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迷你型无人机
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海军大国在竞相开发普通无人机的同时,还纷纷研制迷你型无人机。与普通无人机相比,迷你型无人机重量轻,体积小,隐身性好,生存能力强,非常适于在复杂的海上环境中执行战场监视、敌情侦察、干扰诱惑、目标定位等任务;其次,迷你型无人机具有真正的隐身性,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进行超低空飞行,其超强的机动灵活性使之既可对目标发起蜂群般的密集攻击,又可在敌方上空的任一高度单独执行任务,还可在战区上空形成拦截网,封锁某一空域;再者,迷你型无人机使用方便,不仅可由单兵携带和发射,而且可由多种运载工具大范围部署,轻易使敌方的所有活动彻底“透明”,从而对敌产生强大的震慑和威胁作用;还有,迷你型无人机的造价和使用费用都较为低廉,不但可使武器装备的后勤供应大为简便,而且可使战争成本大幅下降。正是这些特殊的优点,使得迷你型无人机在无人飞行器的发展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像其他新概念武器一样,在迷你型无人机的开发方面,美国同样走在世界最前列。早在1992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就启动了小型/微型无人飞行器的概念研究;1997年,该局又斥资4000万美元,开始对微型无人机展开项目研究。当时提出的战技术指标是,无人机最大尺寸不超过15cm,重量数百克,航程10km,最大时速80km,飞行高度150m,可手持发射或由飞机投放,用于侦察成像、数据传输、电磁干扰和通信导航等任务。2001年,在阿富汗反恐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已开始使用一种称之为“微星”的微型无人飞行器,用于对5km的前方战场进行侦察。2003~2004年,在“伊拉克自由”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又开始大量使用“龙眼”小型无人机,用于对复杂的山地和街巷进行搜索和监视。近些年来,美国等国已经先后启动了多个迷你型无人机项目,其中有的已接近部署阶段,有的正在开发之中,少数型号已投入使用。
1.“龙眼”小型无人机
“龙眼”小型无人机是由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和航空环境公司联合研制的一种模块化小型无人机,主要供海军陆战队和海上作战分队用于目标监视、侦察和指示等任务, 2001年在阿富汗“持久自由”战争中首次使用。
“龙眼”无人机机体由玻璃纤维和碳纤维材料制成,全重仅2.3kg;机翼为较宽的长方形,翼展1.1m;装有双螺旋推进器,动力装置为一台由可充电电池驱动的电动机,飞行速度56km/h,飞行高度90~150m,活动半径5~10km,最大续航时间50min;有效工作载荷0.5kg;机上载有两台摄像机,分别装在机头突出位置和侧部,可全天候提供目标图像,图像质量不亚于美国有线电视网。由于采用了电力推进技术和合成隐身材料,加之具有优良的超低空飞行能力,故“龙眼”的隐身性能十分出色,几乎可以完全避开雷达的探测,敌方只能用肉眼才能发现它。
“龙眼”无人机可由人工在作战现场组装,可由单兵携带和发射升空,升空后按预编程航线飞行,在航路点由GPS进行导航。飞至目标区后,无人机即使用机载传感器搜集目标图像信号,随之将信息发送给地(海)面控制站。“龙眼”的地面控制站主要是一台膝上电脑和触摸屏式装置,操作者通过无线电与无人机联络,用视频眼镜接收来自无人机的视频反馈信号。除操作人员外,友邻部队亦可通过地面站遥控的一个视频终端获取“龙眼”发回的视频反馈。整个“龙眼”系统由3架无人机和1个地面站组成,系统的操作并不复杂,一般经5天训练即可熟练掌握。
