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激情与超越:中国一航的5周年
17562400000004

第4章 激情进取谱写航空报国的时代乐章志在超越挥洒追求第一的世纪豪情(1)

刘高倬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立已整整5年。过去的5年,是与时俱进、缩短差距、跨越新台阶的5年,是抓住机遇,超常拼搏、走向振兴的5年,是铸造蓝天丰碑、谱写时代篇章的5年。今天,我们带着丰收的喜悦,回首过去激情难忘的岁月,憧憬美好的未来……

与时俱进、跨越新台阶的5年

1999年10月1日,中国一航成立仅3个月,在首都国庆大阅兵上,我们研制生产的12种机型共96架军用飞机米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实力。

5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大力关怀和支持下,在大集团战略的指导下,集团公司广大员工继承航空工业50年来的光荣传统,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取得一系列骄人成绩:“十五”计划主要经济指标提前完成,航空主业超常发展,整体实力成倍提升,科技进步明显加快,调整改革环环突破,管理创新不断加强,集团文化有声有色,人才队伍茁壮成长,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基本形成了主业突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军工集团,为新世纪的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大集团战略全面推进,规模与效益大幅提升

1.大集团战略全面推进。过去的5年,是中国一航实施战略管理的5年。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集团公司刚刚成立,就提出了“面向新世纪,建设大集团”的号召,之后又审慎制定了“整合、凝聚、创新、卓越”的大集团战略,提出了“快速成长、创造卓越,跻身于世界航空工业强者之林”的集团愿景。经过5年的探索与实践,以事业部制与母子公司并存的大集团组织框架进一步明晰,大集团战略思想深入人心,大集团战略的内涵不断得以深化和完善。在大集团战略的引领下,集团公司调整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员工在工作中同舟共济,大力协同,奋力拼搏,彰显大集团整体优势,已经成为指导集团公司各项工作的行动纲领。

2.经济规模与效益大幅提升。过去的5年,是快速成长的5年。一是速度明显加快。“十五”计划提出到2005年集团总收入比1999年翻一番、航空销售收入占总收入50%的目标提前实现。2003年集团总收入为446亿元,是1999年总收入的2.1倍,年平均增长率为21%,其中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是1999年的2.2倍,年均增长22%。二是差距明显缩小。我们与世界500强企业入围门槛值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从1999年只相当于当年500强末位收入的27%,到2003年相当于已公布的2002年500强末位收入的53%。与世界航空航天工业企业100强比,从1999年的第54位,到2003年的第31位,排名前移了23位。三是效益不断上升。在消化大量潜亏和处理不良资产基础上,实现了减亏→扭亏持平→实现盈利→盈利稳定增长的转变。1999年工业企业亏损总额高达3.2亿元,亏损企业12家,亏损面接近50%;2000年大幅减亏,2001年实现历史性扭亏,2002年实现利润总额为2.7亿元,2003年实现利润总额为4.5亿元,亏损企业数下降到4个,亏损面下降到14.8%。科研事业单位收益稳步增长,从1999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5.3亿元,大部分单位的经济、财务状况出现了明显好转。四是经济质量良好。应收账款、存货和期间费用增长远低于销售收入增长,现金流量趋向良性循环,2003年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比1999年增长了一倍,而应收账款、存货、期间费用只分别增长了17%、29%和14%;在消化大量潜亏和不良资产的同时,大力盘活存量资产,不断改善资产质量。五是资产规模迅速扩大。至2003年底,全集团资产与1999年比增长了64%;所有者权益与1999年比增长53%。

(二)集团发展成果丰硕,技术进步明显加快

1.型号研制硕果累累。集团公司在飞机、发动机、导弹方面,承担了几十个型号重点工程任务的研制和生产任务,同时自主研制新支线客机、燃气轮机等。5年来,面对重点型号的超常考验,超常压力,上下坚定信心,强化组织指挥,迎难而上,以超常的拼搏,非凡的毅力,突破了重点型号项目一个又一个难关,确保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节点。重点工程任务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实现了5机(弹)设计定型、8机鉴定、15机首飞。列入重点工程的飞机、发动机、导弹的生产交付量逐年增加,为提升我军装备科技含量、部队战斗力做出了积极贡献。为谋求更大发展,还主动投资研发具有市场前景的军品,包括“枭龙”飞机、“山鹰”教练机、新型无人机、先进雷达等,所取得的成绩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

