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舰载武器
17564500000033

第33章 舰载内层防御系统(2)

四、“千发”近防武器系统

“千发”近防武器系统是瑞士厄利空 康特拉夫斯公司和英国皇家军械局于20世纪90年代推出的一种舰载近程防御系统,该系统于1994年10月在欧洲海军博览会上首次展出,1996年7月曾在北约靶场为来自33个国家的海军武器专家进行了现场射击演示。

“千发”系统是一种紧凑型火炮,使用隐身炮塔,装有气动式35/1000转膛(四膛)式炮管,全重2660kg,装舰不需穿透甲板,可发射多种类型的35mm弹药(如脱壳穿甲弹、爆破燃烧弹、曳光燃烧弹等),射速高达1000发/min以上,具有反导、防空和对舰作战三种功能,对空有效杀伤距离为1.2~4.5km,对舰(水面目标)作战有效射程为0.5~5km。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可与载舰的作战指挥系统相兼容,可以使用载舰的通用搜索跟踪传感器对威胁目标进行评估,对武器使用进行分配,对火炮瞄准点进行预测,对各种作战功能进行协调。这就等于在一个作战系统内又形成了一个近程防御系统,大大提高了作战应变能力。

“千发”近防武器系统最令人称道之处是它所配用的先进的Ahead弹药(由厄利空 康特拉夫斯公司研制)。Ahead弹药是一种由可编程时间引信引爆的子母弹,内装有152个重量为3.3g的旋转稳定钨制动能子弹丸。作为子弹丸的载体,18发Ahead弹药所抛射的2736枚子弹丸可以形成密集的锥形弹幕,每分钟发射出的1000发Ahead弹药所射出的152000枚小子弹更是可在距来袭目标前的10~30m处构筑起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在这个意义上说,Ahead弹药可称得上是一种“火力倍增器”,简直就等于“把炮放在目标上”。尤应指出的是,系统炮架上安装的Ahead弹计算机可以精确地测出每发弹的初速,然后根据预定的飞行时间和跟踪雷达测得的目标数据,利用炮口的三个感应线圈为其引信编程(时间精度为1/1000s,定位精度小于1m),以确保弹载的动能子弹丸能同时抛射出去,获得最大的杀伤效果。研制公司的实弹射击试验表明,Ahead弹药对目标的命中概率大大高于实心穿甲弹和高爆弹,在攻击小型快艇时,只需5发弹即可将其摧毁于1.5km之外;在攻击反舰导弹时,只要有7~25枚子弹丸命中即可使其丧失攻击能力。

2002年8月,美国海军对“千发”近防武器系统进行了实弹发射试验,证实了“千发”及其Ahead弹药对沿海目标和集群来袭小目标的优良攻击能力。试验中,“千发”系统甚至还成功摧毁了在浅海游弋的一艘潜艇的潜望镜,从而使其变成“瞎子”。

“千发”近防武器系统从问世伊始就受到许多国家海军的青睐,据悉已在法国、意大利两国新一代“地平线”级通用型护卫舰的近程防御系统竞标中脱颖而出,成为首选对象;而35mmAhead弹药则早已在包括加拿大、南非在内的多个国家海军投入使用。

五、“海上卫士”近防武器系统

“海上卫士”(Seaguard)是瑞士厄利空 康特拉夫斯公司和英国、意大利两家公司联合推出的一种舰载近防武器系统,主要作用是反导,1977年开始研制,1982年完成试验样机,1985进行了实弹发射试验。1986年,土耳其海军“雅夫”级护卫舰率先装备了“海上卫士”系统。

该系统由搜索雷达、通用部分、射击控制部分和4管25mm口径的火炮装置等组成。搜索雷达是G波段的双波束高性能雷达,可对掠海飞行和高空俯冲的反舰导弹进行搜索,具有较强的电子抗干扰能力;通用部分装有电子火控系统,可对目标进行评估,对威胁进行判断,对火力进行分配;射击控制部分装有三种跟踪雷达和前视红外监视装置,可根据不同目标选用不同的雷达实施跟踪和搜捕;火炮装置采用了4管气动式25mmKBB炮,配有独特的35°倾斜专用座架,高低射角为-10°~+127°,初速1335m/s,射速3400发/min,有效射程2km,配用反导脱壳穿甲弹,弹重615g,弹长288mm,备弹1600发。该系统全重4600kg,舰上安装时不需穿透甲板,适装于小型水面舰艇。

“海上卫士”是一种全自动的近防武器系统,其超大范围射界和高旋转速度可确保对任何类型的空中目标发起攻击。据研制公司称,在不需补弹的情况下,该系统有能力对付速度为马赫数2.0的多达17枚导弹的攻击;在对付500m外的速度为马赫数21.5的掠海导弹时,命中毁伤概率大于90%。

六、AK-630M型近防武器系统

AK-630M型舰载近防武器系统由俄罗斯图拉仪表设计局研制,其前身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投入服役的6管30mm小口径火炮(据称曾是世界上服役最早的近程反导火炮),1969年完成工程研制,20世纪70年代初期正式装备苏联海军水面舰艇,其主要作战使命是拦截来袭反舰导弹、飞机、直升机等空中目标;摧毁小型水上目标和漂雷;杀伤岸上暴露的有生力量。

