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舰载武器
17564500000040

第40章 舰载鱼雷武器(6)

53-65型鱼雷是苏联研制的第一代热动力反舰制导鱼雷,也是苏联海军装备数量较多的鱼雷。该型鱼雷的研制成功使苏联在鱼雷研发领域开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被称为享誉半个世纪的海底“标枪”。苏联/俄罗斯鱼雷以重型战斗部、超过西方同类产品的射程、不断创新的理念成为世界舰载武器中的独特一族。

二战后,鱼雷成为对付水面舰艇最为有效的手段,为更加有效地打击水面舰艇,各国都在努力寻求提高鱼雷航速的方法和途径。在外形尺寸给定的情况下,要提高鱼雷航速,就必须增加发动机的功率。而苏联在提高鱼雷航速方面采取了两种途径,一是研制水下火箭,二是开发热动力涡轮鱼雷。水下火箭的研制很快取得了成功,并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装备了部队,而热动力涡轮鱼雷的研制工作于1953年才开始。

按照苏联海军司令部下达的战术技术任务书要求,1956年完成了研制高速自导鱼雷的全部准备工作,1959年12月开始制造供批次试验用的53-65鱼雷。该批次鱼雷具有如下特点:为了缩减高压空气的容积并利用所腾出的容积来增加能源组分的储备量,鱼雷采用了由齿轮泵供水挤压出能源组分的办法;介质之间的隔离则采用活塞保证;采用双燃料室提高了燃烧效果,等等。1960年9月,该批次鱼雷进行了海上靶场试验。针对海上试验中出现的高速工况时鱼雷航深不稳定和鱼雷在初始阶段弹道任意循环的缺陷,开展了大量的分析研究;为了确保高速自导鱼雷从高速潜艇的鱼雷发射管中射出时不发生故障,苏联又进行了发射安全性的试验研究工作。鱼雷的国家级试验验收是在各种不同类型吨位的舰船——驱逐舰、护卫舰和扫雷舰上进行的。在试验过程中,发射舰的航速和海情都在整个变化范围内考核,即与实战时的环境条件和态势基本相当,并在从目标舰至与其尾流相交的各种不同距离上(500~5000m)进行试验考核。国家试验完成后,按照单独的试验大纲,又在新的水面舰艇上对鱼雷进行了试验验证工作。

在对该型鱼雷进行第一次批量生产前,为进一步改善其使用性能和航行性能,苏联人推广了按照鱼雷自身的尾流显示检验批产鱼雷自导装置性能的方法;采用了“无水”发射后,该鱼雷能将所携带的燃料储备量增加到20%,使鱼雷的航程大大增加。

53-65型鱼雷的生产代号为243,自1953年下达研制计划开始,对鱼雷进入全面的研究设计、试制和试验,历经12年研制成功,并以代号53-65型装备了苏联海军的潜艇部队。该鱼雷的研制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攻克和解决了很多技术难关。

53-65型鱼雷的雷体直径为533mm,长7.95m,重2100kg,战斗部装药300~400kg,航速45kn,航程19km,航深4~14m,采用触发和非触发引信,制导方式为尾流声自导。

1969年,苏联在53-65型的基础上经改进推出了53-65 K型鱼雷。53-65型和53-65 K型鱼雷是苏联海军的主战武器,装备于各种类型的水面舰艇、潜艇及鱼雷快艇,用于打击航母、巡洋舰、驱逐舰等大中型水面舰船。由潜艇携带时,可从100m以内的任意深度发射,服役后每年生产500~600枚,并出口印度、伊朗等国。

53-65 M型高速热动力鱼雷也是53-65鱼雷的改进型,可由水面舰艇和潜艇携带,用于攻击水面舰艇,是俄罗斯海洋研究所研制的过氧化氢系列鱼雷中最好的、最有前途的一种鱼雷。在53系列鱼雷的研制过程中,由于动力装置逐步得到改进,从而使这些鱼雷的航行性能有了明显提高。53-65 M鱼雷的航速达70kn,航程22km。通过利用海水进行高温热交换,涡轮发动机的功率增加了近3倍(达1350kW),不仅解决了以海水作组分的高温热反应,还改善了其运输性能。当鱼雷从水下150m处发射时,这种动力装置能保证鱼雷进行深水航行。

八、UGST鱼雷

UGST鱼雷是一型通用大深度热动力自导鱼雷,由俄罗斯圣彼得堡海洋热工技术研究所与莫斯科列吉昂科研生产联合企业牵头,联合国内多家著名大学、研究所研制成功,2002年服役。该鱼雷是俄罗斯海军根据现代海战的需求,在苏联已有的多种鱼雷的基础上,按照电热并举、通用与专用相结合的方针开发的,解决了冷战时期苏联鱼雷型号多但任务单一的问题。

