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激情与超越:中国一航的5周年
17562400000022

第22章 科技实力篇(1)

航空报国科技为本

——用先进科学技术打造一流航空工业集团

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同志就深刻指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对维护和发展我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作用。

2004年6月2日,胡锦涛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号召:“进一步增强推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20世纪中叶至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全面突破、综合创新阶段,科技和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立5年来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科学技术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创新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一支高科技人才队伍茁壮成长,中国一航的科技事业处在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筹谋发展战略

为了应对挑战,加快发展,中国一航研究和制定了大集团战略,科技发展战略是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一航直接领导和组织了航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在各单位大力支持下,依靠两院院士和众多专家,从航空科技的总体发展到各专业技术领域和重大工程项目,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工作,编写完成了总报告和21份专题报告,研究结果有力地支持了各类国家级规划计划的战略研究与制定;2004年又适时启动了深化研究工作。

发展战略研究是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全面主动谋划。通过研究,中国一航对整个航空科技在未来20年将面临的形势、任务,需要航空科技重点支持的背景型号需求等,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并提出了中国一航航空科技发展的十六字战略:积极应对,重点突破,强化基础,跨越发展。

科技发展的基本任务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军品、民品市场,以激情进取、志在超越的精神,从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全面谋划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未来20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内,有重点地突破五类关键航空装备(发动机、机载系统和设备、武器等)发展的关键技术;大力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不断强化科技基础能力的建设;优先安排所需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究,并统筹安排专业技术的协调发展;建立充满活力的航空科技创新发展体制与机制。在若干前沿和先进技术领域增强储备,有所作为;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航空科技的跨越发展。

按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中国一航2020年前后的主要航空产品发展构想,并分2010年和2020年两个时间段,提出了航空科技发展的阶段目标。在这样的总体构想下,按照航空专业,分别就动力、航电、机载武器、机电、飞控、气动、结构强度、材料、制造、试飞、测试与综合保障、信息化和技术基础等13个专业,提出专业发展的重点,并凝练和提出一批对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具有战略性和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初步形成支持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条件保障体系框架设想。

研究工作的成果已经应用到了总装、空装、国防科工委等部门的相关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研究与论证中。研究成果还直接产生或支持了若干重大项目的立项论证,以及新的条件建设等论证工作。

科研成果丰硕

中国一航成立之初,适逢重点型号项目任务下达。在“八五”、“九五”丰厚技术储备的基础上,各型军机和导弹呈现全面加速和高技术系列化发展的新局面;民机领域科研不断取得新进展,技术储备不断丰富,特别是具有先进水平、满足市场要求的ARJ21新支线涡扇客机的立项研制,树立了民机科技与产业发展的里程碑;在非航空产品领域不断加大新品研制力度,努力用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拓展市场。

中国一航着力加强预先研究,坚决贯彻“四个一代”协调安排和紧密衔接的精神,承担的重点科技工程和重大预研项目进展良好,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经过长期技术积累,一批先进武器装备已具备转入型号研制的条件,立项在即;一批以更先进装备为背景的重大预研项目也处在按准型号管理、以集成技术和综合验证为主要内容的从预研向型号转变的关键阶段。

目前中国一航承担政府和军方多项科研计划,包括武器装备预先研究计划、国防基础科研计划、技术基础计划、民机科研计划、国家“863”计划等,通过各类科研计划的有效实施,取得了丰硕的技术成果:两型吊舱、发动机电调、先进雷达的演示验证成功为工程应用和列装奠定了坚实基础;民机科研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我国民机技术体系,设计水平显著提升;高推重比发动机的研究与验证进展迅速,已进入对发动机关键设计技术和设计软件进行综合试验验证的阶段,通过积累并充实设计试验数据库,将大幅度提高设计精度和能力;各项共性、基础性技术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新时期科技工程和预先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推动了新一代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为中国一航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2000年国防基础科研计划设立以来,中国一航得到批准的项目共19项。通过4年的研究工作,取得一批研究成果,一批长期制约科研生产的关键共性技术获得突破。在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能力和共性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预期效果,为重点型号研制提供了重要的共性保障和支撑。

自主研发蓬勃

中国一航在面向市场、千方百计争取国家资源支持的同时,重视建立和逐步完善自主研究与开发投入机制。放眼国内外,一切有活力的企业,都把自主研发放在企业战略与规划的重要位置,通常研发投入都占企业销售总收入的5%以上,创新型高科技企业达8%甚至更高。

中国一航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科技发展,明确提出要以创新精神培育新的增长点,主动应对市场需求,用科学决策和风险投入的方式,自主研发具有市场前景的急需项目,把建立自主研究与开发机制作为重大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2001年中国一航发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2003年发布《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基金管理办法》,技术创新工作从所属成员单位层面迅速推进到集团层面,自主研发活动日益蓬勃开展。在集团内设立技术创新基金,这是中国一航加强以我为主、自主创新的标志,为活跃科技人员的创新思维,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增添了动力。2003年首批项目获得批准,项目进展良好,此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自主研发活动正逐步成为基于正常机制的制度性工作。

