可少的元素组成的,且是独立的元素,但具体的元素则是众说纷纭。

二元论概念的萌芽是在古希腊时期,代表人物是柏拉图。二元论主张世界存在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的本原,这一学说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存在,坚持意识离开物质也可以独立存在,它和一元论是对立的。

近代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代表是英国的笛卡尔。他认为意识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意识的本质在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物质不能思想,意识不会广袤,二者彼此独立,存在着明显差别,不能由一个派生另一个。

二元论的思想在讨论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时影响巨大,但实际上是一种不科学的设定,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只有在人类实践中才能发生,在认识世界的实践中强调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强调唯物主义也是错误的。要想科学地改造世界,必须科学地认识世界,物质和精神二者统一,不可分割,无法脱离人类实践。

什么是内因和外因

内因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关系的哲学问题。内因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即内部根据;外因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即外部条件。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既受到内部矛盾的促进,又接受外部条件的控制,内因与外因会直接导致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既由本身所固有的内部原因所引起,又同一定的外部条件密切联系,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原因和动力来源的范畴。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又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性原因,却不是唯一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对于事物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虽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但任何事物的发展仅有内因是不够的。

内因和外因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使得事物可以稳步发展,从事物产生开始二者就已经存在统一的关系,而且是缺一不可的。

阶级与阶级斗争

阶级是社会学的专有名词,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出现有两点原因:第一,生产力的发展使得阶级的出现成为可能,生产资料出现了大量剩余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不仅满足了人的基本生活问题,还产生了雇佣关系,也带来了阶级;第二,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私有制产生了阶级。

阶级是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与否来区分的,这是区别阶级的唯一标准。阶级的实质是经济范畴,只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占有绝对优势的时候,阶级层次才会分明。阶级斗争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阶级斗争的原因在于不同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物质利益的对立,一切阶级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而进行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什么是变化

变化是指事物出现了新的状况,是旧事物的发展形成的。“变”和“化”是两个部分,“变”指旧事物的末端,新事物的开端,两者兼具的时期;“化”是指新事物已经形成,只有一个时期。

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万事万物都在不停运动,前进或后退,始终重复着从量变到质变又到量变的过程,这些相互转化的过程就是变化。变化最早从佛教传入到哲学中,起初的释义为改变事物的原有形状,偶尔会有痕迹,后延伸为变化更改的条件。变化可以更改空间的格局,也会引发时间的流逝,能够引发矛盾的整体,是“有”和“无”的前提,是自我整体有意无意的全过程。

变化的出现是发展运动的必经阶段,是新事物产生的自然力量,这个过程是不受人的意志转移的,是优胜劣汰的必然规律。因此,变化决定了发展的方向,是产生结果的原因,是人类思想的终极要义。

抽象与具体

抽象与具体是哲学范围内的专用词,原本的含义是指分离和团聚,抽象与具体在发展过程中意义发生了改变,抽象是指在认识上把事物的规定、属性从原来固有联系中单独抽取出来,成为一部分;具体则是没有抽象部分存在的直接感受。

黑格尔是首次明确提出抽象具体这一理论的哲学家,他认同抽象为虚无的概念,但是不认为感性的对象就是具体。黑格尔认为,具体实际上是理性的,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概念,是一切事物多方面的规定、属性、关系的有机整体性,以及它们在认识中的反映。黑格尔明确地把孤立、割裂、片面这类思想方法称为抽象思维,把不同规定性的统一、对立面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的统一作为具体的根本特征。

黑格尔主张世界上客观存在的真实事物、概念、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是不同规定性的有机统一体。具体是概念、真理最基本的特性,哲学的目标就是要把握具体真理和具体概念,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孤立的、非此即彼的东西。认识必须经历一个具体概念自我发展、自我认识的过程,所包含的各个规定性在内部矛盾推动下互相推移、转化、由不统一到逐步统一,这就是由抽象发展为具体的过程。黑格尔在历史上第一次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性和抽象的概念、真理做了哲学的概括,阐述了抽象与具体这对范畴的本质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认识由抽象上升为具体发展过程的一般特点。

