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舰载武器
17564500000011

第11章 舰载导弹武器(9)

垂直发射型“海狼”导弹安装在甲板下的垂直发射筒中,32个发射单元呈矩形排列,每个发射单元既是储存箱也是发射箱,导弹储存在发射管里无需维护。1983年10月,垂直发射型“海狼”导弹在拦截飞行试验中成功地拦截了一枚“飞鱼”反舰导弹。1984年,该型导弹正式装备英国海军23型护卫舰。垂直发射型“海狼”导弹是世界上第一种垂直热发射的舰空导弹,它的研制成功大大推进了世界舰空导弹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与倾斜式发射系统相比,垂直发射的“海狼”导弹系统增加了射程,缩短了反应时间和再装填时间,减少了系统的重量,增加了装舰灵活性,提高了发射装置的可靠性,降低了系统成本。

2004年,英国海军对“海狼”导弹系统的基本型和垂直发射型进行了中期改造,加装了用于增大探测范围并提高电子抗干扰能力的I波段改型雷达,为I/K波段雷达增补光电通道以提高对低空目标及导弹的跟踪性能,采用先进的滤波技术等,使“海狼”导弹系统的作战性能、可靠性和维修性进一步提高。2005年8月,最新升级版“海狼”导弹顺利交付英国海军,并被安装在新建的22型和23型护卫舰上。该型导弹采用新的核心电子部件,可以应对多种空中威胁,如攻击机、高速掠海飞行导弹和大角度俯冲超声速导弹。

目前,“海狼”导弹系统已成为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近程防空武器,并在巴西、文莱、马来西亚和智利等国海军服役。

五、“矛枪”舰空导弹

“矛枪”舰空导弹是南非老牌军火研制商德尼尔公司研制的垂直发射型近程防空导弹,主要用于在点防御中对付飞机和掠海反舰导弹的攻击,具有很高的拦截概率和全向覆盖能力,无防御死角,可对抗对载舰的饱和攻击,具有同时攻击多个目标的能力。

1988年,德尼尔公司旗下的肯特隆分公司接受了南非国防部有关研制发展“矛枪”防空导弹的合同。在法国“响尾蛇”地空导弹的基础上,肯特隆公司研制了采用红外导引头、能够自导搜索目标的“矛枪”舰空导弹。该导弹虽然与“响尾蛇”的外形有一些相似,但制导方式、作战能力等系统核心性能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武器。“矛枪”导弹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作战性能评估,1999年成功完成了舰上防空演示。2002年,“矛枪”导弹投入批量生产,2004年初,首批导弹交付南非海军测试,装备了从德国订购的“梅科”A 200 型轻型护卫舰。2005 年 11 月,南非海军从“梅科”级护卫舰“阿玛托拉”号上发射了一枚“矛枪”导弹遥测弹,成功地拦截了一枚“贼鸥”导弹高速靶标,证明了导弹具有良好的空中拦截能力。目前,该导弹已完成作战性能评估试验,并被多个国家海军使用。

“矛枪”导弹长3.3m,弹径180mm,翼展500mm,发射重量130kg,最大攻击距离12km,最大射高10000m,最小射高10m。导弹采用重23kg的预制破片型战斗部,威力较大,采用指令制导+红外制导的复合制导方式,火力通道数量多,具有抗饱和攻击的能力。

“矛枪”导弹采用了先进的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具有垂直发射的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舰艇防空的需要。导弹尾部装有8个三角翼,4大4小,使导弹具有较强的机动能力。“矛枪”导弹具有比其他舰空导弹更长的交战时间,可用于打击更多种类的目标。由于采用了高性能的无烟推进剂,所以导弹具有很好的隐身性能,被攻击的目标往往不易察觉。弹上装有智能识别装置,具有抗干扰能力和多目标交战能力,可同时打击8个目标。由于导弹采用了自导引头,没有瞄准线控制的限制,可在视距外或障碍物后方发射拦截空中目标,为舰艇护航时使用意义重大。该导弹还可通过指令遥控销毁,以避免误击己方目标。

为便于装舰并与其他舰艇相配用,“矛枪”导弹系统采用了模块化技术,设计成四弹一组的结构形式,装在密封的储运发射箱中。储运发射箱长3.8m,直径650mm,其中每组导弹都配有导弹控制板、系统控制器、程序控制子系统、遥控发射装置和供气系统。