“龙眼”无人机在“伊拉克自由”战争中的大量使用使美国海军陆战队获得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同时也获得了一些足以记取的教训(战争中曾损失了30余架)。据此,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已着手对其进行改进,包括将其机翼加长以改善飞行稳定性;换用长寿命电池以增大航程和滞空时间;换装有效载荷以执行新的任务;使之能在海上发射和回收;改进控制站系统等。由于“龙眼”的许多组件(如有效载荷、自动驾驶仪、推进系统等)都是商业准军用产品,所以改进工作进展很快。
2006年11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又向航空环境公司订购了303架“龙眼”无人机。据称,新型“龙眼”也可望不久投入使用,海军陆战队希望在2008年年底之前将其配发到每一个作战连。
2.“扫描鹰”小型无人机
“扫描鹰”是美国波音公司和英斯图财团联合开发的一种舰载小型无人机,其主要任务是海上监视与侦察、目标搜捕、情报搜集、通信中继等各种战术支援,2004年8月已部署到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远征部队,仅在伊拉克的作战飞行时间就达近10000h。2005年7月,美国海军也开始使用“扫描鹰”,“塔拉瓦”号两栖攻击舰首次载上“扫描鹰”驶入伊拉克外海,用于为远程攻击群提供支持,迄今已完成任务飞行20000h以上。
“扫描鹰”无人机全长1.2m,翼展3.04m,空重11kg,最大发射重量15.4kg,任务载荷3.2kg,动力装置为单缸双冲程汽油发动机,功率2.5hp,巡航速度90km/h,最大飞行速度120km/h,最大航程1500m,续航时间15h。与其他迷你型无人机相比,“扫描鹰”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续航时间长,经改进后可达30h;其二,工作载荷舱可实现传感器和新型载荷的无缝集成,确保随时采用最新的航电技术;其三,使用特殊的发射和回收技术,适于在各型舰船上使用;其四,既可高空飞行(5000m),也可低空使用(数百米),还可在其他无人机不能升空的恶劣天气中全天候工作,有利于执行各种任务和特殊使命。
“扫描鹰”于2001年1月9日首次试飞,历时45min,最大速度达70kn,飞行高度达600m。在2003年12月~2004年7月举行的“前瞻”3无人机综合大演示中,“扫描鹰”力挫群雄,成为唯一一型可在狂风暴雨气候中照常飞行的无人机,展现出可靠的情报获知能力。2004年8月,“扫描鹰”首次从一艘捕鱼船上发射,完成了近17h的最长一次海上发射和回收飞行。2005年6月,“扫描鹰”首次在“克利夫兰”号两栖船坞运输舰上进行了发射和回收试验,4次发射和回收以及成功为舰队提供实时视频信息验证了其舰载使用能力。2006年5月,“扫描鹰”又在英国海军23型护卫舰“索瑟兰”号上进行了自主发射和回收演示,并成功地对1枚射弹进行了跟踪和数据传送。“扫描鹰”在伊拉克的实战使用及一系列舰上试验表明,其机载光电和红外传感器(可见光/红外照相机、数据传输系统、数字式摄像设备等)不但可对多种目标(包括海上舰船、地面导弹发射架、通信设施等)进行跟踪和定位,确定目标活动方向和速度并将高质量图像信息实时传送给载舰和岸上部队,而且还能将敏感目标信息传输到战场网络,供友邻舰艇和其他空中控制系统共享使用,同时,其气动弹射、GPS导航和空中拦阻钩回收方式也明显优于其他海上无人机,可说是一种极适于长时间执行秘密监视
作战任务的小型无人机。
虽然“扫描鹰”已正式投入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服役,但波音公司和英斯图财团仍在对其进行着改进。据称,改进内容包括:换装新型红外摄像机,使之对目标的分辨率提高2倍;采用改型惯性稳定型传感器转塔,以提高抗干扰能力;加装超轻型异频雷达收发机,以保证空中飞行安全性;改用喷气发动机燃料的重油发动机,以适于各种温度和高度使用环境;采用超小型合成孔径雷达、新型视频发射机、飞行中燃油测量系统等。应海军的要求,开发商还在考虑对“扫描鹰”进行大改型(改用鸭式布局、折叠式机翼、配用降落伞等),以使其可由其他平台(例如有人战斗机的外挂架、运输机的尾部货板、研制中的“海神”多任务海上飞机甚至潜艇等)发射的可能性。
