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永恒的中国心
17562300000015

第15章 报道篇(7)

人们说,吴大观搞了一辈子发动机,实际上他就是一台永动机——无论生前死后,都在为“中国心”不停转动。

“人生是奉献,不是索取”

——记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下)

《光明日报》(2009年7月2日)

记者李金桀

他有点“土”,到哪里都是一件20世纪60年代的涤卡蓝色中山装,连件像样的西装都没有。

他有点“傻”,嫌自己的工资高,连续打报告要求减工资;八九十岁了还不知道享福,每天就知道看书,学习。

他还有点“愣”,不喝酒,一次打赌竟也能把十几年的烟瘾戒掉。

吴大观,让人有些“费解”,更让人肃然起敬。

特殊党费能坚持交46年

1955年,吴大观的工资是273元,比吴大观所在的沈阳410厂厂长的工资还高,那时普通工人的工资就二三十元,这让吴大观很不安。

于是吴大观就打了第一次“降薪”申请,要求把自己的工资减一减:要不然就脱离群众了,这可是个原则问题。

厂里说:“老吴啊,你把工作做好就行。减工资?没有这个规定。”

1961年,吴大观调任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技术副所长,他第二次向当时的政委王振乾打报告,要求减工资。

“你好好学习学习毛主席著作,好好工作,工资不能减。”王振乾说着,送了一本新的《毛泽东选集》精装本给他。

但吴大观最终还是想出了办法:交纳特殊党费!这一交,就是46年!

1970年,从“文革”中平反了的吴大观一拿到组织补发的6000元工资,立刻取出其中的4000元交了党费。据统计,46年间,吴大观共交纳特殊党费21.1万元,救灾、济贫、助学捐款共计9.3万元;两项合计30.4万元,约占其工资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对此,吴大观有自己的理由:“党给我的够多了,我享受的待遇已经够高了。我扪心自问:‘你做了多少工作?到现在发动机还拖着飞机的后腿呢!你这一生怎么做的呢?’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所以我一定要交这个党费。另外,我们国家还穷啊,我自己是从旧中国过来的,过惯了穷日子,现在国家需要钱的地方还多,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响应党的号召,节约、节省,我们国家还不富裕,既然你是名中国人,就要分担中国社会的责任。”

出国的西服是借来的

吴大观对他人很慷慨,对自己却很“抠门”。从1982年起,他就住在一栋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三层小楼里,住顶楼。后来单位考虑他年纪太大,多次要他搬到一楼,但都被他拒绝了。

当记者走进这个最能展现一个人内心的私人世界时,惊诧于它的简陋:水泥地面,白灰墙,家具都是20世纪80年代的老家具。不大的客厅里,唯一能吸引眼球的就是一台21英寸电视机。并排的两个黑色沙发已经磨出了白边,显得斑驳而破旧;对面的布沙发的腿已经断了两根,用几块砖头垫着,一坐上去直往下陷。靠窗的位置,摆着一张小小的折叠方桌——这既是吴老一家的饭桌,也是吴老每天学习的书桌,每天早上8点,吴老就会准时把书铺在这张方桌上开始一天的学习。

在吴大观家里,几乎每件东西都带着深深的历史痕迹:铁皮暖壶,从西安带到北京,用了至少20年了;磨得尖细了的火钳,是从沈阳带到西安,又从西安带到北京的,用了至少有30年了;那个掉漆的旧衣柜,是用搬家时的包装箱拆下的木板打造的……

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像吴老这样喝过“洋墨水”的老专家,居然连件像样的西装都没有。无论是国家领导人接见,还是参加“两会”,吴老穿的都是这样一件20世纪60年代那种四个兜的涤卡蓝色中山装。衣服早已洗得发白,袖口也早已经磨坏。但他还打趣说:“它磨它的,不磨我身体就行。”

知情人告诉记者,其实吴老也有穿西装的时候,只不过是借来的。

西航的老专家金理斌至今还清楚地记得,1978年他到英国参加某机接受工作。不久吴大观也来到了英国。令金理斌惊讶不已的是,吴老第一天到驻地就找他,向他讨要针线缝补出国前借来的西装裤子。“我当时的工资才58元,老人家另交的100元特殊党费比我工资还高,居然连自己的西装也没有?”

