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舰载武器
17564500000035

第35章 舰载鱼雷武器(1)

100多年前的1866年,英国工程师罗伯特 怀特黑德与奥地利人卢比斯成功地研制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枚能够在水中自动航行的航行体——鱼雷。由于“怀特黑德”的英文名意译为“白头”,后人就称这种鱼雷为“白头”鱼雷。“白头”鱼雷揭开了现代鱼雷史的第一页,并成为后来各国鱼雷发展的鼻祖,怀特黑德本人也因此被世界海军公认为现代鱼雷之父。

第一枚“白头”鱼雷诞生后,当时的海上霸主——英国便于1869年邀请怀特黑德携带鱼雷回祖国表演。1871年,英国海军签发了“白头”鱼雷的生产许可证,并在伍尔维奇军械厂开始生产。1869年,美国在纽波特成立了“白头”鱼雷分公司,该公司于1871年生产出第一型“白头”鱼雷,但美国最早使用鱼雷的记录是在1801年。当时,罗伯特 富尔顿用一个装有20lb火药的水下爆炸装置在法国布列斯特击沉了1艘小船,这个爆炸装置其实就是现代鱼雷的雏形。随后,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开始仿制和生产“白头”鱼雷。

说起“白头”鱼雷,不得不提起一枚“日德兰”鱼雷(因为该鱼雷是在日德兰海战中首次发射的,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日德兰”鱼雷)。1916年5月31日,英德海军在日德兰半岛展开激战。当时,英国海军的“鲁普斯”号超级无畏战舰右前舷第7号鱼雷发射管发射了一枚长5.5m、重655kg、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的“白头”鱼雷。这枚“白头”鱼雷未中目标,却从此开始了神秘的旅行,在半个世纪中出现过125次,像幽灵一样神秘漂流了56年,直到1972年才突然销声匿迹。它究竟靠什么动力驱动,又如何成功躲避各种障碍物,摆脱军舰围追堵截,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

鱼雷是一种自动推进,并按预定的航向和深度航行,或自动导向目标,命中目标时能自动爆炸,用以攻击目标水下部位的水中兵器,可以由水面舰艇、潜艇和直升机、固定翼飞机携载发射,还可由火箭助飞实施远距离攻击,主要用于反舰、反潜,也可用于封锁港口和狭窄水道。

鱼雷的系统组成一般有战雷段、动力推进系统、制导系统及总体结构等,结构组成一般分为头段、中段、后段和雷尾。

作为传统的海战武器,鱼雷被公认为是仅次于火炮的舰艇主要武器,在历史上的多次海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立下了赫赫战功,特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更是战绩斐然。虽然有史料记载的鱼雷海战战例是从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开始的,但实际上在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俄国舰艇就向60m外的土耳其2000t的“因蒂巴赫”号通信船发射鱼雷并将其击沉,由此揭开了海战史上用鱼雷击沉舰船的序幕。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海战中,共使用了17枚鱼雷,击沉战舰3艘;1904~1905年的日俄海战中,共使用了263枚鱼雷,击沉战舰11艘;一战中,交战各方共发射鱼雷15000枚,被击沉的运输船只达1300万吨;二战中,交战各方共发射鱼雷30000枚,被击沉、击中的舰船达2100万吨。

1942年9月15日,日本联合舰队在向所罗门群岛集中配合瓜岛战役中,“伊-19”号艇齐射了6枚威力强大的九五式氧气鱼雷,取得了命中三舰的巨大战果,击沉美国海军“奥布赖恩”号驱逐舰和“黄蜂”号航空母舰,重创“北卡罗来纳”号新型战列舰。此役不仅在鱼雷战史上极为罕见,而且也成为历史上潜艇一次齐射鱼雷命中军舰最多的战例!

在近几十年局部战争的海战中,鱼雷依然被广泛使用。

在1982年5月的英阿马岛海战中,英国“征服者”号攻击型核潜艇发射了3枚Mk-8鱼雷,一举将阿根廷“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送入南大西洋海底,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贝尔格拉诺将军”号战舰的沉没是马岛战争中最惨烈和最引起争议的事件之一。鱼雷在这次战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奠定了其在现代海战中的重要位置。

作为海战的主要武器之一,鱼雷与水雷、火炮和导弹等武器相比,具有进攻性强、隐蔽性好、爆炸威力大、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始终是各国海军水面舰艇和潜艇装备的主战武器之一,素有“水下导弹”之美誉,备受各国海军的重视。随着信息处理、能源、材料、水声、遥控、光纤通信等多种高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鱼雷具有了更快、更远、更准、更灵、更猛、更深、更静等特点,真正成为了各国海军实施威慑和克敌制胜的撒手锏。因此,现代鱼雷又被称为“水中蛟龙”和“深海利剑”。