3.一次性使用的微型无人机
在开发小型无人机的同时,美国海军还把注意力集中到价格低廉、可大量使用的一次性微型无人机上。美国海军认为,这种微型无人机可在近距离内提供监视和情报功能,可为小规模部队作出战术决策提供支持。据目前所知,美国海军正在重点开发和试验的微型无人机有多种型号,其中以以下两种最受青睐。
(1)“西凯达”无人机
这是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开发的一种近程自主飞行式一次性使用的微型无人机,主要用于电子战、情报搜集和在敌占区构建传感器网络。按照设计方案,“西凯达”仅重20~30g,翼展210mm,采用静定布局,飞行速度92km/h,自身无动力装置靠滑翔飞行,机翼折叠后便于储存和运输,由有人驾驶的空中平台或较大型无人机投放,成千上万架“西凯达”可在25min内覆盖数千平方千米的战场空域。
“西凯达”虽小,但却集成有多种航电系统,例如飞行控制组件、全球定位系统、微机电系统、电源、通信系统和电子情报传感器等,被称为“飞行电路板”。这种微型无人机可通过其外壳上的标准化接口而互连,可同时集群编程,以此形成一个超大型电子侦察阵列,建立一个通用分布式网络,为己方部队和友军提供电子信息支持。据称,每架“西凯达”还可设定一个着陆点,回收后其机载系统可重复使用。
自2005年以来,“西凯达”一直在加速开发中,机载系统已进行过多次试验,整机业已由美国空军的“捕食者”无人机进行了投放散布试验。目前,美国海军正在对其进行工程改进,而且还打算开发炮射型和可携载干扰箔条的型号。
(2)“土狼”无人机
“土狼”无人机是美国海军最新开发的一种机载发射型一次性使用的微型无人机,2005年11月已经成功通过试飞。据称,这种无人机具有以下特点:①体积小巧,结构简单,全长仅81cm,机载传感器很少;②不用回收,当机载动力电池耗尽后,“土狼”无人机便自行坠入大海,执行任务的时间一般在90min以内;③可大量使用,根据任务不同,“土狼”一次投放数量可达50架;④隐蔽性好,不用考虑自身安全,可随意使用;⑤功能如“海上幽灵”,可以完成对海上威胁进行搜索、对目标情报进行搜集等战术任务。“土狼”无人机由有人飞机投放,美国海军P-3“猎户座”海上反潜巡逻机可作为运载和投放平台,可在9000m的高空从机腹将其投放出去。离开载机后,“土狼”自动打开机翼,随之滑翔至距海面90~450m的空中,用装在头部的摄像机对大范围海域的敌方目标进行搜索,活动半径达38km。在机载全球定位系统引导下,由便携式电脑自动控制的“土狼”可用10倍变焦镜头记录目标图像,并将侦测到的图像信息发回载机。完成任务后,“土狼”即自行坠毁。
军事分析家指出,较之普通的无人机,“土狼”显得尤其精干,其作用就如同海上巡逻机加装了一双“眼睛”,将大大提高美国海军空中平台的搜索和侦察能力。迄今为止,“土狼”微型无人机仍在工程研制中,服役时间尚未可知。
除“西凯达”和“土狼”外,美国海军还开发了另外一些微型无人机,如“黄蜂”、“发现者”等。前者是一种由舰载127mm火炮或非制导火箭发射的无人机,由一种照明弹的弹壳作为机体,有一个可折叠的V形尾翼和2个平直机翼(翼展94cm),发射后机翼弹开,飞行距离为数十千米,续航时间15min,机身下部的微型照相机可拍摄目标图像并通过无线系统将其传回载舰。后者是一种类似“土狼”的机载发射型无人机,全重仅26kg,可以携载摄像机对目标进行侦测,也可携载大气采样传感器对核、生、化污染进行测定和评估。据称,“黄蜂”已制造出2架原型机,目前正在改进完善并考虑开发其增程和长航时型;而“发现者”已进行过机载发射试验,最终评估工作正在进行中。
美国海军无人机负责官员在2006年8月宣称,2008财年的迷你型无人机项目经费将提高1倍,海军希望在2010年年底之前部署首支小型战术无人机部队,使之成为美国战舰的“飞行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