UGST鱼雷可由水面舰艇和潜艇携载发射,其基准型号按长度分为两种,长度为7.2m的可装在使用俄罗斯标准型533mm发射管的水面舰艇及潜艇上,而长度为6.1m的可装在配有北约标准型533mm鱼雷发射管的水面舰艇和潜艇上。鱼雷雷体直径533mm,长7.2/6.1m,重1980/1680kg,战斗部装药大于300kg,航行速度达50kn(可变速,低速为30kn),并可在远距离、不同深度下攻击高速航行的目标,航程50/40km,航深500m,采用非触发加惯性触发引信,制导方式为线导、尾流自导加声自导,自导作用距离反潜时为2000~2500m,反舰时12000m。非触发引信作用距离反潜时2m,反舰时为6~8m。

该鱼雷具有如下特点:一是通用性强。可以多平台发射,既能攻击水面目标,又具备猎杀潜艇的能力。二是采用组合式模块化结构。全雷布局合理,尺寸小,能耗低,维护方便,可靠性强,具有多种改进性能的潜力。三是采用了新动力系统。一改过去采用过氧化氢燃料的做法,采用了奥托Ⅱ燃料。四是装有探测水下目标及水面舰艇尾流的组合式声自导装置。五是战斗部装药的起爆系统为双通道非触发引信(电磁引信及声引信)和惯性触发引信。鱼雷在搜索和攻击目标时,雷上所有系统由雷载计算机系统实施控制,装有线导控制系统。

UGST鱼雷是根据俄罗斯的现代重型鱼雷概念和西方在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研制而成的,其设计充分体现了模块化的思想,能够对基本型的计算机程序进行修改及更换发动机或燃料段,从而构成一个高度现代化的UGST鱼雷家族体系,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另据俄刊报道,该鱼雷的研制成功,除提高了鱼雷的航行特性外,还极大地增加了智能化水平,不仅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可有效满足21世纪海战的要求。

九、USET-80鱼雷

USET-80通用电动线导鱼雷在SET-65和TE ST-71M两型鱼雷的基础上经改进而成,由俄罗斯圣彼得堡水动力仪表研究所研制,1980年装备部队,是目前俄罗斯海军在役的主战鱼雷。它的研制成功解决了苏联/俄罗斯鱼雷型号品种多、用途单一、通用性不强等问题。USET-80鱼雷可由水面舰艇和潜艇携带发射,主要任务是攻击航行在所有深度范围和海域的潜艇、大型水面舰艇、商船及岸基设施。

在俄罗斯重型鱼雷家族中,USET-80线导电动鱼雷具有鲜明的多功能化特点,一是可以打击潜艇、水面舰艇以及岸基等多种目标;二是可以由水面舰艇、潜艇等多种平台携载;三是可由符合北约标准的鱼雷发射管和舰载火控系统发射。

USET-80鱼雷采用一体化模块结构设计,布局紧凑合理,系统设计思想先进,继承性好,具有不断改进的潜力;线导系统可保障在复杂干扰情况下引导鱼雷进入自导系统的作用区。主/被动声自导采用的信号处理、目标识别、抗干扰等先进技术能有效捕捉和摧毁目标,尾流自导利用高频主动声脉冲探测水面舰艇的气泡尾流,探测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较好地解决了末弹道跟踪问题。控制系统实现了全数字控制,采用一台中心计算机即可综合线导、自导、控制及内测等功能,完成逻辑运算和信号综合处理。

USET-80鱼 雷 直 径533mm,长7.2m,重1980kg,战斗部装有250kg高能炸药,爆破威力大,航速50/30kn,射程40/50km,最大潜深500m,确认航迹所需时间为5~8min。鱼雷末段的制导距离根据目标不同而有所差异,对核潜艇时为2500m,对水面舰艇为1200m。鱼雷装有尾流自导系统、线导系统和组合式主/被动声自导系统,远距离攻击目标时具有很强的战术灵活性和较高的命中概率,动力系统采用了新研制的高能比镁—氯化亚铜一次水激活电池。

USET-80鱼雷的出现是苏联/俄罗斯鱼雷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实现了鱼雷的通用化。尽管它在航速、航程上还比不上性能优越的热动力鱼雷,但在战术上却具有噪声低、隐蔽性强、可在大深度航行、功率不受背压影响、航行稳定、使用维护方便、造价低廉等优点。也正因为如此,USET-80重型电动鱼雷最先装备了俄罗斯海军,取代了TEST-71及53-65K鱼雷。

