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激情与超越:中国一航的5周年
17562400000018

第18章 机载设备篇(1)

实践大集团战略推进机载产业跨越式发展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现有直属机载企业12家,科研院所7家,从业人数约5.5万人。集团公司成立后的5年,机载行业围绕集团公司的愿景,实践整合、凝聚、创新和卓越的大集团战略。通过机载行业的改革和结构调整,以技术创新为发展的推动力,走科研生产及营销和服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培育核心竞争力,机载行业获得快速发展,并培养和锻炼出了一支从事航空机载设备开发、生产和管理的技术队伍、产业队伍和管理队伍,推进集团公司机载产业跨越式发展。

机载产业获得快速发展

中国一航成立以来,机载产业能力获得了快速发展。在航空机载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面前,集团公司重视机载的研发能力建设,先后在机载厂所建设了一批机载国防重点实验室和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同时加强了机载系统能力试验设施的建设和仿真能力建设,保证了机载技术的进步。机载行业完成了一批机载系统的研制保障和批生产条件建设,为机载技术的突破和机载产品的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机载设备的研制和生产能力全面提高,机载行业的核心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机载行业实现了机载技术产品的“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良好发展局面。特别是在航空综合电子系统、武器火控系统、综合光电探测系统、机载火控雷达系统、电传操纵飞控系统、惯性导航系统、综合环境控制系统、大功率电源系统、应急动力系统、生命安全保障系统的技术研究和应用获得了重大突破,机载行业基本上达到了第三代战斗机的机载设备的研制能力。机载设备行业已经具备了为军用飞机、民用飞机、直升机、导弹和各种飞行器提供机载系统的能力。

机载设备行业在发展中以用户的价值需求为导向,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机载行业正在发展机载多功能的系统综合和跨功能的多系统融合能力,为飞机的设计和改进改型以及使用提供完整的系统综合方案,为用户创造价值,推动机载设备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在机载设备产业化的进程中积极面对国防工业市场,机载企事业单位利用航空核心技术,积极为国防工业的航天、兵器、船舶等提供产品和服务。

在民用航空领域,机载厂所正在积极努力突破取证困难,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拓展维修业务。目前以民机座椅和环控散热器等为代表的多项机载产品已获得中国民航颁发的适航证,并已装机。在民航维修领域近几年快速发展,目前已得到中国民航适航局批准的民机机载设备的产品件号已达近5000项,覆盖了中国民航的所有机型,维修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对外合作及出口与转包生产领域,机载厂所也取得了一些成绩。通过对外合作,提高了机载厂所的研制和管理水平。同时积极参与国外飞机的改装升级市场,提供机载系统技术和产品的服务,活动获得了良好的效益。以防护救生为例,军机座椅出口已超过100台(套)、降落伞及个体防护装备1594具(件),“ALI”品牌火箭弹射座椅打入数个国家,享有较好声誉。

到2003年,机载厂所实现收入84.4亿元,人均收入15万元,占集团公司总收入的20.44%,实现利润1.3亿元,占集团公司企业利润的29%。机载企业基本实现盈利,“十五”前3年机载厂所收入实现年均递增17.6%,2004年机载厂所总收入将超过100亿元,人均收入近20万元,机载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改革、调整、重组,塑造新机载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航空机载设备行业布局散、专业分散,投资力度小,加之专业设置重复交叉,产生内部竞争形成内耗,难以形成规模发展和效益,影响机载设备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为了贯彻和落实“整合、凝聚、创新、卓越”的大集团战略,根据中国一航“调整、改革、发展、壮大”的结构调整思路,集团公司对机载行业进行了结构调整。成立集团公司以来,完成了如下机载企业的重组整合:原金城集团和中国航空附件研究所的强强联合重组,组建了新的中国一航金城集团有限公司和金城集团南京机电液压中心,形成了机载机电液压系统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对原华兴机轮公司、中国航空附件研究所刹车专业和新安厂进行重组组建了中国一航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形成了航空机轮与刹车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并向飞机的起降系统的一体化的研发方向发展;原中国航空救生研究所、汉江机械厂、宏伟机械厂、江淮航空仪表厂结合重组组建了中国一航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形成了航空救生和生命安全的系统能力,用集约的资源提升大系统的能力,促进跨越式的发展;原中国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和苏州长风有限责任公司重组成为中国一航雷达与电子设备研究院,实现了快速发展领域的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的结合,优化的资源配置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创造更大的价值。

通过结构调整,解决了部分由于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而产生的诸如内部竞争、重复投资等问题,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了企业形象,实现了吸引人才和提升整体竞争力的目标。

改革脱困轻装前进

利用国家对军工企业的脱困政策,有的机载企业成功地实施了破产和债转股。破产、债转股使企业轻装前进,一是改善了企业资本结构,财务结构趋于合理化,资产负债率得到改善,增强了企业的发展能力;二是企业扭亏为盈。企业转股当年就扭亏为盈,随着利息逐年减少,利润逐年增加,企业步入了良性循环;三是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由于债转股后资金状况的好转,使企业的技术进步速度加快;四是促进了产权制度的改革,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了公司治理结构高效、科学、正常运转。

在机载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培养了一批年轻有为的科技骨干、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的人才队伍。机载厂所的主要领导在50岁以下,多数具备硕士或博士学位,有的是国家级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获得者,有20多名领导干部先后获得集团公司优秀领导干部荣誉。机载系统的总设计师队伍大部分是年龄在40岁左右的年富力强的技术骨干,成为了机载技术持续发展的中间力量。机载行业先后有100多人获得了国务院政府津贴的奖励。同时涌现了一批技术精湛、身怀绝技的工人技术骨干。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机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迎接挑战再展宏图