积累知识资产

中国一航成立后,为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推动中国一航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工作,配合《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知识产权管理规定》的实施,开展了知识产权推进工程。

2003年中国一航组织召开了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会议,在知识产权推进工程中,近20个单位邀请专家授课,各成员单位初步建立或完善有关的知识产权制度。实施推进工程以来,专利申请量明显增加,仅24个推进工程参与单位就新申请了100多项专利,同期增加20%以上,其中中国一航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一家就新申请了23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截至2003年,中国一航总的专利申请量达到900余件。

随着重点工程和科技活动的进展,中国一航涌现了大批高水平的技术成果。为鼓励科技进步,中国一航设立了集团科技奖,组织了集团科技奖项目的评审,并在此基础上择优推荐申报国防科技奖及国家科技奖。4年来,共评出集团科技奖525项,获得国防科技奖316项,国家科技奖11项。这充分调动航空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航空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加速条件建设提升发展能力

针对航空工业设备老化、工艺落后、科研手段不足、布局结构不合理、基础条件薄弱、低水平重复等现状,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遵照中央的部署,从1999年开始,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条件建设和技术改造。新增投资主要用于中国一航核心技术领域,已经或将要成为中国一航满足重点型号任务及集团公司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条件。中国一航在承担航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条件建设的同时,还安排了民机、转包生产等相关的条件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

通过重点型号任务研制和生产,补充先进的科研生产条件,大大缩短了高新航空武器装备的研制周期。同时通过相应的保障条件建设,形成发展新一代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基础能力。通过重点型号建设,数控机床的数量、年加工能力翻了一番。大型试验设施和设备数量增加了50%,科研生产面积增加了25%,设备功能、技术指标、质量也有较大的提高。重点型号工程条件建设为集团公司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全面提高了我国航空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科研生产能力。

5年来,国家对中国一航的条件建设投资规模较大。很多重点投资的厂所,新增的固定资产投资,甚至超过了建厂所以来累计固定资产的投资。由于前期规划工作充分,计划下达和资金到位及时,管理措施高效有力,个别科研急需的项目采取了紧急启动的办法,极大地促进了重点型号及其他科研生产计划的顺利进行。某型号飞机试生产技改项目和11个子系统研保项目的建成,保障了此型号飞机的设计定型、试飞和小批生产。为确保某重点型号飞机的研制进度,集团公司采取了超常规不超程序、精心组织、科学论证、及时安排建设资金、针对基础的必要项目,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条件、零部件强度试验条件等项目集团公司先垫资进行建设,提前安排了研制保障条件,引进先进的设计方法开发手段,大大缩短了研制周期,为型号的研制任务完成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一些发动机的大修建线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重点型号条件建设使从设计开发手段、系统集成设施、重大关键试验条件到先进工艺制造技术、试飞技术等方面都得到了加强和提高。从投资规模上再造了一个航空工业,从技术发展上讲,航空工业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批重大试验设施瞄准了国际水平,达到了同行业设施条件的先进水平,有些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健全技术中心

中国一航2001年下发技术中心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成立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技术中心的通知》,成立中国一航技术中心领导小组,对中国一航和所属单位的技术中心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将各企业的技术中心纳入到集团技术创新和研发体系中。

中国一航的发展,需要一批充满活力的企业技术中心,这些企业技术中心不仅是企业个体实力的体现,而且是中国一航总体技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中国一航技术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企业技术中心正逐步成为企业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如一航庆安通过企业技术中心的工作大大加快新技术产业化的步伐,2002年企业112718万元销售收入中新产品销售收入占53863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贡献率48%,市场占有率提高1.6%,产品的同行业排名提高至全国第五。一航黎明通过一系列措施,在技术中心内完成从立项、实施、完成、转化到产生效益的技术创新全过程,形成了良性循环,已将80项科研成果中的42项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和改进,把三项成熟工艺进入生产流水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经过10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一航已建立的技术中心包括国家级技术中心5个,省级技术中心9个。所属企业技术中心现有人员11000余人,含中高级技术人员4500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200余人。初步形成了以企业负责人领衔、技术负责人组织实施的领导体系、结构完整的组织体系和配置合理的科研人员队伍体系。各单位对企业技术中心的内部运行模式进行了调整,针对特定的产品,在产品的重要集散地建立技术分中心。

拓展信息技术

中国一航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集团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举措,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针。2001年召开了中国一航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编制了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十五”期间“1-2-3”(建设一个平台,建立两个体系,实施三项工程)的重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