作战中,火控系统发出点火信号,燃气流在发射箱中迅速偏转,将导弹垂直推出。从舰上火控雷达发现目标到导弹发射,系统的准备时间为10s左右。“矛枪”导弹系统采用发射后即锁定目标的模式,其中惯性制导系统可接受载舰发出的目标坐标修正信息,使导弹按最佳飞行弹道攻击机动目标。先进的数字式自动驾驶仪还可利用尾翼和发动机喷管中的推力矢量控制叶片对导弹飞行姿态加以控制。

与同类型的点防御导弹武器系统相比,“矛枪”导弹特点独特,舰面设备简单,适装性较好,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热烈欢迎。2002年,芬兰海军与南非德尼尔公司签订了购买“矛枪”舰空导弹的合同,用于装备其6艘新建的“哈密纳”级高速导弹艇。此举不仅终结了老牌欧美军火商一统欧洲舰空导弹市场的时代,而且波及亚洲导弹市场的格局。此外,瑞典的“维斯比”级轻型护卫舰和巴西的“圣保罗”号航母均有意装备该型导弹。

目前,肯特隆公司已计划对“矛枪”导弹进行改进,以持续提高其作战性能,如将其双色红外导引头改为红外成像导引头,提高识别能力和作用距离。

六、“拉姆”舰空导弹

“拉姆”导弹是由美德合作研制生产的舰载近程、低空防空导弹。该导弹具有强大的作战能力,拦截超低空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和超声速飞行并具有大俯冲角的反舰导弹是其拿手好戏,美、德两国都装备了此弹作为水面舰艇的“金钟罩”。因为该导弹在空中是滚动飞行的,所以又称为“滚动弹体导弹”。

早在1967年埃及用苏制“冥和”导弹击沉以色列“埃拉特”号导弹驱逐舰后,美国就想研制一种廉价的点防御导弹,来对付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1972年,美国海军开展了“拉姆”导弹的方案可行性论证。1979年,为了应对反舰巡航导弹的威胁,美国和联邦德国政府决定在北约合作框架下开展合作,共同开发、生产“拉姆”舰载反导武器系统,导弹编号为RIM-116,主承包商为美国的雷神公司和德国的拉姆导弹系统公司。经过几年的工程研制和多次发射试验后,美、德于1987年8月签署了“拉姆”导弹武器系统的生产谅解备忘录。1989年导弹正式投产,1989年首批系统交付两国武器操作培训部门,1992年正式服役。

“拉姆”导弹是一种反应快速、可全天候使用、火力密集、重量轻巧的近程超声速防空导弹,具有“发射后不管”的智能化特征,可装备各种级别的水面舰艇(包括驱逐舰、巡洋舰、护卫舰、两栖舰、航空母舰、快速巡逻艇等),专用于攻击从水下、水面和空中发射的各种波浪式攻击、俯冲式攻击或高机动飞行的反舰导弹、巡航导弹和飞机。

“拉姆”导弹的最大特点是使用了许多成熟的技术,如“响尾蛇”导弹的弹体、弹头、火箭发动机及改型的近炸引信,“毒刺”导弹的导引头及“标准”导弹的触发引信等。现役“拉姆”导弹有RIM-116A和RIM-116B两种型号。

RIM-116A型“拉姆”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弹头部装有一对三角形控制舵和一对矩形固定翼,导弹全长2.8m,直径127mm,翼展262mm,重量75kg,射程100~9000m,射高5~5000m,最大飞行速度为马赫数2,机动过载为20,装有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杆式战斗部(重10.9kg)和近炸/触发引信,采用箱式倾斜发射方式。

RIM-116A型“拉姆”导弹专用于对付辐射无线电频率的反舰巡航导弹,采用双模制导,飞行中段采用被动射频制导,飞行末段采用被动红外制导。发射后,弹载射频导引头迅即指引导弹飞向目标,并使红外导引头转向目标方向;在飞行末段,一旦探测到目标的红外信号,弹载控制逻辑电路即自动将射频制导转变为红外制导,以便最终锁定目标。1990年,美、德两国海军对RIM-116A“拉姆”导弹进行了多次作战性能评估;1993~1995年,两国海军又进行了近40次实弹发射试验,试验表明,“拉姆”对目标的攻击成功率达100%。1994年,RIM-116A“拉姆”导弹开始投入批生产。