鱼雷已有约14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864~1940年为无控制的自航鱼雷阶段;1943 ~ 1970 年为有控制的制导鱼雷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鱼雷发展进入智能化阶段。

世界上鱼雷的型号很多,也有多种分类方法。其中,按照动力装置可分为热动力鱼雷和电动力鱼雷;按照雷体直径可分为重型鱼雷和轻型鱼雷;按制导方式可分为直航鱼雷、声自导鱼雷、线导鱼雷及尾流自导鱼雷等;按照发射平台可分为舰载鱼雷、潜载鱼雷、机载鱼雷和火箭助飞鱼雷等;按照攻击目标又可分为反舰鱼雷和反潜鱼雷。

目前,世界上使用鱼雷的国家很多,但能研制生产鱼雷的却只有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瑞典、日本和中国等少数国家。其中美国的鱼雷研制水平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可谓独领风骚。而俄罗斯在与美国的激烈竞争中,其鱼雷发展独树一帜,是唯一可与美国分庭抗礼的鱼雷生产大户。特别是重型鱼雷,俄胜美一筹。

本章主要讨论可由水面舰艇携载发射的鱼雷武器。

第一节 轻型鱼雷

轻型鱼雷也称小型鱼雷,直径一般为324~450mm,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轻型鱼雷直径为324mm。但苏联/俄罗斯轻型鱼雷的直径种类有450mm、400mm和350mm,瑞典海军的轻型鱼雷直径均为400mm。

轻型鱼雷起源于二战中的大西洋战争,其主要使命以反潜为主。当时盟军从实战中认识到必须研制一种比重型炸弹和深水炸弹更加有效的武器,来打击德国的潜艇,于是,盟国的军事家们开始谱写轻型鱼雷的历史。

从轻型鱼雷问世至今,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能自动跟踪并攻击目标、隐蔽性强、爆炸威力大、使用范围广等特点,始终是各国海军的主战武器。轻型鱼雷作为鱼雷武器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系列,它既可由水面舰艇和潜艇管装发射,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空投,也可作为反潜导弹的战斗部,即火箭助飞鱼雷,完成近—中—远程的反潜任务。

目前,由意大利“白头”鱼雷公司研制的A200型鱼雷是历史上最小的鱼雷。该鱼雷直径为123.8mm,舰射型的长度为0.8834m,重11.3kg,战斗部装有2.5kg的定向爆破型高爆炸药,是专门攻击浅水域潜艇的超小型鱼雷。

近年来,随着潜艇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提高了轻型鱼雷的命中概率,而且促进了尖端鱼雷在全世界的广泛发展,其中包括最先进、性能最好的Mk-50鱼雷和MU90鱼雷等。

一、Mk-46鱼雷

Mk-46鱼雷(见图4-12)是美国第三代自导反潜鱼雷,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空气喷气电子系统公司开始研制。作为世界上第一型热动力鱼雷、第一型装备电脑芯片的鱼雷和北约国家的标准型鱼雷,Mk-46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鱼雷,堪称轻型鱼雷的典范。值得说明的是,热动力轻型鱼雷在世界上只有美国一家研制。

Mk-46鱼雷迄今已发展有6个型号。最早的Mk-46型鱼雷由美国通用航空公司生产了1252枚,于1965年交付美国海军服役,装备了75艘驱逐舰。虽然Mk-46型鱼雷能有效打击核潜艇,但因其动力系统采用固体发动机,维修不便,不久便被取代。

1962年,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对Mk-46型鱼雷的动力系统进行了改进,用奥托-Ⅱ燃料代替固体火药,不仅解决了维护保养的困难,也为后续Mk-48鱼雷等使用奥托-Ⅱ燃料积累了经验。1965年,美国海军完成了Mk-46型鱼雷的改型,改型后的鱼雷称为Mk-46 Mod1 型。

1968 ~ 1969 年,霍尼韦尔公司又在 Mk-46 Mod1 型鱼雷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推出了浅水工作性能和抗干扰能力均有提升的 Mk-46 Mod1A 型鱼雷。1965 ~ 1969 年,霍尼韦尔公司和 TRW 公司联合生产 Mk-46 Mod1A 型鱼雷 10000 枚。