该舰炮的发射系统由AD-18型自动机和6根30mm口径的炮管组成,有效射程5km,射速4000~5000发/min,初速890m/s,旋回范围±180 °,俯仰范围-12°~+88°,全重1000kg(不含弹药),弹舱备弹2000发。系统的主要特点有:①适装性好。该炮采用内能驱动炮管转动方式(以燃烧的火药气体能量作为能源),大大减少了全炮的能耗(耗能量仅为荷兰“守门员”近防武器系统的1/3),因而不仅可装备大型舰艇,而且也适于小型舰艇使用,这在世界上小口径火炮中是独树一帜的。②持续作战能力强。该炮采用循环淡水冷却方式,可使一次连射高达400发,间隔30s后又可连射400发,因此能够连续攻击多批次来袭的反舰导弹。③射击精度高。该炮的200m连发立靶精度小于1.5密位,弹丸散布面小,可形成“窗口饱和”弹幕,准确拦击目标。④反应速度快。由于采用内能驱动方式,全炮的反应能力大大增强,达到最大射速仅需0.2s(“守门员”系统需0.5s),有利于拦截近距离内突然出现的反舰导弹。⑤安全性好。该炮配有独特的三防罩,内有稀释装置和气压控制装置,可降低残留的火药气体浓度,一旦罩内气压超过规定值,盖罩即自动开启向外排气,从而有效保护炮位的安全。⑥可靠性好。该炮采用集中控制方式,炮位上开关少,制动性强,工作可靠。

AK-630系统可发射两种弹药,一是UOF-84型杀伤燃烧弹,弹重384g;二是UOR-84型杀伤曳光弹,弹重388g。两种弹药均为定装式,采用触发引信。

自20世纪70年代初服役以来,AK-630型近防武器系统已广泛装备俄罗斯的多型水面舰艇(包括“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而且还出口到印度、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及利亚、也门等多个国家的海军。

第二节 舰载近程防御系统

以色列海军“埃拉特”号驱逐舰在1967年中东战争中被“冥河”导弹击沉事件令各国海军忧心忡忡;而英国海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在1982年马岛战争中被“飞鱼”导弹摧毁事件更使水面舰艇的生存雪上加霜。这些惨痛的教训惊醒了世界各国海军:为了确保造价高昂的水面舰艇免遭反舰导弹的攻击,除在远程上用软杀伤手段进行诱骗、在中程上用硬杀伤武器进行拦截外,还必须在近程上构筑一道无坚不摧的内层钢铁屏障,以便干净彻底地“终结”那些侥幸“漏网”或突防的反舰导弹。为此,各国海军竞相开发并陆续推出了形形色色的舰载近程防御系统。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些近程防御系统将构成反舰导弹不可逾越的死亡线。

一、“海拉姆”近程防御系统

1998 年,美国雷神导弹系统公司和德国拉姆系统有限公司在 Block 1B“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的基础上联合推出了“海拉姆”近程防御系统。“海拉姆”可以说是“拉姆”近程导弹系统(见第一章第二节)和“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的完美结合,将前者在射程、命中精度和机动性上的优势与后者在侦察、跟踪和快速反应能力融为一体。在结构上,原“密集阵”的 6 管 M61 A1 型 20mm 火炮部分换装为 11 管联装的“拉姆”导弹发射装置;原“密集阵”的座架、最新型的Ku波段低旁瓣天线式搜索跟踪雷达和长波段高分辨率前视红外传感器全部保留不动;原“密集阵”的遥控台、炮位控制台等经适当改动后继续沿用;而其他有关子系统和组件也尽量保持不变。

较之“拉姆”近程防御系统和“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海拉姆”近程防御系统具有一些突出的优点。和“拉姆”系统相比,“海拉姆”不仅拥有优良的近程反导能力,而且还拥有了原“拉姆”所不具备的沿海环境作战(攻击快速巡逻艇、低速飞机和直升机等)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载舰的生存能力。和“密集阵”系统相比,“海拉姆”的作战性能更为先进,其火力更强大,更密集(一次装填可发起8~11次攻击,而“密集阵”只能发起4~5次攻击),有效作战空间增大了3倍,系统全重减少了900lb[1](原火炮的机械部分移除使然),操作人员需求更少,而最重要的是它克服了“密集阵”系统无法对付未来的隐身、高速低空来袭目标这一重大缺憾。

据美国雷神公司和德国拉姆公司宣称,“海拉姆”近程防御系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为世界上现役的数百套“密集阵”系统均可轻易改装为“海拉姆”系统。2001年2月,英国皇家海军42型驱逐舰“约克”号装上了“海拉姆”系统的作战适应性样机,进行了为期7个月的“海拉姆”首次海上评估试验。此次试验获得了圆满的成功,评估了“海拉姆”系统与载舰的兼容性;验证了“海拉姆”是否具有优于“密集阵”系统的作战能力(主要是在水面舰艇的防空和浅海作战性能方面);演示了“海拉姆”各种作战模式的功能性。

2001年9月,“约克”号驱逐舰对“海拉姆”的海试结束后,美国海军和雷神公司收回了作战适应性样机,随之在中国湖海空武器中心对“海拉姆”进行了四次攻防对抗实弹发射试验(其中有三次是连续发射)。这次试验验证了全系统的结构完整性,证明了发射冲击力和火箭发动机点火对系统传感器(尤其是前视红外传感器)没有任何影响,获得了系统快速连射的性能数据。整个试验结果使美国海军深受鼓舞。

“海拉姆”近程防御系统目前由一个跨国工业集团负责:美国雷神公司为主承包商和牵头公司;德国拉姆系统有限公司负责“拉姆”导弹的研制和生产;而英国DML公司、享廷工程公司和戴尔斯光电公司则分别负责“密集阵”的支持系统、“密集阵”和“拉姆”两系统的整合和装舰技术以及“海拉姆”的前视红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