为了对付日益先进(红外特征弱、采用多模制导、不辐射或间歇辐射射频信号、具有干扰能力)的反舰巡航导弹,美、德两国海军从1993年4月开始对RIM-116A“拉姆”导弹进行升级改进,改进工作集中在导弹制导技术方面。1999年8月,RIM-116B“拉姆”导弹研制完成。改进后的RIM-116B除沿袭了前期型RIM-116A的成熟技术外,还采用了全新的红外热成像处理技术和智能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信息计算和低红外特征处理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全程红外制导,拥有了对无射频辐射的反舰导弹的交战能力。1999年3月,RIM-116B“拉姆”导弹在太平洋导弹试验中心的美国海军“德凯特”试验舰上进行了作战鉴定试验。参试的雷神公司代表事后宣称,在接近实战条件下进行的10次试验发射中,RIM-116B“拉姆”导弹成功地拦截并摧毁了包括“鱼叉”、“飞鱼”和超声速(马赫数2.5)“汪达尔人”导弹在内的实弹和靶弹;在几乎每一次发射中,“拉姆”对掠海飞行、俯冲攻击和高机动末段飞行的目标都实现了首发命中。据此,美国海军批准RIM-116B“拉姆”导弹从2000年1月起投入大批量生产。目前已大量装备形成战斗力,2001年至今,美、德两国海军已将RIM-116B型“拉姆”导弹装备在包括航空母舰、两栖攻击舰在内的60余艘战舰上,作为这些战舰的标准装备。2002年3月,“小鹰”号航母成功地发射了“拉姆”导弹,成为第一艘试射“拉姆”的航空母舰。之后,“拉姆”导弹接替“海麻雀”导弹成为美航母的首选防空武器。

从2002年开始,美国海军又对RIM-116B“拉姆”导弹的软件系统进行进一步升级,使其能够攻击武装直升机、固定翼作战飞机和快速攻击艇一类的水面目标(硬件系统不需要为此而改动)。

“拉姆”导弹采用箱式倾斜发射,封装在蜂窝状的发射箱中,既可单发又可齐射。其发射装置常见的为21联装EX-31型,第二种是“海麻雀”导弹所用的Mk132型发射装置,第三种为丹麦研制的10联装轻型发射装置。

作战时,当舰上搜索跟踪设备发现突破编队区域防空的来袭目标时,舰艇自卫系统将要拦截的目标信息通过接口传递给“拉姆”导弹系统,发射装置自动对准来袭目标方向。发控装置自动选择两枚导弹,目标信号达到发射要求时导弹发射,红外导引头引导导弹跟踪直至命中目标。

自1992年正式服役以来,“拉姆”导弹已生产2000余枚,分别装备美国和德国海军的60余艘舰艇。在外售竞标中,“拉姆”系统先后胜过以色列的“巴拉克”系统和法国的“海响尾蛇”VT-1导弹而受到多国海军的青睐。而在德国“拉姆”导弹更是“集万般宠爱于一身”,德国海军的水面舰艇上几乎是“清一色”的“拉姆”,像“密集阵”一类的近防系统反被弃之不用。

“拉姆”反导系统的首家海外用户是韩国海军,第二家用户是希腊海军。韩国于2004年10月第四次向雷神公司购买了价值2500万美元的“拉姆”系统,以装备其最新型的KDX-3“宙斯盾”防空驱逐舰;而希腊于2000年4月订购的“拉姆”导弹则装备了其快速攻击艇。2006年2月,埃及海军宣布向雷神公司购买“拉姆”导弹装备其最新的导弹快艇,阿联酋、印尼海军都有意装备该型导弹。

美国和德国政府于 2007 年 5 月签署了一项谅解协议,合作研制“拉姆”Block 2型导弹,美国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投资了1.055亿美元用于系统的设计和研制,雷神公司和德国的拉姆导弹系统公司已开始着手“拉姆”Block 2 项目下滚动弹体导弹的动力及传感器升级工作。“拉姆”Block 2 型导弹计划于 2011 年具备初始作战能力。

七、“米卡”舰空导弹

“米卡”导弹是由法国马特拉公司研制的三军通用型防空导弹,其舰载型采用垂直发射,属于“发射后不管”的近程舰空导弹系统,可全天候、全方位地对付飞机和反舰导弹的攻击。

“米卡”导弹原是马特拉公司为空军“幻影”2000战斗机研制的中近程空空导弹,是法国导弹科技的招牌产品。由于订货不足,马特拉公司于1998年开始试验面空型“米卡”,以便让陆海空三军都能使用。1999年5月,法国军舰在地中海科西嘉岛附近成功地试射了一枚“米卡”防空导弹,成功命中目标,达到了预定的要求。

按照原设计要求,“米卡”导弹将作为护卫舰以下轻型战舰的点防空武器,因此其尺寸严格,可在3000t以下的舰艇上模块化布置。该系统既能与舰艇指挥中枢相连,又可在指挥中心失灵的状态下独立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