机载行业的新发展将面临着满足用户新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机载行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决定了我们的机载行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技术能力,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机载行业在“十一五”的发展中,将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实现集团机载设备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目标,形成机载设备产业的一个核心和两个支柱的三大业务板块。建成以军用机载设备的科研生产为核心业务板块,民用航空机载设备制造、转包生产和维修服务为一支柱的业务板块,相关技术的非航空工业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为另一支柱的业务板块。三个业务板块良性互动,构成航空机载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机载设备的产业化发展。

机载行业的产业化以发展为中心,以改革、开发为推动力,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发展之路。在机载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机载行业必将进一步调整组织结构、推进流程再造、实施管理创新,使之更适合机载设备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机载和产业化的过程中将形成五大核心能力:机载设备的研发技术能力;机载设备的系统集成能力;机载设备的仿真能力和试验研究能力;机载设备的核心生产能力和机载设备发展的社会大协作能力。机载设备行业的产业化发展将为国防武器装备及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展现机载行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宏图。

生机勃勃的航电系统

航空电子系统是现代飞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航空电子系统通常包括综合航电系统、机载雷达系统、光电探测系统、通信/导航/识别系统、电子战系统、武器与火力控制系统、座舱综合显示与控制系统、大气数据系统、飞行控制系统、惯性导航系统、任务管理系统等。航空电子系统技术经历了分立式系统、联合式系统、综合式系统和先进的综合航电系统的发展阶段。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从事航空电子设备与系统研发和生产单位有5个科研院所,4个工厂。主要从事雷达探测系统、光电探测系统、武器火控系统、座舱综合显示与控制系统、飞行控制系统和惯性导航系统、数据传输系统、机载无线电系统和航空电子综合系统等系统的研制。中国一航在航空电子系统方面已形成了航空电子的综合能力,建成了航空电子综合系统和各功能系统的仿真能力和试验条件,具备了航空电子系统的生产能力,能基本满足我国第三代军机对航空电子设备和系统的需求。

航空电子系统正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国一航正在加大对航空电子系统的技术研发的投入。“十一五”期间将努力实现航空电子系统技术向综合化、信息化和体系化的方向发展的重大突破。用航空电子技术的新成就满足新飞机的对航空电子的新需求,同时应用航空电子的高新技术,对现役飞机进行改进升级,使航空电子技术成为飞机性能提高的倍增器。

雷达与电子设备双突破

中国一航坚持以空载雷达技术为核心,重点发展综合射频传感器系统、孔径综合技术,并致力于在军用航空电子设备领域进行基础技术研制和装备研制。5年来,中国一航雷达与电子设备研究院某型飞机火控雷达和某型火控雷达在实物竞争中获胜,某型雷达在“863”计划15周年展示上引起轰动,某型雷达投入应用,全面完成了“九五”预研计划,“十五”预研结出丰硕果实,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5年来,相继开发了“神鹰”雷达、轻型PD雷达、合成孔径雷达、吊舱类外挂电子设备和气象观测设备等五大系列近30个型号的产品。向部队提供了一大批雷达装置。与此同时,在未来战机先进体制火控雷达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机载显示器及综合显示控制技术方面,一航雷达院内含小型化、高性能图形产生器的Smart液晶显示器的研制成功,极大地缩短了我国在机载显示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传感器技术方面,已分别拓展到温度、振动、转速、位移、电流等5大类,航空机载传感器产品达到70多项。在控制器技术方面,与发动机配套的温度控制器、转速限温放大器、振动放大器、起动机控制盒等均已在经技术改造后的新建电子产品生产线上生产。新研产品已逐步向数字化方面发展。成功研制出了为发动机配套的数字式限温放大器和起动机用数字式控制盒。数字式飞机进气道调节控制器已完成设计定型并实现批量生产,数字式、双通道飞机进气道控制系统处理机也已研制成功。产品技术水平与世界上在役战斗机所装产品基本相当。航空机载预研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航空火控向新目标迈进

中国一航在航空火力控制与指挥、火控仿真技术、光电系统总体、光电探测与对抗技术、光电显示技术、头盔瞄准显示技术、激光红外系统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专业领域,具有雄厚的研制与开发能力。

中国一航成立5年来,中国一航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承担了6个重点型号研制任务,喜讯频传:“九五”预研成果全面通过验收,“十五”预研全面开题立项;6个机型数十项火控系统项目研制内容的竞标频频告捷,顺利转入型号研制与装备阶段;耗资数亿元的技改任务按计划节点要求,顺利打通了6条许可证产品生产建线,如期实现了许可证产品生产线全线开通及产品按计划交付;小批量军品交付任务不断增加,军品产值连年刷新历史最高纪录。该所紧紧抓住航空火控系统和光电系统专业技术研发,兼顾未来发展需求,全面开展军品技术保障条件建设,并相继完成了火力控制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其中火力控制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是我国航空工业在该专业技术领域惟一的重点实验室,实验手段国内领先,能快速生成火控系统虚拟样机,可以开展各种歼击机、歼击轰炸机、武装直升机等的作战过程仿真,进行不同机种以及机群联合作战仿真,已成功开展国防预先研究、实验室课题的技术研究。

志在超越闯新路

中国一航成立第一年,中国一航无线电电子研究所两项国家重点型号科研项目试验均零故障通过并交付使用。机载活动数字地图系统通过验收,填补了国内航空机载领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