进入21世纪,为适应军贸出口,俄罗斯在USET-80鱼雷的基础上研制了出口型号TE-2鱼雷。

十、“暴风雪”鱼雷

“暴风雪”鱼雷是一种超空泡鱼雷(也有专家称其为超空泡水下火箭),是俄罗斯最为独特的水下武器。俄罗斯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制和多次秘密试验后,1997年正式将其推出,随后又在1999年的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上推出了其出口型“暴风雪-E”。

作为世界上有史以来的第一种超空泡武器,“暴风雪”鱼雷以其不可思议的航速(200kn以上)改变了传统鱼雷航速在50kn左右徘徊半个多世纪的局面,在世界各国海军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广泛的关注。“暴风雪-E”超空泡鱼雷直径533mm,长8.25m,重2697kg,航速约200kn,航深4~400m,最大航程70km,战雷头装药(TNT) 210kg,配用碰炸/近炸引信,由固体火箭发动机为动力装置,可由多平台(水面舰艇、潜艇、岸基设施等)发射,主要用于攻击弹道导弹核潜艇和大型水面舰艇,如航母舰队和两栖舰队等。

作为一种超空泡武器,“暴风雪”鱼雷的最大特点是摒弃了热动力鱼雷传统的活塞发动机或涡轮发动机,而采用了推力强大的火箭发动机,具有备战时间短、攻击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近程命中概率高等独到的优点,对目标的快速打击能力在当今世界上处于绝对领先水平。

“暴风雪”鱼雷虽然可在水中“飞行”,但其只能直航、不能制导的缺陷使得对机动目标的攻击效果大受影响,在远程作战时尤其如此。为了克服这一不足,俄罗斯武器专家们又开发了第二代“暴风雪”鱼雷。据称,被称为“暴风雪-E”的新一代超空泡鱼雷采用了推力矢量发动机,具有了较强的机动运动能力;在小型启动火箭之间加装了制导导线卷筒装置,使载舰可通过导线控制鱼雷的运动和战斗部的起爆;空泡发生器也改用了全新设计,可利用发动机的燃气回流进行超空泡补气,等等。有资料称,“暴风雪-E”超空泡鱼雷已进行过多次试验,证明其水中航速可提高到惊人的200m/s左右,最大航程更是增大到100km。从目前的情况看,新一代“暴风雪-E”超空泡鱼雷的实际装备和服役已不需很多时日。

另据报道,“暴风雪”鱼雷的最新型号已经实现了机动和遥控,航速更是达到令人不可思议的400kn。

虽然俄罗斯的“暴风雪”鱼雷在世界上暂居领先地位,但研究水下超空泡武器的真正鼻祖却应该说是德国人。早在二战期间,德国人就已经开始研究利用超空泡方式降低水中兵器航行阻力并提高攻击速度的理论及其应用途径,而且进行了某些初步试验。20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人又开始研制超空泡型水下制导射弹(称为SUWLK项目),90年代开始,SUWLK超空泡水下制导射弹开始用水下发射装置进行试验。至2002年,所有SUWLK系列的超空泡射弹全部进行了水下弹道发射试验。为了对超空泡射弹和火箭进行试验和研究,德国在其北部梅尔多夫附近和南部奥伯杰特堡分别建立了试验场。两家试验场均配备有试验所需的各种测试设备。

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了高速推进器和水翼方面的超空泡技术应用研究。特别是近年来,美国加大了超空泡武器的开发力度,设立了专门的超空泡武器管理机构。美国目前主要开发射弹和鱼雷两种超空泡武器,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另外,日本也是世界上使用鱼雷较早的国家之一,19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海战中大量使用了从国外购买的鱼雷。日本鱼雷工业是在1883年购买使用德国“黑头”鱼雷后起家的。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1910年自行研制的第一型43式鱼雷的问世,使日本进入世界鱼雷生产国之列,1993年研制的93式氧气鱼雷是当时直径最大、速度最快、航程最远的鱼雷,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其现役鱼雷品种多、用途广、性能先进、技术水平接近美国。曾装备服役的舰载重型鱼雷主要有已经退役的72式和73式鱼雷和1988年装备的 GRX-3 反潜鱼雷。

韩国近年来也成为能够自行研制和生产鱼雷的国家之一,其重型鱼雷“白鲨”在2004年10月的亚洲防务博览会上首次亮相。

注 释

[1]. 1hp=745.7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