什么是范畴

范畴是哲学中最一般的哲学概念,指一些概念反映客观存在的最基本的共性和规律性,也代表一个时代和时期的思想理论的特点。范畴一般来说是指最高概念,当我们称某种对象为一范畴时,多指某一个学科或领域,通常范畴性概念所涵盖的对象范围是最大的,在分类学中可以作为最高层次的类的称呼。

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分析范畴并且广泛地运用是哲学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范畴是一种已经经过无数次实践的证明,同时已经被内化、吸收、沉淀为人类思维成果,是人类思维成果高级形态中具有高度概括性、结构稳定的基本概念,比如单一性、特殊性、偶然性和可能性等,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在哲学中,范畴概念被用于对所有存在的最广义的分类,比如时间、空间、关系等都是范畴。在分类学中,范畴是最高层次的类的统称。范畴着眼于存在的本质区别的哲学分类系统,属于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分支,它既不同于学术界按照学科的分门别类,也有别于百科全书以自然和人类为中心的知识分类。

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能够在人们的大脑印象中所反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着无限多样的形态,无穷的变化发展,但归根结底都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都是物质的外在表现。

物质的含义理解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础,是一种真实存在,是一种能量的聚集形式。简单的物质是空气和水的凝聚,更高一级的物质是能量波的聚集,譬如微波、光波、磁场等,以此类推到人类社会,言而总之,世界上的客观事物都是以物质形式存在的。广义上物质就是存在,这也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只要是存在或者曾经存在就是物质,时间和空间也属于物质范围,是一种无形的存在。

物质是人们接触和感知的真实存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更是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

什么叫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又称为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的特有行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先提出来“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动物并不具备”。虽然动物在某种行为上和人类相似,但只是生存的本性发射,并不具备主观能动性,它们缺少行为的谋划动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与生俱来的,只是在环境和时间的条件影响下,每个人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和反映是不同的,甚至有的人没有发挥出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人类思想的过程;第二,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表现为人们实践的过程;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一般是人们表现出来的决心和意识。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得到加强,又逐步为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了物质条件。

什么是主体和客体

主体与客体是哲学中一对固定的、相对的概念。二者都是以物质为依托,“主体”是行为活动的拥有者、发出者;“客体”是行为活动的对象。主体与客体就是表示活动者和活动对象之间特定关系的哲学范畴,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二者统一起来。

在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中,同时发生着认识关系。这是主体在观念上掌握和反映客体,以及客体在观念上被掌握、被反映的关系。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主体和客体不仅相互联系,也相互制约。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而不停地转换,当周围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也会发生改变。同时,每个个体都同时兼具主体和客体两个部分,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突出地表现了一方面而已。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是世界大范围下的两个分支概念,二者不能转换,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只能相互依托共存。

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实质上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指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完全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世界,远在人类生活之前,客观的自然世界就已经按照客观规律独立地存在和发展,是一个比人类历史更久远的先在世界;第二,指还没有被人类社会活动涉猎的自然状态世界,自然世界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无法估算和计量的,始终都有着人类无法到达的境界部分,也就是人们无法开发的区域,这一区域就是相对而言的自在世界。

对比自在世界而言,人类世界只有单一的概念形式,即为人类活动的范围世界,包括人类实践的基础上人和自然合二为一的人化自然,以及人类独有的世界。人化自然是人们实施改造并达到人类目的的自然,是一种人类开拓行为的结果。

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不存在征服和占有的矛盾问题,二者在度的范围内各自发展,同时又相互依存,共同进步。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属认识下的递进过程,二者是相互辩证的,同时感性认识也是理性认识的飞跃条件。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坚持感性认识发展成为理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其一,积极投身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其二,必须对感性材料加以思维的抽象,要采用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思维加工。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人类思维意识的天阶,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形到有形,使人类的意识文明逐步得到进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