在这5年里,广大员工敢为人先,打破常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业绩。在重点型号研制中,开创了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自主开发先进歼击机的重要里程碑,实现了我国军机发展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大跨越,使我国跻身于少数几个能够自主研制先进歼击机的国家行列。我们自主研制的特种飞机,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的严密封锁,填补了空白,大长了民族志气。“枭龙”飞机从冻结技术状态到首飞成功,只用了23个月,创造了我国航空发展史上的奇迹,标志着集团公司在国际合作发展军机的道路上又迈进一大步。“山鹰”飞机从开铆到首飞仅用了212天,又创造了新的奇迹,并将使我国高级教练机研制技术迈上一个新台阶;新型无人机的试飞成功,使我们进入了航空装备的新领域。“昆仑”发动机的研制成功,翻开了我国航空发动机自主发展新的一页。力克重大技术难关,多型导弹取得定型靶试和其他靶试科目成功,表明我国航空武器取得重大进展。

民机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按照全新的民机发展思路,新型涡扇支线飞机研制取得重要进展,已由预发展阶段转入发展阶段;结构图纸已开始发出,零件开始制造,部件已经开铆;通过招标方式在全球范围成功选择供应商,开创了我国按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研发民机的先河。此外,“新舟”60飞机完成专项改进工程。

2.经济增长点在不断扩大。一是转包生产规模和水平上了新台阶。交付额从1999年的4900万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1.36亿美元,增长了2.8倍,年均增速达29%;少数零件转包生产已成为惟一转包商,正向风险合作伙伴迈进。二是燃机产业化初见端倪。首台QD128和QD70燃气轮机相继点火成功、并网发电;在国家10万千瓦级大功率重型燃机开发招标中获胜,并进入全面研制阶段;QC70、QC185等军用燃机开发不断取得新进展。三是机载产业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为军用飞机、民用飞机、直升机、导弹和各种飞行器提供机载系统的能力。四是外贸业绩不断增长。5年来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28.9亿美元,其中出口49.14亿美元。自己生产的产品出口累计16.38亿美元。非航空机电产品出口从1999年的7055万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2.65亿美元,增长了2.8倍,其中金城摩托车2003年出口39.8万辆,出口创汇1.39亿美元,居全国摩托车行业首位。五是非航空产品在激烈竞争中发展。1999年,非航空产品销售收入出现负增长,通过努力和顽强拼搏,实现了恢复性增长。2003年集团公司共完成非航空产品销售收入155亿元,是2000年的1.7倍,年增长19%。摩托车、空调压缩机等一批民品产销又创历史最高水平。六是服务领域在不断拓展。接收了4家原空军维修厂,航空维修业务和通用航空业务都有新的进步。

3.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步伐明显加快。一是以市场为先导,把实现从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到成果产业化的有效传导机制,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作为我们科技工作的重点。全面展开了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工作。二是推进了科研工作逐步实现从“学步”式向跨越式的转变。按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模式,认真做好每一代之间的衔接,以此奠定持续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基础。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不断拓展资金渠道,成功进入了总装备部“探索一代”计划。加强原始创新,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了“航空科技联合基金”;不断扩大航空基金资助范围,航空科学基金共资助640个项目,至少有18项获得国家级奖励,获得专利52项,推广成果269项。狠抓预先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标志性进展。新一代战斗机、发动机、特种飞机和大型运输机关键技术等预研项目通过中期评估;航空发动机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系统演示验证通过验收。许多机载设备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新一代空空导弹预研取得突破;一批重大演示验证项目获得立项。三是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确立了“一个整体、两个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构架,按照这个构架,对企业技术中心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各企业都建立了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5个,省级技术中心9个。设立了集团技术创新基金,技术创新工作从所属成员单位层面迅速推进到集团层面,两年共批准了24个项目。四是航空技术基础得到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加快进行,已有3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13个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建成并投入运行。集团获国防科技奖316项,国家科技奖11项。各成员单位专利申请量明显增加,拥有专利987项。五是科研生产手段和能力全面提高。通过大量条件建设和生产线改造,为型号研制和生产提供条件保障;产品研制和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初步具备了第三代战斗机机体、发动机和机载设备的研制条件和小批量生产条件;部分试验设备和生产设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可以开展新一代飞机、发动机和机载设备的部分试验、试制工作。主要非航空产品生产线改造的投入,极大促进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