1971 年生产的 Mk-46 Mod2 型是 Mk-46 Mod1A 型鱼雷的改进型,主要是为雷内计算机逻辑电路和自动驾驶仪增加了一种数字式航向陀螺系统,使单架直升机携载后能实施全方位反潜。Mk-46 Mod2 型鱼雷是出口型,1972 ~ 1981 年间共生产 6000 枚。

Mk-46 Mod3 型鱼雷是一个过渡型号,仅进行了方案论证,未投入生产。

1980 年服役的 Mk-46 Mod4 型鱼雷主要用作 Mk-60“捕手”水雷的战斗部,共生产了 2000 枚。该型号实际上仅对 Mk-46 Mod1 型的外壳进行了改进,以便与 Mk-60“捕手”水雷的容器相配套。

由于苏联潜艇在外壳安装了消声瓦,使美国在役的Mk-46鱼雷声自导作用距离减小。因此,从 1972 年开始,美国海军又对 Mk-46 Mod2 型鱼雷进行了现代化改装,推出了 Mk-46 Mod5 型鱼雷,并于 1985 年服役,总库存量 5500 枚。

Mk-46 Mod2 型鱼雷的改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采用双速制;二是制导系统采用一种复杂的逻辑电路,可以识别真假目标,提高了抗干扰能力;三是增加了特别浅水逻辑电路,改善了浅水性能。

Mk-46 Mod5型鱼雷具有较强的声呐探测能力,即使是对采用了无回声壳体的潜艇也具有较强的探测效果。因此,该鱼雷是美国海军现役轻型反潜鱼雷的主战装备,美国所有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和护卫舰都曾装备了Mk-46 Mod5型鱼雷,预计服役至2012年。

除自用外,Mk-46鱼雷还大量出口。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装备了20000多枚。1989年,日本获得生产Mk-46 Mod5 型鱼雷的许可,成为第一个使用 Mk-46 Mod5 型鱼雷的国家。

Mk-46鱼 雷 的 直 径 为324mm,长2.59m,重234kg,战 斗 部 装 药45kg,航 速 为43.5/36kn,航 程 为11.2/16.5km,最大航深750m,采用泵喷射推进器和触发加磁感应引信,可以从水面舰艇、潜艇、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等多种平台上发射。其战雷头还可以用“阿斯洛克”反潜火箭携载发射。

从整体看,Mk-46鱼雷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采用了模块化舱段结构(这也是它最大的特点),便于零部件和雷段之间的互换,提高了可靠性和维修性,并为技术改造提供了方便条件;二是采用先进电子器件、数字式计算机和自动驾驶仪,使其结构小型化,提高了对小型目标的探测能力、抗干扰能力以及自身噪声对声自导的干扰能力;三是采用了热动力装置,燃料泵加上了双速控制机构,增大了对小型目标的探测深度和攻击能力。其主要缺陷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爆破式战雷头在攻击有双层壳体的现代潜艇时效果不佳,需改用穿入潜艇壳体内部后才爆炸的空心装药和爆破复合战雷头;二是其动力装置的工作深度不够,难以对付大潜深的现代潜艇。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Mk-46鱼雷逐步被更先进的第四代小型反潜鱼雷Mk-50所取代。

二、Mk-50鱼雷

Mk-50鱼雷又称“梭鱼”鱼雷,是美国第四代自导反潜鱼雷,也是美国研制周期最长的一型鱼雷。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轻型鱼雷之一,Mk-50鱼雷采用了许多最先进的技术,有“当代第一轻型反潜鱼雷”之美誉,与Mk-46鱼雷并称为美利坚手中的两张“王牌”。

Mk-50鱼雷是随着苏联新式潜艇的不断问世,在Mk-46鱼雷无法满足新的反潜作战要求前提下应运而生的。该鱼雷1984年由霍尼韦尔公司开始研制,1989年投入小批量生产,1992年正式服役,可由水面舰艇、潜艇和飞机发射,也可使用Mk-46鱼雷发射管发射,主要用来取代已广泛装备美国海军水面舰艇、反潜巡逻机和反潜直升机的Mk-46轻型鱼雷。

Mk-50 鱼雷是在 Mk-46 Mod5 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在技术上做了七个方面的改进:一是提高了声自导探测距离;二是提高了航速;三是进一步加大航深,且航速不因航深增大而减小;四是进一步增大航程;五是提高爆炸威力;六是降低自噪声,成为安静型鱼雷;七是采用新型低噪声声自导头,提高浅水作战能力。

与现役Mk-46和Mk-48鱼雷相比,Mk-50鱼雷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储存化学能推进系统,这种系统采用金属锂和六氟化硫作燃料,在航深、航速、航程、爆炸威力和命中率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这在世界鱼雷史上尚属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