吴大观却说:“人生是奉献,不是索取。我们这一代人只能过艰苦生活,只有我们过艰苦的生活,我们的后代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吴大观对“利”看得轻,对“名”看得也淡。

已经退休的西航老专家韦龙庚,岳父在“文革”中被打成“走资派”,按规定没法出国接受培训。正当韦龙庚以为没有希望时,他却在1979年赶上了出国的末班车。其中的原因何在,韦龙庚一直没弄明白。直到十几年后,韦龙庚才从一位退休的老领导那里得知,是吴大观在党委会上力保的他。“吴老从来没有跟我讲起过这个。”韦龙庚感慨地说。

自有一种精神支撑着他

随着年龄的增大,吴大观行走越来越不便,但每次党支部会议他都坚持要参加。

“我跟老吴讲,你年龄太大,就不用来开党支部会了,会议精神我另外单独给你传达就是。但他不听,每次让保姆扶着,拄着拐杖咚咚地就来了。”吴大观所在党支部的支部书记陈一林说。

在吴大观病重期间,经常吃不下去饭。华国就让陈一林劝劝他:“老陈啊,你劝劝他。他就听党组织的话。”

“今天我是代表党组织来和你谈话,你要吃饭。”陈一林“命令”道。

在陈一林的劝说下,吴大观果然开始吃饭了。过了两天后,他对陈一林说:“老陈啊,我实在是吃不下啊……”

在吴大观癌症晚期住院后,中航工业集团领导指示:要尽全力延长吴老的生命,送他到最好的医院接受最好的治疗。然而,吴大观却拒绝了。他坚持在集团自己的医院——航空中心医院治疗,并一再拒绝使用昂贵的进口药品。“中国药就够好了,不要为我这种治不好的病浪费国家的钱。”

“每当吴老从昏迷和熟睡中醒来,发现正在给他静脉注射进口药品,他总是挣扎着起身把针头拔掉……”主管护士黄丽忠含着泪说。

“我相信你们,会诊就不用了。”当听医生说要请外面医院的专家对他会诊时,他再次拒绝。

在医生和护士的眼里,吴大观就是个平和的普通老人,没有一点架子,对护士们说得最多的是“谢谢,麻烦你们了”;在护工的眼里,他是个特别能替人着想的老大爷:为了让护工多睡一会儿,每天早上天亮以后,他就一次两次地自己爬起来;每天中午,他会亲自给护工订最好的饭……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人为本’,我以为,这个‘人’不是指‘我’,是指‘你’,是指‘他人’,每做一次事情,要首先为别人着想,要帮助人。”吴大观说。

就医期间,他始终坚持学习。每天从早上8点起读报纸、看杂志,病房里的电视机却从来没有打开过。“有一次他问我,你看了温总理在剑桥大学的演讲了么?”航空中心医院干部保健科主任李炜医生回忆说,吴老伸出大拇指,连连说好。

人们说,从吴大观身上,你能看到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有着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又有着与时俱进的胸襟。人们说,这种精神,来自他小时候在舅舅家看到的“传家有道唯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来自他在流亡时记住的雨果名言——“人生是施与不是索取”;来自上大学时,他从甘守清贫、爱国奉献的老师们身上看到的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来自他在解放区看到的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吴老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党的纲领与他的价值理想是一致的。”吴大观的同事师元光如是评价。

党员知识分子的楷模

《光明日报》(2009年7月6日)

本报评论员

一位坚持信仰的共产党员,一位报国有成的科技专家,吴大观以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在航空工业战线上,为我国航空工业特别是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简单而又厚重的一生,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串串科技硕果,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室到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研究所;从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到我国第一部航空发动机通用标准……吴大观的一生与多个“第一”紧密相连。60多年来,这位我国航空发动机科研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始终胸怀报国理想,坚守做大事、不做大官的人生信条,为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成长和发展呕心沥血,不断求索。直到临终前,他念念不忘的还是发动机。吴大观一生的奋斗史,就是一部爱国知识分子可歌可泣的报国史。

吴大观一生酷爱学习,喜欢读书。在他88岁高龄的时候,他还每天坚持学习党的理论,钻研最新技术,并做了几十本的摘抄笔记。对自己的政治信仰,他终身不悔;对党的理论,他真信、真学、真用。吴大观从1963年起就坚持每月交100元特殊党费,时常捐款捐物,而自己却勤俭节约,生活简朴;在他90多岁的时候还坚持参加党支部会议——纵观吴大观的不凡人生,他用一生的执著和奉献,忠实实践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誓言。

吴大观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方向,只有始终怀有爱国之心、忧国之情、报国之志,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节拍,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更大创造力,不断创造新业绩。

2009年是我党建党88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回顾历史,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像吴大观这样的老党员、老专家,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累累硕果;展望未来,我们还需要千千万万个像吴大观这样的新老党员、新老专家,才会在新征程上创造更大辉煌。在今天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学习吴大观,就应当学习他始终不渝爱党爱国的情操,学习他勇于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他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学习他淡泊名利的高尚风格,学习他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境界,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实现新超越!

经济日报

爱党爱国的楷模

《经济日报》(2009年7月1日)

本报评论员

独立自主的强大中国必须拥有自主发展的航空工业,自主发展的航空工业必须拥有自主研制的先进动力,自主研制的先进动力必须依靠一批矢志不渝的奉献者。吴大观60余年来呕心沥血,为祖国航空工业特别是航空动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奋斗的一生,见证了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他是爱党爱国的楷模,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学习吴大观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和对事业的无限忠诚。自主创新的道路艰难曲折,需要强大的信念支撑。吴大观不仅是优秀的技术专家,更是优秀的共产党员。60余年航空报国路,无论经受什么样的挫折,身处什么样的逆境,吴大观对党的赤诚之心,对事业的追求之志从来没有动摇过,一生孜孜不倦,永不放弃。

我们要学习吴大观勤奋敬业、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吴大观一辈子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把自主研制的航空发动机装在我们的飞机上。他几十年如一日,以办公室为家,工作学习成为他生活的第一需要和最大乐趣。直到耄耋之年,仍然壮心不已、奋斗不息。

我们要学习吴大观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他严格遵循科研规律,十分注重科学方法,一丝不苟地要求技术人员“认真、认真、再认真”;他格外强调科技规划,高度重视技术积累,为我国的航空动力事业做了大量拓荒性的工作,从而夯实了自主研制的基础。

我们要学习吴大观淡泊名利、不计得失的无私品格。紧张的工作是他最大的幸福,攻关的胜利是他最大的快乐,艰苦朴素是他的生活准则。他的一生,有条件但决不贪图安逸,有权利但决不搞特殊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离开一线后仍甘作铺路石。

让我们学习、发扬吴大观同志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追梦九天

——记我国航空发动机科研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吴大观(上)

《经济日报》(2009年7月1日)

记者李予阳

翻开中国航空工业的史册,你也许找不到他们的名字,但共和国不会忘记,有这样一群追梦人,为了给我们的飞机装上自己研制的航空发动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知难而进,披荆斩棘。为我国航空动力事业奉献一生的吴大观,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让我们追寻他的奋斗足迹,去感受中国航空动力事业发展的艰辛而光荣的历程。

一定要想办法搞出自己的发动机来

吴大观1916年出生于江苏镇江。年轻时,他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毅然从西南联大机械系转到航空系,立志航空救国。毕业后,他先是到贵州大定航空发动机厂任技术员,后远赴美国的航空发动机厂学习。1947年,他拒绝了国外的高薪聘任,仅带着两个装满书籍和技术资料的箱子回到祖国。1948年,在地下党的帮助下,吴大观和家人来到解放区,受到了聂荣臻同志的亲切接见。1949年,吴大观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重工业部航空筹备组组长。